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的死有多可惜?若给他30年,完全有能力再现汉唐盛世

雁芙说历史 2023-12-27 07:45:09

后周世宗柴荣,他被誉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登基之初,便立志要为天下做一番事业,并立下“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

他是一个雄才伟略、军事能力很强,而且喜欢夜以继日,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人。

他在位仅仅5年多时间,一面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得后周国力蒸蒸日上,一面亲自上战场讨伐四方,将周边各大割据政权统统打残。

然而,正当柴荣锐意进取的时候,他万万也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柴荣登基的第五年,他决定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刚打下三州之地,他就得了急病,不治身亡。

事实上,柴荣北伐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没有之一。

如果柴荣不死,不仅能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以柴荣的实力,他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汉唐盛世,后面更不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宋朝。

柴荣是如何发迹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这里有必要先普及一下五代十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的五代十国,就是唐朝藩镇割据的一种延续。

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朝廷号令各大藩镇出兵镇压,结果起义军是被平定了,但各大藩镇也膨胀到了极点,已经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后来有个叫朱温的藩镇军阀,灭了唐朝,建立后梁政权,五代十国由此开始。

五代十国一共53年,期间主要是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了五个朝代更迭,称之为五代,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区先后出现10个割据政权,称之为十国。

但总体上,五代十国的主旋律还是以中原政权更迭为主。

朱温建立后梁之后,被李存勖灭掉,然后建立后唐,接着后唐又被后晋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后晋的开国皇帝叫石敬瑭,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并向契丹称臣,以换取契丹人出兵帮他攻灭后唐。

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没几年就死了,他儿子继位,但跟契丹人闹翻了,结果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灭后晋。

不久后,契丹人在中原遭到了百姓和军队的顽强抵抗,不得不撤出中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随即打出驱逐契丹人的旗号,获得军民支持,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后晋所有地盘。

此后,刘知远随即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但是刘知远没多久就死了,并且临终前给年轻的儿子指定了几名托孤大臣,这些托孤大臣中有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叫做郭威,也就是柴荣的姑父。

刘知远死后,他儿子刘承佑登基,但刘承佑觉得辅政大臣掣肘了自己,威胁了皇权,于是用强硬手段将辅政大臣都给干掉了。

郭威在外带兵,也收到了皇帝即将搞死自己的消息,于是连夜召集麾下众将,谎称皇帝要郭威干掉这些将领。

将领们一听,当然是不乐意了,在那个换皇帝跟换衣服一样的乱世,皇帝想弄死军队中的将领,必然招致将领反叛。

于是大家纷纷表示和小皇帝势不两立,郭威当场宣布支持,于是带着军队打回去。

刘承佑收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场下旨将郭威、柴荣留在京城的一家老小,全部斩杀。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郭威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内侄柴荣的原因,因为无论是郭威还是柴荣,他们的家小都被杀了,一个都没剩下。

不久之后,郭威干掉了刘承佑,但他耍了花招,一开始没自己当皇帝,而是拥立了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因为刘崇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是兄弟关系,所以立他儿子。

但这是郭威的计谋,他故意立一个小皇帝,但那些跟着他谋反的将士们不干了,因为大家担心皇位掌握在姓刘的手里,将来会被清算。

而郭威这时故意带着军队往北方开拔,理由是北上抵御契丹人。

谁知走到半路,士兵们由于担心自己曾经跟着郭威谋反,日后会被姓刘的皇帝清算,于是上演了黄袍加身的一幕,将黄色的旗子披在郭威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此时,赵匡胤还是郭威的亲兵,他亲眼见证了黄袍加身的全过程,并在10年后重新导演了这一幕。

郭威称帝后,废掉了刘赟,不久后将其幽禁而死,河东节度使刘崇得知儿子被害的消息后,十分愤怒,于是宣布自立,割据于山西一带,国号为汉,史称北汉。

郭威登基后,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虽然他只在位3年时间,但他的治理,为后周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柴荣这个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当中,而且他的家境也不好。

原本,柴荣的祖上是富豪,但传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家道中落,陷入贫寒,无奈之下,还是个小孩子的他,只得前去投奔自己的姑姑,也就是郭威的老婆。

