李光弼究竟多厉害?太原之战以一万打残叛军10万兵,浑身都是奇谋

雁芙说历史 2023-12-05 07:32:02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这场大规模叛乱,整整打了八年,唐帝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算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实现李唐中兴。

但要是说起这场平乱战争中的首席中兴功臣,最为著名的当属郭子仪,他不仅是平乱功臣,而且活了85岁,历经四朝,权势极高,却从无篡位之念,得到后世的肯定。

郭子仪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李唐中兴第一大功臣。

然而,这场平乱战争中,还有一位与郭子仪齐名,而且功劳一点都不比郭子仪差的名将,他的战绩甚至比郭子仪还要好很多。

这个人就是李唐中兴名将李光弼!

事实上,当时的人们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并称为“李郭”,李在前,郭在后,而《新唐书》更是评价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李光弼曾经在名将王忠嗣的帐下效力,王忠嗣在李隆基时代无敌于天下,一度成为四镇节度使,掌握大唐一半的精锐部队,而他对李光弼的评价也很高。

当时王忠嗣对李光弼十分照顾,在兵法上也是不吝赐教,言无不尽,当他看到李光弼的军事天赋后,曾经预言说:将来能做到我这个位置的,必然是李光弼。

十年之后,李光弼在战争指挥艺术方面的能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原城下,面对史思明10万叛军精锐的围攻,李光弼仅凭手中不足1万的地方团练二流军队,愣是反过来用各种奇谋反过来打得叛军丢盔弃甲,取得斩杀7万的骄人战绩。

李光弼由此一战封神,而太原之战在整个安史之乱中意义重大,关乎整个战争的全局。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李光弼在太原之战中以弱胜强,以奇谋妙计击溃10万叛军的前因后果。

太原之战爆发前的局势

安史之乱爆发前期,虽然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东都洛阳都攻破了,兵锋直指长安,但此时唐帝国尚有转圜余地。

唐玄宗李隆基调集20万大军在潼关挡住了叛军的攻势,李光弼在河北一带接连击败叛军,打得史思明找不着北,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切断了叛军老巢范阳和南边洛阳的联系。

然而,关键时刻,李隆基晚年昏庸,先是处死了在前线抗敌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接着又强逼哥舒翰率20万大军主动出击,寻找叛军决战。

结果落入叛军圈套,20万大军全军覆没。

叛军由此攻破潼关,兵临长安城下,李隆基只得落荒而逃,结果半路爆发马嵬兵变,接着在当地父老挽留下,被迫让太子李亨留在北方。

李亨随即率领部分禁军北上,抵达灵武,并在灵武宣布登基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李亨就是召集各路平叛部队立即赶赴灵武,统一部署反攻行动。

河北一带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收到新皇帝的诏令,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决定率领朔方军主力撤离河北,直奔灵武而去。

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走,河北刚刚收复的失地瞬间陷入兵力空虚的局面,史思明趁机发动反攻,重新占领了河北一部分地盘,恢复了叛军老巢和南边洛阳之间的联系。

抵达灵武后,虽然新皇帝给郭子仪和李光弼都给升了职,加了薪,但此时平定叛乱的战略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为李隆基虽然承认了李亨自立为帝的事实,也把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给李亨送了去,但他保留了对帝国事务的干预权。

并且承诺,只要李亨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他就把权力彻底交给李亨。

而且李亨本人由于是自立为帝,所以他急需要收复两京,以此换取李隆基的正式认可,以及天下人对他这个新皇帝的认可。

所以,此时的平乱重点就在于南边,而不在于北边。

而李亨给李光弼新的任命就是让他去镇守北都太原,这里是关中的咽喉,一旦太原失陷,则关中不保,连李亨所在的灵武以及整个西北都会被叛军攻下。

如此重要的任务,李光弼自然是义不容辞。

谁知,走的时候,李亨竟然不让他带朔方军主力过去,因为这支主力部队要用于保卫灵武的安全,护卫皇帝,也是将来收复两京的重要军事力量。

所以,李亨只给了李光弼5000人马,而且这5000人马原本只是叛乱爆发后,河北地区组建的地方团练武装,并不属于正规军,因此战斗力远远不如朔方军,更不如叛军。

但李光弼没有怨言,他还是带着这5000人马的二流军队出发了。

太原之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打起来的。

不过,李光弼没想到的是,抵达太原后,又发生了一件十分不愉快,而且影响守城的事情。

这事儿是这样的,原本驻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王承业由于治军无方,导致军心涣散,被人反映到李隆基那里后,李隆基大怒,当即撤销了王承业的兵权。

