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丨李光弼极限操作,处处挖坑,史思明被打到没自尊

雁芙说历史 2023-12-09 05:48:01

不得不说,整个安史之乱的8年时间里,叛军的克星就是名将李光弼。

以史思明为首的叛军当中其实也有不少将才,曾经吊打过很多唐军大将,甚至很多时候是攻无不克的。

然而,这帮人每次只要遇到李光弼,都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而且是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李光弼反打。

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个被李光弼打到自尊心受伤的人。

当初,在太原城下,史思明带着10万大军,面对李光弼在守城兵力不足一万的情况下,愣是被李光弼反杀7万。

此战,李光弼力挽狂澜,为大唐保住了战略大局,稳住了基本盘。

可没过多久,官军在正面战场再度遭到重创,60万大军被叛军击溃,原本大好的局面又一次急转直下,刚刚收复的洛阳接着被叛军第二次攻占,连郭子仪也被撤职。

雪上加霜的是,史思明趁机统领十几万人马大举南下,试图一举攻破洛阳和长安。

关键时刻,李光弼再次出马,在河阳一战中,以区区2万人马愣是击退了史思明十几万大军。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李光弼指挥的第二场城池保卫战,也是失败不起的一战。

如果此战失败,意味着可以随时兵临长安城下,刚刚收复的长安将会二次沦陷,唐肃宗李亨将再次被迫逃出长安,到时候叛军将会声势涨,平乱也会变得遥遥无期。

但是,史思明做梦也没想到,在洛阳附近,他又遇到了自己的天敌——李光弼。

不过,在双方正式开打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此战爆发之前,唐朝方面是怎样葬送平乱大好局面的。

河阳之战爆发前的严峻局面

759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五个年头,唐朝方面李亨收复长安、洛阳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倾向于李唐这边,唐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唐肃宗李亨此时是兵精粮足,反观叛军方面,当初弑杀安禄山篡夺伪燕政权的安庆绪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路狼狈奔逃进入邺城,总算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但李唐方面并不准备给安庆绪喘息的时间,李亨为了彻底平定叛乱,集结60万大军,决定对叛军发动反攻,这是一场决定帝国未来国运的生死之战。

然而,李亨猜忌武将,60万大军并没有设置主帅,只让一个太监鱼朝恩做监军。

不久之后,唐军将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史思明也亲率大军南下,攻占魏州,做出一副要支援安庆绪的样子。

但实际上,史思明攻占魏州后,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因为他想做渔翁,等唐军与安庆绪打得两败俱伤再出手。

关键时刻,李光弼看出了史思明的心思,于是请求调拨一支军队到进逼魏州,迫使史思明不敢轻举妄动。

谁知,太监鱼朝恩作为监军,毫无军事经验,当即否掉了这个建议。

此举直接葬送了自叛乱爆发以来积累起的大好形势和几十万大军。

果然,唐军接下来用尽各种办法,甚至水淹邺城,都没能攻下,正当疲惫不堪时,史思明突然向唐军发起进攻。

双方激战之时,又遇到极端天气,战场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天地昏暗,连眼睛都睁不开,唐军和叛军都大为惊骇,纷纷丢弃兵器和物资,向各自的大营奔逃。

唐军60万人马实在是太多了,在慌乱中奔逃,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多年积累的军械物资旦夕之间化为乌有。

而叛军由于只有数万人马参战,因此损失较小。

此后,唐军几年辛苦建立的反攻形势荡然无存,直接转入了防御阶段。

但叛军由此获得喘息之机,史思明于是集结十几万人马大举南下,试图再次攻占洛阳、长安。

而造成此次大溃败的元凶太监鱼朝恩竟然将责任推给了郭子仪,唐肃宗李亨只好下令撤掉郭子仪的职务,改由李光弼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光弼火速上任后不久,就收到史思明大举来犯的消息。

史思明兵分四路,渡过黄河,从三个方向围攻汴州(河南开封),因为汴州是洛阳的门户,属于战略要地,一旦夺取汴州,则洛阳不保。

李光弼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不过他心中已有了退敌之计,于是第一时间赶到汴州,见到当地守将许叔冀。

他对许叔冀说:“只要你能坚守15天,我一定发兵来救你。”