自此以后,柴荣就一直在郭威家里生活,在郭威家里长大成人。

当时郭威自己也没有发迹,家庭状况也不是很乐观,柴荣为了帮助姑姑和姑父分担经济压力,毅然决定外出经商,做起了茶叶生意。

最关键的是,这期间,由于生活在最底层,柴荣懂得了民间疾苦,亲眼看见了频繁的战乱给世间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也是他后来立志要为天下开太平的原因之一。

在郭威家里生活的这么多年里,柴荣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尤其是对历史、兵法、黄老学说等有很深的理解。

后来又在姑父郭威的影响下,他又学会了骑射,武力值还是很高的。

后来郭威为了出人头地,参加了后唐军队,柴荣成年后,也跟着郭威一起在军队中效力。

在当时那个乱世,皇帝一茬接一茬地换,战争年年都在打,柴荣在军队中应该是参加了不少战役的。

这也是为什么柴荣具有较高军事能力的原因。

因为他看过的书和参加过的战争,理论联系实际,让他得到了成长,锻炼出了高超的军事能力。

他跟着郭威参加战争,跟着郭威反抗刘承佑,郭威称帝后,他以皇子的身份镇守澶州。

史载,柴荣在澶州期间,“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深受百姓拥护。

954年,郭威做了3年皇帝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家人子嗣早就被杀,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家业,于是毅然将皇位传给了内侄柴荣。

柴荣由此成为后周新一任皇帝,是为后周世宗。

然而,柴荣才刚刚继承皇位,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就面临着一场关乎存亡的战争,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引发了后周内部的军事大变革。

登基后的第一战,柴荣打残北汉

柴荣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才刚刚登基,还在给先帝郭威办丧事,这北汉的刘崇就发兵3万,并联合1万契丹骑兵南下进攻潞州。

潞州是一个战略要地,一旦被北汉攻破,中原就危险了。

最关键的是,柴荣才刚刚登基,在后周尚缺乏威望和根基,潞州又那么重要,一旦战败,后周也就完蛋了。

所以,这无异于是一场生死之战,打赢了,就可以将北汉牢牢地按在太原城,失败了,则北汉趁势南下,后周势必被灭。

而且,柴荣也急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确立自己的威望,巩固皇权。

因此,柴荣力排众议,决定亲征,这将是他继位以来亲自打响的第一场战役,不容有失。

另一边,北汉与契丹联军在潞州城打了半天,根本啃不动,干脆就绕开潞州,直扑后周京师方向。

柴荣亲率一支先锋部队日夜兼程往北行进,双方最终在高平这个地方迎头相撞。

北汉与契丹联军共4万人,而柴荣所率领的仅仅是后周的先锋部队,不超过2万人而已,在兵力上其实属于劣势。

这时,北汉皇帝刘崇亲率2万禁军为主力坐镇中军,北汉大将张元徽率一万北汉军居左翼,契丹人杨衮率一万契丹骑兵为右翼,杀气腾腾地威逼周军。

柴荣也不甘示弱,当即做出部署:以白重赞、李重进为首统领一支队伍居左翼,以樊爱能、何徽统领一支军队居右翼,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统领一支精锐骑兵居中,柴荣则在大将张永德的保护下,亲自在战场督战。

双方对峙一会儿后,北汉军队率先发起进攻。

没想到的是,后周右翼的樊爱能、何徽一触即溃,被打得大败,奔逃之时,跑在最后面的一千士兵眼见要被追上了,干脆当场投降,对着北汉皇帝刘崇高呼万岁。

阵前督战的柴荣见到这一幕,气得差点当场吐血!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手下的这支禁军也算是后周的主力,更是嫡系,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如此没有气节。

震怒之下,原本督战的柴荣,当场提着刀就冲了上去,誓要跟敌军拼个你死我活。

后周军见皇帝都亲自上战场厮杀了,士气大振,纷纷向敌军发起了冲锋。

关键时刻,赵匡胤沉着冷静,观察到了战机,他找到大将张永德,请求让张永德率部迅速攻占西面一处高地,然后部署大量弓弩手,居高临下射杀敌军。

而赵匡胤本人则亲率两千骑兵自东面冲击敌军,与张永德东西夹攻敌军。

紧接着,赵匡胤身先士卒,所部骑兵迅速在敌军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而张永德方面也迅速攻占了西面高地,敌军瞬间变成了张永德手下弓弩手的活靶子。