随后,李隆基改派侍御史崔众到太原暂时接管了军队。

但这个崔众是个欺负人的主,他来了之后经常欺负失势的王承业,而且目空一切,瞧不起别人,一直到王承业被砍头后,才算结束。

可李光弼来了之后,这家伙又开始犯病,看不起李光弼,处处针对他,各种工作拒不配合,整天冷嘲热讽的。

好在李光弼以大局为重,没跟他计较,谁知,崔众到后面越来越过分,干脆连来自灵武方面新皇帝的命令也敢拒不执行,兵权也一直不肯移交给李光弼。

这就让李光弼忍无可忍了,于是下令将崔众给抓了起来,准备处死。

崔众虽然被李光弼此举吓了一身冷汗,但冷静下来后,他又放松起来,不担心丢了性命,因为他此前收到消息,说新皇帝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回灵武履职,诏书不久便送来。

一旦朝廷的使者到了,他李光弼也奈何不了自己。

果然,没过几天,朝廷传旨的使者果然来了,可崔众还是低估了李光弼的魄力!

李光弼看到使者后,当即表示,崔众犯了重罪,已经关进大牢。

使者听完,大惊失色,连忙把皇帝的诏书给李光弼看,表示带崔众回灵武履职是皇帝的命令,所以必须放人。

谁知,李光弼当场表示,这诏书我是不会看的,接着又说道:

今日,我只杀一个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了圣旨,他就是御史中丞,那我也照样杀御史中丞崔众!

李光弼此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今天无论谁来,崔众必须死!

使者也被眼前这一幕给震撼了,他不敢再阻拦,只好收起圣旨,退到一边。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新唐书》

第二天一早,崔众被押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一刀咔嚓了。

这件事,其实是李光弼借崔众一事震慑三军,毕竟他作为新任的太原最高军事长官,要想彻底接管太原驻军,就必须这样做。

只有杀了崔众,才能立军威,令三军慑服。

果然,崔众死后,李光弼顺利接管了太原所有的兵权,城中将士无一人敢违抗军令!

而即将爆发的太原之战之所以能坚守几个月并且重创叛军,这件事就是原因之一。

太原之战,李光弼一战封神

五个月后,也就是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牛廷介三人各率一支叛军共10万人马,兵分三路围攻太原。

史思明的如意算盘很简单,太原是关中咽喉,此时朝廷驻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大多不是正规军,只要攻取太原,那么叛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攻取朔方、陇右、河西,到时候整个大西北都将被叛军拿下。

此时太原城中兵力不足一万,军事会议上,众将都认为出城与叛军骑兵作战跟送死差不多,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今只能加固城墙,凭城固守。

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李光弼麾下精兵皆赴朔方,馀团练乌合之众不满万人,太原诸将皆惧,议修城以待之。——《资治通鉴》

然而,这个建议却被李光弼当场拒绝!

看着众将疑惑的眼神,李光弼随即解释道:人家10万大军都快打到门口了,太原城方圆40里,这时候才去加固城防,等叛军来了,不用交战,自己先累死,还打什么仗?

这时有将领就问了,那将军您说怎么办?

李光弼的回答很干脆:砌墙就不用了,我们出去挖坑。

这下大家更懵逼了,挖坑?啥意思啊?

但李光弼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是直接开干,随后就带着将士们出城开始了刨坑一类的剧烈运动。

将士们带着懵逼的表情挖着挖着才明白过来,原来李光弼这是要在城外挖掘多道横着的壕沟,这些壕沟在叛军打来时,可以阻滞骑兵的冲击,也能迟滞步兵的进攻。

虽然挖坑这事儿,将士们看懂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又蒙了。

挖壕沟挖出来的土,李光弼还不准备扔,而是下令把这些土赶制成了数十万块砖头。

这下大家想破脑袋也没看懂这到底啥意思?可又不敢问,只好照着做。

但不久之后,他们将亲眼看到这些砖头的关键作用!

