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能成功兵变篡位?柴荣的临终安排直接让赵匡胤原地起飞

雁芙说历史 2023-12-29 07:33:13

别看赵匡胤只是一个禁军高级军官而已,但他早在柴荣还在世时,就已经在军队中构建起自下而上的拥护了,而柴荣临终前的安排直接让赵匡胤起飞,完全具备了篡位的资本。

在古代,发动兵变篡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军队,是兵权,是军队自下而上的拥护。

事实上,早在柴荣登基之初,赵匡胤就开始在军队中搞事情了。

他用了6年时间,在军队中培植了大量的心腹,形成自己的势力体系,构建起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拥护。

由此,柴荣时代的后周军队,其实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实质上成为了“赵家军”。

赵匡胤是如何坐大的?

这一切的起点,还得从柴荣登基后,推行军事改革说起。

后周的军队结构,原本是由中央禁军和地方节度使的藩镇部队构成,而禁军禁军又分为两支,一支叫侍卫司,一支叫殿前司,前者是后周对外战争的主力正规军,后者是护卫皇帝的警卫部队,而且规模较小。

柴荣登基之初,在高平之战中,侍卫司的军队不堪一击,甚至出现了临阵投降的严重问题。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柴荣在战后推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但最重要的是,柴荣把军队改革这件事交给了赵匡胤来负责。

赵匡胤接手后,以高工资、高福利为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士兵,并进行海选,将最精壮的男子选入军中,并且在各地节度使的藩镇军队中抽调精壮士兵一起充入禁军。

自此以后,后周的军队变得无比强大,史书中甚至评价道:甲兵之盛,近代无比!

而后周的军队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侍卫司一家独大,殿前司规模较小,现在经过改革,殿前司的军队规模和侍卫司基本持平,侍卫司和殿前司共同构成了后周正规军的主力。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赵匡胤的结党问题。

赵匡胤利用主持军事改革的机会,将大量的心腹安插到军队中,而且,赵匡胤这人十分善于搞人际关系,他在军队中广泛结交各种将领,还和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称之为“义社十兄弟”。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没有结拜为兄弟的将领,也跟赵匡胤关系非常好,这些军官受到赵匡胤的提拔,又成为了赵匡胤在军队中的亲信。

赵匡胤的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叫做善于搞人际关系,说得难听点,那就是在拉帮结派,搞山头,属于故意结交武将,形成“朋党”,这在古代是皇帝最为忌惮的。

但是,柴荣在位的5年时间里,赵匡胤不仅协助他完成了军事改革,而且在高平之战、攻蜀之战、三征淮南等战役中屡立战功,能力极强,一直被柴荣当成心腹,从未被怀疑。

兴许是赵匡胤表演功底太深厚,藏得很深的缘故吧,反正连柴荣这种雄才大略的人都没发现异常。

随着殿前司这支军队规模的壮大,殿前司和侍卫司两支军队大概各自拥有10万人的规模,共同构成了后周正规军的主力。

此时殿前司的统帅的虽然不是赵匡胤,但只要时机成熟,赵匡胤敢振臂一呼,这支军队肯定是拥护赵匡胤的。

这个时候,柴荣虽然还在世,但赵匡胤实质上已经掌控了后周一半的军队精锐。

不过,即便如此,赵匡胤一直到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北伐契丹时,他的职务也只是水陆都部署,是禁军高级将领,而不是统帅。

如果仅仅是以禁军高级将领的身份,赵匡胤纵然有大量的亲信在军队中,他也是没有能力发动一场兵变篡位的。

关键时刻,柴荣在临终的一系列人事安排以及小皇帝登基后的新任命,直接让赵匡胤起飞,从禁军高级将领变成完全具备篡位资本的军事统帅。

柴荣的临终安排以及新皇帝的任命

柴荣是在北伐契丹的时候忽然患病,才不得已撤兵的,在回来的路上阅览奏章时,柴荣意外发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一则谶语:”点检作天子“。