许叔冀听完当场就满口答应了下来,并拍着胸脯表示,自己一定会坚守到底的。

谁知,李光弼走后不久,叛军随即对汴州发起了进攻,许叔冀败了一阵之后,当场就投降了史思明,汴州直接落入叛军手中。

汴州的陷落,直接导致李光弼的退敌计划破产,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因为汴州实在是太重要了,汴州一丢,洛阳也就保不住了,而且李光弼手中的兵力也不足。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李光弼已经预料定此时洛阳无险可守,于是找到东都留守韦陟商量下一步军事行动。

韦陟也认为此时洛阳是守不住的,他主张将主力部队撤退到潼关,再分一部分兵力驻守陕郡。

但这个建议被李光弼当场拒绝!

李光弼认为敌军一来,尚未交战就直接后撤500里,会助长敌军气焰,而且会影响唐军的军心。

他认为应该北渡黄河,退守河阳(今孟州市),此地北面与泽、潞二州相连,相互呼应,城池利于防守,进可攻、退可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河阳位于洛阳的东北面,往北可直抵上党、太原,往东北可威逼邺城、怀州,断掉叛军北归之路,往南可进逼洛阳,属于战略要地。

而且,河阳这个城池比较特殊,它是由北、中、南三座城构成,北城和南城分布在黄河北岸和南岸,中潬城则位于黄河正中央一块河流冲积沙洲上。

所以,此地进可攻,退则利于防守,是此时最佳的战略据点。

韦陟被李光弼说服后,两人商议好,由韦陟等人带着洛阳的百姓和官员迅速撤离洛阳,李光弼则亲自殿后,接着在进驻河阳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唐军有条不紊地撤离洛阳时,史思明的大军正好进抵洛阳东门的石桥。

按理说,如果叛军此时发起突然进攻,唐军必定损失惨重。

然而,在李光弼心理战术的运用下,发生了奇迹般的一幕!

当时,李光弼亲率500骑殿后,当大家得知史思明大军抵达石桥时,有人向李光弼请示,撤离时应该走北门还是石桥。

李光弼当场表示:石桥。

于是,接着就发生了这样一幕:

那日夜里,唐军高举着火把,保持着严整有序的队形从石桥缓缓撤离,而另一边的史思明所部叛军近在咫尺,却始终不敢出击,在原地目送着唐军完全撤出洛阳城。

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由于唐军撤退有序,队伍严整,时刻戒备着,但最重要的是,李光弼这人用兵诡诈,挖坑设伏、诱敌深入之类的手段层出不穷,此前叛军已经多次吃亏。

所以此时叛军虽然看着唐军缓缓撤离,却不敢动手,因为担心这是李光弼给他们挖坑,怕贸然进攻会损兵折将。

而李光弼成功地料定了敌军的心思,愣是带着队伍在叛军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撤离了洛阳。

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759年10月,史思明正式发动了对河阳城的进攻,不过,鉴于此前多次吃过李光弼的亏,史思明这次改变了打法。

他先不进攻,而是派了一个叫刘龙仙的猛将到城下叫骂,此人是史思明阵营中数一数二的猛人,武力值极高。

兴许是史思明想引诱李光弼出城野战,才出这么一招,刘龙仙在城下几乎把李光弼的十八代祖宗都问候了一遍。

可城里的唐军以及李光弼本人却是懒得搭理他。

刘龙仙见没人理他,于是换了一招,一边叫骂,一边把一条腿翘到马脖子上,摆出一副“你来打我呀”的欠揍样子。

这也太嚣张了,李光弼当即就对身边众将说道:谁能取下此人的头颅?

话音刚落,便想起一个声音:“在下愿往”。

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仆固怀恩,但李光弼拒绝了他的出战请求,理由是仆固怀恩是大将,杀鸡焉用宰牛刀。

这时大家纷纷推荐骁将白孝德,李光弼当即同意,并给他配了50骑兵。

接下来发生的这一幕对话,如果看过《三国演义》,应该对此无比熟悉。

只见白孝德冲到刘龙仙前面,大喝道:“逆贼,你可认得我吗?”

“你谁啊?”(刘龙仙正眼都不瞧一下,依然保持着一副欠揍的样子。)

“我乃大将白孝德也!”

是何猪狗?