正当太原城内有条不紊地忙着备战时,叛军很快便抵达太原城下,史思明当即下令将太原城围困起来。

随即,叛军向太原城发起了第一轮攻势,敌军的攻势十分猛烈,虽然外面的壕沟迟滞了敌军进攻锋芒,但敌军也很快填平了壕沟。

接着如群蚁般涌向太原城墙,在叛军挖墙队伍的不懈努力下,连太原城这种军事重镇的城墙都被打开了好几个缺口。

眼见敌军就要通过缺口涌入太原城时,身边的将领都大惊失色,可李光弼却是闲庭信步,丝毫不慌,随即一摆手,命人将之前赶制的几十万块砖头运出去补墙。

到了这一刻,众将才明白当初李光弼下令将那些土制成砖头的用意了,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

太原诸将皆惧,议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乃帅士卒及民于城外凿壕以自固。作墼数十万,众莫知所用,及贼攻城于外,光弼用之增垒于内,坏辄补之。——《资治通鉴》

就这样,叛军填平了壕沟,凿开了城墙,可愣是啃不动太原城,第一轮的进攻就在李光弼的运筹帷幄下,被轻松瓦解。

可史思明并不甘心,毕竟自己10万大军在手,还怕打不下不足万人守城的太原?

于是,史思明决定再发动一场进攻,但这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想了新的办法。

虽然你砖头多,能补墙,那我就加强攻势,赶在唐军把墙补好之前就冲进城内,那就能很快攻破太原。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战术,他必须借助了大型攻城器械,于是即刻派3000胡人士兵前往山东运送一批攻城器械回来。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3000人还没出山西,就被广阳(山西平定县)一带打游击的唐军将领张凤璋等人带着军队伏击全歼了。

原来,这张凤璋原本是李光弼的部将,负责镇守故关,但故关由于兵力悬殊,很快就被叛军攻陷,张凤璋只好带着军队转战广阳,中途听说太原告急,于是开始向太原靠拢。

结果就在广阳遇到这伙负责去山东取攻城器械的胡兵,张凤璋当即抓住战机,伏击了叛军,将其歼灭后,又乔装打扮成叛军装扮,在叛军控制区穿梭一段路程后,带着残部进入太原,进一步加强了太原的防御力量。

不过,即便如此,太原城内的守军撑死了也就一万人,跟叛军10万人的差距悬殊。

李光弼使部将张奉璋以兵守故关,思明攻陷之,奉璋走乐平。思明取攻具山东,奉璋匿士广阳,改服绐为贼使者,责其后期,斩数人,引众得还太原。——《新唐书》

另一边的史思明,听到自己派出的3000胡兵被全歼的消息,当然是气急败坏,当场拍了桌子,摔了杯子的。

但他此时已经没有耐心再等山东的攻城器械送到,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拿下太原,所以接下来立即又发动了多次强攻。

然而,每一次进攻的结果都跟第一次一样,根本攻不进去,太原城依旧牢不可破。

就这样硬生生啃了一个多月,叛军也没能把太原给啃下来。

史思明眼看着这场攻坚战旷日持久不是个办法,于是又心生一计。

他从军队中单独挑选了一支精锐出来当做机动部队,采取声东击西之策。

简单说,就是攻城时,自己率领主力部队进攻城北时,太原城内的主要防御力量必定集中在城北,那城南的防御就会薄弱,这支机动部队就可以跑到城南寻找战机,一旦发现破绽就立即强攻。

同样的,当史思明率主力进攻城东时,这支机动部队就溜到城西,一旦发现机会,就实施进攻,打破僵局。

然而,史思明没想到的是,他的对手李光弼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太原城的防御被李光弼部署得无懈可击、滴水不漏,当叛军主力发起进攻后,这支机动部队在城南和城西四处寻找唐军的破绽。

可城内的警戒巡逻,防御工事等几乎是无懈可击,叛军这支机动部队在城下蹲了好几天也没找到破绽,以至于连日进攻下来,太原城依旧不为所动。

就在史思明一筹莫展时,李光弼这边却想到了一个给史思明制造麻烦的办法。

当时,李光弼在全军高价悬赏,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要找来人尽其用,说来也巧,正好军中有三个来自安边军的铸钱工。