什么是”点检“?这就涉及到后周的军队权力架构了。

所谓点检,指的是殿前司这支军队的统帅,职务叫做“殿前都点检”,而侍卫司这支禁军的统帅职务叫做“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那个武将叫做张永德,他是昔日追随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功勋老将,也是郭威的女婿,在军队中有较高威望。

柴荣看到这一则谶语之后,顿时疑心大起,既然是“点检作天子”,那意思就是说,担任殿前都点检的这个人会篡位。

柴荣经过一番全盘考虑之后,为了保险起见,他于是将张永德解除兵权,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给他升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免去其殿前都点检的职务。

张永德被免职后,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柴荣在多次权衡之后,选择了自己的心腹赵匡胤。

毕竟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能成为禁军高级武将,也是柴荣的栽培,所以柴荣一直将赵匡胤引为心腹,从未有过怀疑。

此时,他自知命不久矣,而自己的儿子柴宗训年仅7岁,必须找一个靠得住的将领掌握兵权,所以他选择了心腹赵匡胤。

但柴荣到死也没想到,正是他认为忠诚可靠的心腹赵匡胤背叛了他,夺走了他的天下。

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后,就等于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殿前司这支禁军的统帅,真正掌握了后周一半的精锐力量。

至于最开始那一则所谓“点检作天子”的谶语,究竟是谁放出来的?这很明显就是想把张永德拉下马。

有人怀疑是赵匡胤,因为他是最终受益人,也有人怀疑是李重进,因为他和张永德有矛盾。

我认为李重进的嫌疑大一些,因为赵匡胤和张永德的关系非常好,而且以赵匡胤当时的职务,即便把张永德拉下马,他也不一定能当上殿前都点检。

倒是李重进这人,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亲外甥,也是功臣宿将,威望很高,如果把张永德拉下马,最有机会成为殿前都点检的人是他。

反正不管是谁干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匡胤成了最大受益人,彻底掌握了殿前司这支后周禁军。

柴荣临终前的安排,除了让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以外,还任命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也就是殿前司副统帅。

赵匡胤收到消息后,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因为慕容延钊跟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好,两人平时都是称兄道弟的,也是赵匡胤的亲信之一。

而且,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侯这两个非常核心的职务是由石守信和王审琦担任的,这俩人可是昔日“义社十兄弟”成员之一,是赵匡胤心腹中的心腹。

这样一来,赵匡胤如鱼得水,彻底掌控殿前司,而殿前司这支禁军虽然披着后周的外衣,但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赵家军”。

紧接着,柴荣任命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侍卫司这支禁军的统帅,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担任副帅。

但最关键的就是这里!

侍卫司这支禁军下辖四支主力军队,分别是龙捷左厢、龙捷右厢、虎捷左厢和虎捷右厢,而担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的人叫刘廷让,他是“义社十兄弟”成员之一,赵匡胤的心腹。

担任虎捷右厢这支军队都指挥使的叫赵彦徽,他是赵匡胤拜把子的兄弟,是亲信。

还有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人叫高怀德,他和赵匡胤家是姻亲关系。

最后,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的人,叫韩令坤,这个职务在侍卫司仅次于副统帅,他也是赵匡胤的亲信。

如此一来,连侍卫亲军这支禁军大部分的人马都姓了“赵”,一旦发生变故的话,侍卫司的主帅就会变成光杆司令。

至此,赵匡胤名义上是殿前司这支禁军的主帅,但实际上他已经掌握了后周帝国绝大部分的精锐武装。

至于文官方面,则以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人形成宰相班子,辅佐朝政。

柴荣的这种安排,大概在军事方面,是想用李重进、韩通手中的侍卫司来制衡赵匡胤的殿前司,可他没想到的是,侍卫司也在他死后一起姓了赵。

而且,由于柴荣将赵匡胤视作心腹,不曾怀疑,更无防备,小皇帝和符太后母子也没有对赵匡胤防备。

小皇帝登基后的新任命又让赵匡胤开心不已,因为小皇帝给大臣们升职封赏,张永德被打发到澶州镇守,侍卫司主帅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镇守淮南,防备南唐。