一阵箭雨过后,敌军被打得四处逃窜,北汉大将张元徽的战马也被射中,张元徽随即坠马,接着被后周一名军官斩杀。

至此,战场局势攻守易形,北汉军队全线溃败,居右翼的契丹骑兵见状,大为惊骇,当场脱离了战场,逃回契丹。

而后周军队则一路往北追击,一直打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一万余援兵也赶到。

柴荣于是决定一鼓作气干脆直接把北汉给灭了,所以直接将太原围困起来,准备一举干掉刘崇。

但是,北汉投靠了契丹人,是契丹的小弟,在刘崇的请求下,契丹大军出现在了太原城下,给柴荣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最关键的是,太原城本身的城防工事十分坚固,几乎是牢不可破,后周军队尽管顶住了契丹军队的压力,强攻了太原,依旧无法攻破。

这场战事的最终结果是,后周军队与契丹骑兵在忻口展开激战,后周大败,大将史彦超阵亡,另一边,后周军队强攻太原,也是久攻不下,连赵匡胤也受了伤。

而且,后周军队的粮草不足,无法支持继续作战,于是在围困太原近两个月后,柴荣宣布撤兵。

之所以对这场战事长篇大论,是因为此战是柴荣进行军事大变革的起点,具有转折意义。

班师回朝后,柴荣下令将战场临阵脱逃的大将樊爱能、何徽及其部下七十余人斩首,那一千余战场投降,并对着刘崇高呼万岁的士兵也统统被杀。

当时参与高平之战的部队叫禁军,属于皇帝直接掌控的嫡系,并且分为两支,一支是侍卫司,一支是殿前司。

侍卫司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军队,规模比较大,而殿前司则是皇帝的警卫部队,规模比较小。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高平一战中,临阵脱逃甚至投降的正是这支嫡系的禁军,而真正拼命血战,立下大功的竟然是殿前司这支警卫部队。

柴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中央禁军的规模虽然大,战斗力却不强,殿前司规模虽然小,但贵在兵精。

由此,柴荣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命赵匡胤作为负责人,实施了一场军事改革。

简单说,就是一点:

以前的禁军,都是从京城周边招募的纨绔子弟、无业游民,这帮人有不少只是贪图禁军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并不是为了上战场拼命换军功的,实际上就是来混日子的,战斗力低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现在的改革,就是开放禁军的招募范围,直接从全国广召天下壮士,要进行多轮选拔,才能进入禁军,而且把工资福利也提高了不少。

在高工资、高福利的刺激下,整个后周国内大量的精壮男子纷纷踊跃报名,赵匡胤再从报名的人中进行选拔,最终遴选出一批精壮彪悍的士兵充入到了殿前司。

此后,柴荣又下令从地方节度使的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士兵送到京城,充入禁军队伍,如此既加强了禁军,又削弱了地方节度使,可谓一箭双雕。

赵匡胤作为此次军事改革的负责人,也由此大量地将亲信安插到了禁军当中,这也是赵匡胤为什么后来能够成功发动陈桥兵变的原因。

一番军事变革后,后周的军队变得无比强大,冠绝一时。

史载,后周甲兵之盛,近代无比!

这场军事变革开启之后,柴荣又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一手进行大规模内政改革,一手强硬出兵进攻周边各大割据政权,正式开启一统天下的模式。

柴荣的文治武功

正当柴荣准备大展手脚时,他遇到了一个奇人,此人堪称五代十国第一谋臣,这个人就是王朴。

柴荣有一次给20多个大臣布置了一个命题作业,要求大臣回去各自撰写以《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为主题的文章。

几天后,柴荣检查作业时,看到了一篇文章,令他大为惊叹,这篇文章就是王朴所写的《平边策》。

这篇策论堪称千古奇文,比肩诸葛亮的《隆中对》。

王朴在文章中为后周设计了完整的战略规划,不仅奠定了柴荣时代的基本国策,也成为了赵匡胤时代的基本战略。

文章的大概主旨其实就是两个:

第一,后周需要吸取唐朝以及五代后唐、后晋灭亡的教训,必须进行内政改革,以增强国力。

他从人事任用、制度建设、财税政策等多方面论述了自己的主张。

第二,后周的对外战略要秉持“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基本方针。

简单说,就是先打掉南方第一大割据政权南唐的赋税重地江北地区,将这一片富庶地区收到后周手中,收取这些地区的赋税充实军费,征召这片地区的壮士充实后周军队。

这样一来,南唐作为南方最强的割据政权,一旦丢了最富庶的地区,必然遭受重创,后周得到这些富庶地区,实力大涨,便可继续一举攻灭南唐。

一旦南唐被灭,其他诸如南汉、闽国、南楚等必然震动,到时候恩威并施,便可收服这些地区,完成南方一统。

统一南方后,后周实力必然强大无比,这时再挥师北上,先收复燕云十六州,再攻灭盘踞在太原的北汉,可一统天下。

这就是王朴提出的基本战略,柴荣在接下来的5年里,亲手实施了这套战略。

在接下来的5年里,柴荣一次性干完了以下这些大事:

首先是军事方面。

柴荣继位后面对的局势是,北边的北汉虽然虎视眈眈,但已经在高平之战被打残,再也掀不起风浪,但南边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

西边要面临后蜀的威胁,后蜀当年趁契丹人南下的祸乱中原的机会,发兵攻取了秦、凤、成、阶四州。

这四个州是从四川打到长安的关键战略要地,一旦丢了,那么关中之地就直接暴露在后蜀的兵锋之下。

南边面临的南唐的威胁,虽然南唐没怎么往北进攻,但南唐手中的江淮地区可是富庶之地,也是南唐的赋税重地,让人眼馋。

从威胁程度来说,后蜀占据秦、凤、成、阶四州,对后周的威胁最大,所以柴荣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后蜀。

不久之后,柴荣派遣大将进攻后蜀,一举收复了秦、凤、成、阶四州,把后蜀政权给牢牢地按在四川出不来,解除了西面的威胁。

紧接着,柴荣决定亲征南唐,攻取江北淮南之地,这里是淮南的经济重心,一旦得到这些地区,经济上可以削弱南唐,军事上可以将此地作为进攻南唐的桥头堡。

但柴荣没想到的是,南唐作为南方最强的割据政权,实力也不是吹出来的,后周进攻受挫,久攻不下。

柴荣先后三次亲征淮南,才将淮南地区彻底拿下,但自身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

在第三次亲征淮南的战争中,后周军队进攻楚州时,遭到了南唐最顽强的抵抗,以至于后周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才打下此地。

柴荣一怒之下,做出了屠城这种毫无人道的行为,这也是柴荣一生当中唯一的人生污点。

攻取淮南,占领扬州之后,南唐震动,皇帝李璟迫于后周的军事压力,只得遣使求和,并献上四州之地,向后周称臣,自己则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

自此以后,南方各大割据政权对后周再也无法构成较大威胁,后周的南面防线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局面。

在内政方面,柴荣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

他首先发力的地方就是人才建设问题。

自从进入五代十国以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非常快,皇帝如流水一般轮换,乱世当中,军队才是立身之本,由此养成了严重的重武轻文风气。

但这种风气对于想一统天下,想励精图治是不利的。

因为夺取天下,靠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对国家的治理,对外的战略等等,过度重武轻文也会造成自身内部无法形成有效治理,削弱国力,培养出一帮骄兵悍将的严峻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振国力,柴荣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大规模招纳人才。

一揽子政策实施之后,后周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得到提拔和重用,一时间人才济济。

紧接着,柴荣又对经济民生方面展开了改革。

五代十国以来,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各大政权盘剥百姓无度,导致天下凋敝。

如今后周要想一统天下,就必须从内政入手,发展民生经济,只有经济强大了,才有充足的国力去统一天下。

简单来说,就两点:

第一,展开灭佛运动。

乱世当中,很多百姓为了逃避灾祸,干脆出家为僧、出家为尼,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了佛门,由此使得大量的土地荒芜,不利于发展生产力。

柴荣于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根据新的政策,出家的话必须要朝廷审核,办法证件才允许出家,并且在审核关口严格把关,限制普通人出家,控制规模。

至于已经存在的大量佛寺和已经出家的人群,则进行强制还俗,什么假和尚假尼姑,统统都回去种地去。

最后限制新建寺庙,凡是要建寺庙的,都必须朝廷同意才能建,然后把多余的寺庙中那些佛祖金身统统融化铸成钱币,充实经济。

第二,在财税方面,实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

五代十国乱世,频繁的战乱导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形成流民,百姓离开家乡后,土地就荒芜了,而且这些土地也会被后来进入的人占有。

柴荣便出台新政策,只要这些被迫离开家乡的农民在限定的期限内回来,那些土地,朝廷都给他们保留一部分。

而且,朝廷掌握的土地也向农民开放,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向朝廷租借土地耕种,只需要交一部分租税就可以,这样还有的赚。

这套政策一经出台,立即吸引了大量的无地农民开荒种地,就连南方一些割据政权的无地农民都被吸引过来成为后周的百姓,顺手又把周边的割据政权削弱了一把。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后,后周的国力暴涨,经济得以复苏,生产力迅速提升,军队战斗力冠绝一时。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后周一举改变了天下大局,而且此时的北方也发生了变故。

契丹发生了军事政变,新上台的皇帝叫耶律述律,此人残忍滥杀,嗜酒如命,经常醉酒不理朝政,导致契丹内部政局不稳,国力严重下降。

柴荣嗅到了机会,如果趁机挥师北上,便可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有了这十六州作为天险屏障,便可彻底解决契丹人对中原的军事威胁。

于是,柴荣决定御驾亲征,统率大军北上,一路各州纷纷望风归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复三关三州。

此次北伐,柴荣的大军一度进逼到了战略要地幽州城下。

然而,正当柴荣准备大举进攻,彻底收回燕云之地时,他突然得了急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回去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为什么说柴荣此次北伐,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呢?

因为此时的契丹,内部不稳,国力下降,北伐正是“趁他病,要他命”。

最关键的是,契丹皇帝耶律述律对燕云十六州根本不当一回事,如果真的打起来,契丹人是不会调集重兵守卫的。

柴荣北伐时,耶律述律为此还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燕云十六州本来就是汉地,现在正好还给汉人,没什么可惜的。

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新五代史》

想想看,契丹皇帝此时对燕云十六州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在柴荣北伐时,表示任由柴荣拿回去好了。

这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没有之一。

后来即便到了宋朝建立时,时机也不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耶律述律已经不在了,契丹内部团结,君臣上下一心。

就算赵匡胤北伐,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一定会遭到契丹人的顽强抵抗,即便能收复,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柴荣北伐时,就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按照耶律述律当时的这种态度,后周军队很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下完整的燕云十六州的,根本不可能会付出较大的伤亡代价。

可惜的是,柴荣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收复三关三州后便一病不起,最后不治身亡,死时年仅38岁,正当壮年,实在可惜。

事实上,柴荣在位的这5年里,几乎都在按照王朴的《平边策》中既定的战略在稳步推进。

只是在第五年临时改变了战略,不再先南后北,而是先北后南,这正是柴荣的高明之处。

因为他有极强的战略眼光,他看到了契丹的内部问题,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所以才会临时将战略转为先北后南。

纵观柴荣的一生,仅仅5年的时间,一只手完成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另一只手打残了后蜀、南唐。

这些事情其实是很复杂的,5年的时间其实很短,要完成这么多事情是很不容易的,但柴荣偏偏就做到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累垮了身体,才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吧。

以柴荣的能力,如果真的像他继位之初说的那样““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完全做得到。

如果给他30年,以他的能力,应该可以顺手收复河西走廊,攻灭南边的大理,恢复往日的汉唐荣光,最差也能实现贞观初年的版图。

可惜,他在38岁的年纪就离开人世,让赵匡胤捡了便宜。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1 阅读:30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