白孝德听完,顿时大怒,当场提起长矛就朝着刘龙仙杀过去,而另一边的河阳城上顿时响起了一阵战鼓声,为白孝德助威。

刘龙仙见状,顿时慌了神,当即就调转方向绕着河堤跑路,但白孝德并未给他逃的机会。

只见白孝德迅速追了上去,从后面一矛刺去,当场扎穿了刘龙仙的身体,白孝德随即便将刘龙仙的首级割下,往城里跑。

河阳城上的守军见状,顿时欢呼声如雷。

这一幕,颇有点关羽斩颜良的味道。

孝德息马良久,因瞋目谓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也?”曰:“我,白孝德也。”龙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运矛跃马搏之。城上鼓噪,五十骑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资治通鉴》

而另一边的史思明,尚未开战,先损失一员骁将,不过他并未在意,接着又想出一招,对李光弼搞起了攻心计。

史思明的军队来自北方,军中战马雄壮,而且战马数量很多,于是他就让人挑选一千多匹战马,每日分批次不停地牵到黄河南岸给战马洗澡,从早洗到晚。

此举意在炫耀武力,因为唐军此时缺少战马,而且军中已有的战马也是不如叛军。

史思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击唐军的信心,从心理上摧毁唐军的士气。

然而,史思明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光弼看到这些良马以后,也是垂涎三尺,都是宝贝啊。

于是,没过几天,这批良马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全部成了唐军的战利品!

因为李光弼从唐军的马匹中挑选了几百匹母马,而且是那种刚刚生过小马驹不久的母马,然后把母马和小马驹强行分开,赶到黄河岸边。

这些母马到了岸边后,由于见不到小马驹,就会不断发出嘶鸣声,呼唤小马驹,而另一边,史思明的战马听到这些母马的声音,误以为是母马发情,在唱情歌,当场就朝着唐军阵营狂奔过去。

就这样,史思明一夕之间损失上千匹战马。

光弼命索军中牝马,得五百匹,絷其驹于城内。俟思明马至水际,尽出之,马嘶不已,思明马悉浮渡河,一时驱之入城。——《资治通鉴》

收到消息后,史思明顿时大怒,当即下令对河阳城发起进攻。

由于河阳北、中、南三座城之间是依靠浮桥来连接,所以史思明第一波进攻的重点就是浮桥,只要断了浮桥,那么三座城就会变成三座孤城,到时候可以各个击破。

于是,史思明派出数百艘战船,再用一排火船排在最前面朝着浮桥开始了进攻。

史思明的意图很明显,火船在最前面顺流而下,烧毁浮桥,战船随后实施进攻。

但是,史思明能想到的,李光弼早就想到了,他料定了史思明一定会打浮桥的主意,所以早就给史思明准备了惊喜。

李光弼下令部下准备大量的长竿,长度达上百尺,长竿的根部顶在支撑浮桥的巨木上,另一端镶上铁叉。

当叛军最前一排的火船顺流下来接近浮桥时,就会被铁叉死死地叉住,铁叉又通过长竿顶在巨木上,所以火船在距离浮桥百尺距离时,就直接被叉停,无法前进一步。

而火船后面的战船也顺流而来,根本刹不住车,直接撞上火船,于是,战船和火船一起化成了灰烬。

与此同时,李光弼还在浮桥上部署了抛石机,当战船被火船点燃时,抛射出大量的巨石,以至于叛军的战船不是被烧毁就是被砸出大洞而沉入黄河。

史思明见状,又惊又急,一阵纠结之后,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

此战,唐军斩杀一千余人,俘虏五百余。

至此,史思明已经连出三招,却无一例外地全部被李光弼轻松化解。

但史思明是个执着的人,和之前的太原攻坚战一样,史思明不准备放弃。

很快,史思明又想出一招——断唐军粮道!

由于河阳的粮草供应是从西面的关中运来,所以河阳西边的黄河渡口就成了关键的粮草通道。

史思明一想到这里,立马就派兵进驻到河阳西面的河清渡口,李光弼收到消息后,深知粮草的重要性,于是也即刻率军进驻野水渡。

野水渡在黄河北岸,而史思明所在河清渡口则在黄河南岸,两军隔着黄河对峙起来。

当得知李光弼亲自进驻到野水渡之后,史思明顿时就乐开了花,因为他深知,李光弼擅长城池防御战,不善于野战。

如今李光弼竟然从河阳城跑到渡口这种适合野战的地方,这不是给自己送人头吗?