这两人都是昔日跟着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功臣宿将,也是郭威的亲戚,而且在朝廷有威望,现在全被调离京城。

自此以后,能在京城制衡赵匡胤的人,就只剩下韩通了,韩通也是一员功臣宿将,但侍卫司此时也姓了赵,一旦有事,韩通也是光杆司令,而且此人有勇无谋,根本看不出赵匡胤有异心,全无防备。

至此,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赵匡胤发动兵变的最佳时机。

于是,一番紧锣密鼓的兵变策划展开了。

陈桥兵变的过程以及柴荣旧部的抵抗

960年正月初一,新年之际,后周朝廷突然收到一份边关战报,说契丹人大举南下,进犯后周,情况十分紧急。

由于赵匡胤是柴荣的心腹,所以无论是小皇帝和符太后母子,还是三名文官宰相,都对赵匡胤毫无怀疑,而且十分信任。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宰相们决定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赵匡胤为三军统帅,统领侍卫司、殿前司军队出征抵御契丹。

其实这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第一步。

这份紧急战报其实是假的,当时契丹人那边正是那位残暴昏庸的耶律述律在位,此人在柴荣北伐时,连燕云十六州都愿意任由后周夺回,根本对进犯后周没有任何兴趣,而且契丹史料中也无任何当时契丹大举进犯的记载。

所以这份战报是赵匡胤伪造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契丹进犯的消息,让朝廷任命他为三军统帅,他好名正言顺地直接掌控侍卫司、殿前司两支禁军,让后周朝廷在兵变时,彻底没有资本和自己对抗。

毕竟后周的20万主力禁军,现在都成了赵家军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前,留下了三名大将协助侍卫司主帅韩通卫戍京城。

这三个人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侍卫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刘廷让,他们都是赵匡胤当年的“义社十兄弟”成员。

所以说,京城实际上也在赵匡胤的掌控中,坐镇京城的主帅韩通本质上是光杆司令。

这三个人留在京城,其实还负责一件事:散播谣言。

赵匡胤带着军队开拔之后,他们秘密派人在京城四处散播一则谶语:“策点检为天子”,大肆制造舆论,为赵匡胤兵变做准备。

因为赵匡胤的职务就是“殿前都点检”,所谓“策点检为天子”,就是说策立赵匡胤为天子。

不久之后,赵匡胤率领大军抵达40里之外的陈桥驿,接着在此地安营扎寨。

紧接着,赵匡胤导演的一场表演正式开始:

这一天,军中有个喜欢风水玄学的人叫苗训,他就在营寨中盯着天上的太阳看,然后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见状就走过来,装作很不解的表情询问苗训这是看啥呢?

这时,苗训才说,你看天上怎么有两个太阳?

楚昭辅见机跟进表演,故作震惊地表示:还真是哎,天上真有俩太阳。

苗训接着表演道:以本人多年的天文学经验,这俩太阳是在搏斗,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啊。

楚昭辅立马接过话茬兴奋地说道:太神奇了,你看那个太阳把另外那个吃掉了。

苗训接着表演:以本半仙的经验,这是天意啊,此事象征着国将易主。

说完之后,这件事随即在军队中广泛传播,弄得人心惶惶。

这是赵匡胤兵变的第二步。

见时机成熟后,他立马安排了第三步。

赵匡胤安排亲信到士兵中散播负面情绪,说如今小皇帝继位,什么都不懂,咱们大头兵出去敌军拼命,有谁知道咱们的功劳,到头来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不如拥戴点检为天子,再继续北征,岂不更好?