这哥仨不仅会铸钱,还善于穿凿地道,李光弼当即就发挥了他们的特殊作用。

于是在不久之后,叛军的营地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

有些叛军士兵白天还在城下叫骂得凶,到了晚上却突然消失了,有些士兵白天还有说有笑,晚上却突然消失,此后再也找不着了。

有些甚至只是出来上个厕所,然后人就莫名其妙地没了。

这种奇怪又恐怖的事情发生几天后,叛军内部开始变得人心惶惶,食不安寝,尤其是到了晚上,叛军士兵们都变得恐惧起来。

大家都怀疑会不会是撞了邪?还是有鬼魂作祟?

史思明也看到了士兵们的这种不安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军心,于是在军中大搞宴会,顺便找来一帮唱戏跳舞的人登台表演,以冲走这种煞气。

宴会开始后,史思明在表演节目环节也是用了心的,专门让这帮唱戏表演的人在表演中辱骂李唐皇帝,这一幕正好被李光弼藏在地底下的人知道了。

于是,李光弼一声令下,刚刚表演结束的那一群演员,突然间就集体消失了。

事发后,史思明也明白过来,这根本不是什么鬼神问题,分明是李光弼在搞鬼,在仔细勘察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营地下面到处都是地道。

接到汇报后,史思明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当即就下令拔营后撤,将营寨往后退了好长一段距离才敢再次安营扎寨下来。

而且,叛军士兵们已经被李光弼的地道战搞怕了,哪怕营地往后撤了很长距离,每当夜晚时,士兵们依然时刻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被拉入地下宰了。

所以不管是巡逻还是出来上厕所,都不敢一个人,更不敢再接近太原城,生怕哪天就直接入了地下。

光弼购募军中,苟有小技,皆取之,随能使之,人尽其用,得安边军钱工三,善穿地道。贼于城下仰而侮詈,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自是贼行皆视地。——《资治通鉴》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新唐书》

但史思明依旧没有放弃对太原的进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叛军再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这次李光弼也给史思明准备了惊喜!

唐军在城楼上部署了远程重型武器——大炮。

当然了,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火炮,是古代的“石炮”,就是抛石机,而且是被李光弼进行技术升级以后的抛石机。

史载,这种抛石机体型巨大,可抛巨石,一个抛石机都要200人操作才能正常运转。

李光弼下令将各种大块头的石头块用网包裹起来,几十块大石头被包裹在一起,就变成了巨石。

当叛军发起进攻后,这些抛石机立即对准叛军方向就投掷出去,那巨大的石头块砸到地面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里面的石头块立即四处飞溅。

这样一颗石头炮弹往往能一次性杀伤数十人,叛军一波接一波的冲锋,可在这石炮面前,直接是一波接一波地倒下,没倒下的也都是一片哀嚎声。

这种特制的石炮,杀伤力已经有原始火炮的威力了。

叛军士兵由此受到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于是放弃了进攻,纷纷四散奔逃。

贼初逼城急,光弼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馀人,贼死者什二三,乃退营于数十步外,围守益固。——《资治通鉴》