于是,史思明当即派出手下的猛将李日越,要他率领500精骑立即突袭过去把李光弼擒回来,并且下了死命令:“如果不擒获李光弼,你也别回来了”。

既而思明果谓李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返。”——《资治通鉴》

然而,史思明又一次被李光弼给耍了!

就在史思明派人突袭李光弼所部时,李光弼正胸有成竹地对手下将领雍希颢交代道:

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史思明肯定派了其中一个来劫我,所以我必须现在就走,你们守在这里,等贼兵一到,不要和他们交战,敌将投降后,你就带着他一起来见我。

此话一出,雍希颢顿时就乐了,敌军是来搞突袭的,还不用交战,对方就会投降?将军这不是拿我们开涮吗?

但作为下属,要懂得服从命令,雍希颢也不好直接质疑,于是照着李光弼说的做。

果然,第二天一早,李日越真就带着500人来劫营,可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李日越。

只见唐军营寨紧闭大门,将领带着一些士兵在壕沟中修整,看士兵们的表情,气定神闲,似乎早就知道自己要来劫营,而且看到自己前来却一点都不慌,似乎有诈。

李日越最终还是忍不住了,当即决定亲自去问个究竟,于是抵近唐军寨门问道:

司空(李光弼的官职)在不在营寨中?

答:做完就离开了。

又问:这里有多少兵力镇守?

又答:一千人。

问:谁是主将?

答:雍希颢。

得到答案后,李日越的脸色开始变得越来越难看,因为史思明给他下了死命令,如果抓不到李光弼,让他提头来见。

如今李光弼早就走了,即使抓雍希颢这个将领回去,一样是死。

一番挣扎后,李日越当即转身对部下说道,如今李光弼已走,我们抓雍希颢回去也会被杀,不如大家一起投降了吧。

就这样,李日越率领500骑兵投降了唐军。

紧接着,雍希颢按照李光弼的指示,立马就带着他去见了李光弼。

令李日越没想到的是,李光弼对他十分礼遇,不仅让他担任要职,还将其视作心腹。

随着李日越的投降,史思明阵营中的另一名猛将高庭晖听说李日越投降后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于是也率部向李光弼投降。

至此,李光弼不费一兵一卒,直接收降敌军两员猛将,令人称奇。

不过事后还真有人带着疑惑问李光弼为什么能精准地预料到敌军将领一定会投降?

这时只见李光弼微微一笑,接着道出实情:

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史思明经常因为不能和我野战而耿耿于怀,现在听说我在野外,必定认为凭借强大的骑兵可以一举擒获我,可李日越却没抓到我,必定不敢再回到史思明身边,而高庭晖的才能比李日越还要好,可在史思明那边得不到重用,现在听说连李日越投降过来都能受重用,他会认为自己投降过来的话,肯定也会受重用,所以就跟着投降了。

光弼曰:“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庭晖才勇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资治通鉴》

不得不说,李光弼对人性的洞察简直到了一种可怕的境界。

他不仅掌握了史思明及其部将的性格特征,而且十分清楚史思明的做事风格,也明白自己短于野战,更清楚史思明做梦都想跟自己野外较量,同时料定了史思明一定会派大将来抓自己,甚至连具体派哪个大将都有个大概估计。

最后还通过史思明的做事风格判断出史思明会给派来抓自己的大将下死命令。

李光弼经过对这些敌将性格和做事风格的把控,推测出史思明的具体行动,再根据这些给史思明下套,等着他来钻。

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这简直就是一场经典的攻心之战!

而另一边的史思明,一枪未开就平白无故损失两员大将,差点就气炸了。

为了洗刷耻辱,史思明决定对河阳发起强攻,而真正的血战,才刚刚开始。

终极对决,血战开始

史思明的第一波强攻选择了南城,而这里的守将叫李抱玉,此人也善于在战场上玩儿各种心眼。

李光弼收到消息后,立即找到李抱玉,上来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将军能否为我坚守南城两天吗?”。

李抱玉闻言,心想,坚守两天不难,但毕竟敌军势大,他更担心两天后该怎么办。

所以他先不急着表态,而是问道:“两天之后怎么办?”