这番言论经过散播后,立即就有两个士兵呼应,并表示应该立即行动,其实这俩士兵也是赵匡胤安排的托,故意煽动情绪的。

就这样,士兵和将领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皇袍,找到赵匡胤,请求他登基为帝。

赵匡胤假装对皇位没兴趣,多番推辞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披上了那件皇袍,并且和士兵约法三章:

第一,不准冒犯后周小皇帝母子。

第二,不准对后周大臣无礼。

第三,不准劫掠京城百姓。

士兵们同意之后,赵匡胤随即带着大军向京城进发,并派楚昭辅先出发回京城,到寺庙中给家人报信(为了安全起见,赵匡胤事先把家人转移到寺庙中了)。

接着又派大将潘美立即出发回京城,向文武百官通报赵匡胤在士兵的“逼迫”下称帝的事情。

当文武百官以及小皇帝母子从潘美口中得知赵匡胤兵变称帝的消息后,纷纷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毕竟赵匡胤已经掌握后周几乎全部的禁军,此时的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赵匡胤。

但侍卫司这支禁军的主帅韩通得知消息后,还想阻挡一下,于是立马回家,试图阻止力量反击,然而,侍卫司下辖的几支主力部队的主将都是赵匡胤的心腹,他根本指挥不动。

而且留守京城的石守信等三人也是赵匡胤的心腹,所以,韩通没多久就被赵匡胤的心腹给宰了,全家一个都没放过,算是灭了门。

不久之后,赵匡胤很快抵达京城,文武百官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在武力的威慑下,只好承认了他这个皇帝。

赵匡胤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不费吹灰之力就登基为帝了,于是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宋朝由此建立,中国历史由此从五代十国进入宋朝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柴荣就没留下其他心腹来抗衡赵匡胤吗?

心腹当然有,只不过赵匡胤本人就是柴荣手下最大、最信任的心腹,其他人的实力此时都不如赵匡胤。

至于反抗赵匡胤的人,也有,而且有两个。

第一个叫李筠,此人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旧部,也时后周功臣宿将,当时正担任河中节度使,镇守北方重镇潞州。

赵匡胤本想给他升官加爵进行安抚,以换取此人的支持,但李筠不干,他念于昔日郭威对他的旧恩,所以跟赵匡胤对着干。

不久之后,李筠联合北汉举兵反抗。

但北汉已经在6年前被柴荣打残,此时的军事实力甚至不如宋朝的一个节度使的藩镇武装强,而且李筠和北汉皇帝也互相猜忌。

最终,赵匡胤派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平乱,李筠作为节度使,手下的藩镇部队跟此时强大的中央禁军比起来差远了,很快就战败被杀。

得知李筠起兵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很快决定起兵。

李重进就不多说了,他是郭威的外甥,也是功臣宿将,侍卫司这支禁军名义上的统帅,他的资历可比赵匡胤老多了,就算篡位,也轮不到他赵匡胤啊,所以李重进不服。

李重进起兵后,想联合南唐一起对付赵匡胤,但南唐在柴荣时代就已经被打残了,而且成了惊弓之鸟,根本不敢插手,生怕惹恼了赵匡胤招致灭国之灾。

得知李重进反叛的消息后,赵匡胤随即决定御驾亲征,李重进作为淮南节度使,他手底下的藩镇军队也比不上中央禁军,很快就战败,最后自焚而死。

自此以后,赵匡胤彻底稳定了局势,其他各地节度使纷纷表示臣服,赵匡胤成为说一不二的天下之主。

为什么李筠、李重进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呢?

因为自从柴荣进行军事改革之后,后周的军事力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原本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期间,各地藩镇军队要强于中央禁军的。

但柴荣进行军事改革后,中央禁军十分强大,而且还抽调各地藩镇中的精壮士兵充入禁军,使得各地藩镇的军队被削弱,从而加强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军事力量。

所以,李筠、李重进此时手里的藩镇武装,在强大的中央禁军面前,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不是一个档次的,战败是必然的。

其实,柴荣面对的是一个死局。

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才7岁,这么一个小皇帝坐在皇位上,以五代十国那种换皇帝如同换衣服一样的乱世,就算赵匡胤一时半儿不能兵变夺权,早晚也会篡位。

就算不是赵匡胤,也会是其他人。

除非柴荣能多活20年,活到60岁再死,那样的话,他肯定完成了天下一统,并且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的儿子也是成年人了,各种制衡武将的制度也成熟了,根本不用担心篡位的问题。

但他的寿命只有38岁,这是他的命数吧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20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