史思明很无奈,只好暂时撤了回来,不过他很快又想到一招。

既然太原城深沟高垒,还有石炮助阵,那自己也在城外现场筑造一座土山出来,达到与城墙几乎齐平的高度。

然后叛军士兵就可以在土山上利用弓弩和城楼上的唐军对攻,加上叛军有兵力优势,就可以压制城楼上的唐军弓弩手以及石炮部队。

于是像土山这种大工程,在十万叛军的努力下,没几天就筑造成了,叛军接着就发起了新一轮的猛烈攻势。

然而,史思明可能记性不大好,此前吃了地道亏似乎已经忘了。

关键时刻,那些地道起了重要作用,李光弼命人加强了穿凿地道,那些土山的地基早就被挖空了。

正当叛军攻势正猛,严重压制城楼上的唐军时,土山瞬间倒塌,架设云梯的叛军以及土山上的叛军随着一声地陷声响起,一起入了土。

战事发展到这一步,史思明几乎用尽了浑身解数,想尽了一切办法,愣是啃不动一座太原城。

但是,史思明似乎很是执着,就算费尽心机也攻不破太原,他依然不打算放弃。

在一番苦思冥想后,史思明又想到了新的策略。

既然攻又攻不破,打又打不赢,那索性就不打了,我就只围困,不进攻。

太原城内的粮草是有限的,我就这么把你围得水泄不通,断了你的一切外援,你总有粮草耗尽的那一天,等你们粮草耗尽,饿的不行了,我再进攻。

这招够狠,但李光弼向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史思明很快就要被狠狠地暴揍一顿。

太原城内的唐军被围困一段时间后,李光弼故意制造出城内粮草耗尽的假象,士兵们个个无精打采,然后主动联系史思明,表示愿意率部投降。

这下可把史思明给高兴坏了,当即就与李光弼的使者敲定了举行受降仪式的日期。

几天后,只见李光弼派出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士兵们全部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面相,并且纷纷将兵器高高举过头顶走出城门,以示投降之意。

叛军们在太原城下围攻了这么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今终于看到唐军投降了,于是纷纷前来围观,此时对唐军的防备之心也降到了最低。

谁知,正当叛军得意洋洋地出来看热闹时,叛军的整个营地突然间在一声巨响之后,整体塌陷到了地底下。

当场就有数千名叛军随着塌陷的营地一起下了黄泉路。

原来,李光弼早已命人穿凿地道,将叛军营地的地基给挖空了,全靠圆形木板和木柱子暂时支撑,就等这一刻,只要迅速撤掉支撑的木板和柱子,叛军营地便会瞬间塌陷到地底下。

剩下在外面的叛军士兵直接被眼前的一幕给吓傻了,纷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脸上面露惊讶的表情,短暂的沉寂过后,回过神来的叛军士兵顿时变得六神无主,纷纷夺路而逃。

太原城上的李光弼见状,一声令下,城楼上的战鼓顿时响起,唐军士兵当即全线出击。

城下出来诈降的唐军原本无精打采的,也突然间变得杀气腾腾,朝着叛军逃走方向就发起了冲锋。

叛军士兵此时毫无斗志,只管逃命,以至于原本应该是互相厮杀的战斗直接演变成了一场追砍游戏,唐军一直追杀十几里才算结束。

此战,唐军大胜,叛军被埋入地下者数千人,被斩杀者一万余人。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新唐书》

自此以后,史思明的自尊心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再也不敢待在太原附近。

恰好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剧变,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掉,接着安庆绪宣布登基为帝。

史思明于是撤兵回老巢范阳,留下大将蔡希德继续围困太原。

然而,此时蔡希德手下的叛军,经过长期的对太原围攻作战,早已是疲敝之师,锐气尽失,经过被李光弼几番折腾后,更是士气低落。

不久之后,李光弼率领敢死队主动出击,大破叛军,斩首7万余级,缴获大量的军械物资。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新唐书》

这数字想想都可怕,要知道李光弼手下仅有不足万人,面对10万叛军,还反过来斩杀7万,可见这伙叛军的心理防线早就被李光弼摧毁了。

真要打起来,叛军士兵们根本无心作战,只想逃命,要不然是不可能斩杀7万这么庞大数字的。

至此,太原之战取得完全的胜利。

而这一战,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太原城实在是太重要了,太原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咽喉,如果太原沦陷,则关中和整个西北不保。

如果史思明围攻太原得手,那么叛军就会把太原和此前已经攻占的大同连在一起,进而打通进攻关中和西北的路线。

当时新皇帝李亨所在的大本营灵武,就是今天的宁夏宁武,一旦叛军攻占太原,则整个朔方、西北、关中全部暴露在叛军的铁蹄下。

到那个时候,别说李亨想收复两京,估计都要被迫南迁,整个北方都将落入叛军之手,安史之乱很可能直接打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因此,李光弼这一战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他能被称作“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不是没道理的。

而且这一战中,李光弼仅凭手中不足一万人的地方团练武装,面对10万叛军精锐的围攻,不仅没被打败,还尽出奇谋妙计,将10万叛军打得落花流水。

此等战争指挥艺术,已经足以和当年一人灭三国的名将苏定方媲美。

李光弼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全能型名将,他的军事能力应该是在郭子仪之上的。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旧唐书》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6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