李光弼坚定地回应:两日过后,若援兵不到,任你弃城!

李抱玉听到这话才放心下来,于是满口答应了李光弼。

原本,李抱玉以为只是坚守两天而已,没什么难度,可当开战之后他才发现,叛军进攻的猛烈度和战斗力远超自己的想象。

南城在叛军一波接一波的进攻下,被撕开了好几道口子,要不是他率部拼死血战,南城估计不到一天就丢了。

叛军虽然被暂时击退了,但要继续打下去,估计南城也很难坚守住。

一番思索后,李抱玉计上心来,他决定向叛军投降,不过这是诈降。

紧接着,李抱玉派人向叛军主将传话,说城内粮草耗尽,无法生存,所以决定明日投降,希望对方可以暂停进攻,自己好准备一下,明日即出城投降。

叛军方面似乎智商不在线,当场就同意了,并且暂缓了对南城的进攻。

这就为李抱玉重新部署防御以及为唐军进行休整赢得了宝贵时间。

到了第二天,叛军果然高高兴兴地前来准备接受投降,没想到南城的城门紧闭,城楼上的唐军还在加班加点地加固城墙。

叛军主将这才醒悟过来,于是再度发起强攻。

然而,此时的唐军经过一夜休整,战力恢复,而且大家深信,只要再坚持一天,李光弼的援兵就会赶来,因此士气旺盛。

叛军第二次强攻时,李抱玉的打法也更大胆了,他干脆派出一支敢死队出城趁叛军攻城时,绕到叛军背后发起进攻。

当双方激战正酣时,这支敢死队突然从叛军背后发起冲锋,在城里的唐军配合下,里外夹攻,叛军大败,不得不撤军。

史思明在南城进攻受挫,于是又打起了中潬城的主意,将进攻重点放到了中潬城。

中潬城其实是三座城中最难坚守的,因为这座城在黄河中心的河流冲积滩涂上建造的,城墙很矮,高度与人的肩膀差不多齐平,无险可守。

李光弼于是亲自坐镇中潬城,为了迟滞叛军的进攻势头,他还下令在城墙外面构筑起很多栅栏、壕沟之类的障碍物。

中潬城的守将叫做荔非元礼,守城部队是大唐安西军精锐。

叛军展开进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拆除城外的栅栏,填平壕沟。

谁知,叛军不断地一边填沟一边前进时,城内的守军竟然毫无反应。

李光弼在瞭望台上看到这一幕,顿时就急眼了,当场派人质问荔非元礼:你眼睁睁看着敌军拆除栅栏,填平壕沟,迫近城池,却按兵不动,什么意思?

荔非元礼听完却反问李光弼:将军是想战还是想守?

李光弼的回答也很干脆:当然是立足于战!

这下荔非元礼笑了:既然想战,那么叛军耗费体力替我们填平壕沟,清除栅栏,不是一件好事吗?何必阻止呢?

李光弼听完,顿时醒悟: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于是传话让荔非元礼自己看着办。

谁知,当敌军完全清除障碍,发起进攻后,荔非元礼虽然把叛军击退了,却没有趁胜追击,反而收缩兵力,退回了城里。

李光弼看到这一幕,顿时就怒了,当场派人前去要把荔非元礼这家伙召回来军法从事。

可荔非元礼竟然冲着使者吼道:“战况紧急,召我回去干什么?”,硬生生地把传令兵给怼了回去。

不一会儿,李光弼又看见了惊人的一幕,只见已经退入城中的安西军个个生龙活虎地冲了出去,对叛军发起突袭。

此后战场上,双方打得有来有回,一会儿看见叛军打得唐军连连后退,一会儿又看见唐军追着叛军跑。

就这样,经过几轮激战后,叛军终于坚持不住,溃败而走。

中潬城总算是守住了。

这一战,其实荔非元礼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之所以退入城中,是因为虽然打退了叛军,但自身消耗也很大,叛军锐气正盛,他就是要不断消耗叛军的锐气,再

《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就是这个道理。

史思明在中潬城被挫败后,还是不甘心,还是很执着,于是又向北城发起了进攻。

李光弼闻讯,立马又率兵转入北城。

在城楼上,远远望见叛军声势浩大地开赴北城时,李光弼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身边众将说道:贼兵虽多,但阵型混乱,军容不整,不足畏惧,我向诸位保证,今日不到中午便可破敌。

然而,真正开战后,李光弼却大感意外,因为敌军的战力依旧很强。

唐军与叛军连番激战,杀得昏天黑地,从早上厮杀到中午,依旧难分胜负,而且此时双方都已经出现疲软迹象。

最严重的是,唐军要比叛军更加疲惫,如果继续这么打下来,最先撑不住的是唐军。

但这一战事关帝国命运,只能胜,不能败,也败不起。

李光弼于是召集众将,问道:诸位与敌军交战下来,认为敌军哪个位置最强?

这时,有人回答道:西北角。

李光弼当即命部将郝廷玉攻西北角,郝廷玉请求带500精骑,李光弼给了他300骑。

接着又问,敌军阵营还有哪里最强?

又有人答:东南角。

李光弼立即命论惟贞攻打东南角,论惟贞请求带300骑兵,李光弼给了他200骑。

任务分配完毕后,李光弼又命人牵出40匹御赐宝马,分给众将御敌。

接着指示众将:你们以我的令旗为号令,若令旗缓慢挥动,你们可自己判断形势,自由进攻,如果我的令旗急速挥动,并多次指向地面,你们所有人必须全力进攻,不惜代价攻入敌阵。

说完之后,李光弼又补充了一句:此战,不胜,即死,若有退却者,立斩不饶!

临行前,李光弼还拿出一把短刀放进自己的靴子中,对众将煽情地说道:

战争,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我作为大唐三公(司空)级别的大臣,不可死于贼兵之手,如若此次作战失利,诸位在沙场战死,我亦绝不独活,必定以这把短刀自刎,与大家同生共死!

话音刚落,众将的战意被瞬间点燃,带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奔赴战场。

开战之后,双方打得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无数,兵器砍坏了就直接肉搏。

就在这时,李光弼在城楼上远远望见部将郝廷玉竟然脱离战场,往城里狂奔。

李光弼见状大为惊骇,心想,郝廷玉要是退却了,那全军可就危险了!

于是立即派人前去执行军法,将郝廷玉斩首。

谁知,郝廷玉看见执行军法的使者时,大喊道:“我不是逃兵,我的战马中箭了,回来换马”。

李光弼这才松了口气,随后立即给郝廷玉换上战马,再次冲进战场厮杀。

不一会儿,李光弼又望见名将仆固怀恩父子开始退却,于是立即派人前去将这对父子斩首。

城下的仆固怀恩父子见到执法的兵士提着刀过来,吓了一跳,当场调转方向,又杀入战场。

不久之后,李光弼发现叛军阵营有疲软退却的迹象,立马急速挥动令旗,唐军将士见状,不惜一切代价全线猛攻,叛军随即大溃。

此战,唐军斩杀一万余,俘虏8000余人。

这一战,也正式宣告了河阳保卫战的胜利。

此后,史思明试图绕过干不掉的李光弼,直接进攻陕州(河南三门峡),进而攻潼关,再威胁长安。

但在陕州遭到了顽强抵抗,叛军损兵折将,无法前进一步。

史思明被李光弼牵制在洛阳一带,无计可施,进又进不得,退也退不成,形势开始变得不利起来。

几个月后,李光弼挥师北上,进攻怀州,此地是史思明北归必经之路,一旦被断掉,那么叛军的气数也就尽了。

李光弼将怀州围困后,又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再次击败史思明,并攻破怀州,生擒敌军守将。

至此,史思明的形势越来越不利,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

原本刚刚经历大溃败之后的唐军,士气低落,陷入军事上的被动中,经过李光弼这么一番操作,唐军再度掌握战争主动权,压制住了叛军。

然而,正当史思明愁眉不展时,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打败天敌李光弼!

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唐肃宗和宦官鱼朝恩,这俩货属于猪队友,总给自己人挖坑,强逼李光弼出战,结果败得很惨。

以至于李光弼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大好局面,旦夕之间化为乌有,李唐再次陷入被动中。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13 阅读:2266
评论列表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