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萧瑟的景象掩盖不住黄土高原的雄浑壮美,苍凉而不苍茫,孤寂而不失大气,贫穷而绝不屈辱,如同众多潜藏在吕梁山区丰腴的躯体里的小山村一样,康家会村坐落在悬钟山脚下,村子不大,依山傍水,古老的窑洞见证着沧桑,淳朴的土地敦厚憨实,魏巍的悬钟山巍然屹立,静静的碾河水流淌着历史的过往,山坡上、河川里零零星星散布的田地是乡亲们一生的依靠,春种秋收,虽不富有,但可以勉强填饱肚子,山里人没有过高的欲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悬钟山是一个高150余米,围600多米的天然花岗岩山体,“悬钟神韵”为静乐古八景之一。《静乐县志》有:“上有石寨,名为马寨”的记载。民间传说此山为太上老君失落之宝鼎,或为女娲补天之遗石,还有人说是二郎担山跌落的馒头。然而,称其为“悬钟”更为恰当。远望悬钟,承天接地,气势雄浑;近观悬钟,形象逼真,纹理清晰。悬钟山雄踞碾水河畔,由整块天然花岗岩石落成,山似一座钟,钟是一座山。极目四望,悬钟西北部群峰突兀,形态万千,石体裸露,形态各异,忻静公路横贯东西,来往车辆、人员一览无余。 康家会位于悬钟山脚下,静乐县城东忻静公路二十五公里处,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有石河、三交等敌据点,可通忻州;西有利润、娘子神等据点,可达静乐县城;南有上双井,土地堂、柳科府等据点,可达阳曲、古交,康家会自古为晋西北东部战略要地。
日军进驻康家会是1939年3月4日,据老人们说,1939年3月3日上午,日军两架轰炸机飞临康家会上空,像老鹰一样盘旋,随即俯冲直下,投下7颗炸弹,200多间房被毁,其中一颗是哑弹没有炸,3月4日,日本鬼子就进村了,在村庄制高点上安装了迫击炮、机关枪,确认村内没有抵抗后,将指挥部设在财主尹龙全家的院子里。这座严严实实的深宅大院位于忻静公路交通线旁,又是康家会村制高点,背靠土坡,坐北向南,院内有坚实的青石窑洞,窑洞北靠公路,东、西、南三面均是颇为坚固的高堂大舍,窑洞的东西两面各有房5间,东厢房成为是日本鬼子的食堂,西厢房是弹药库,窑顶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碉堡修在院外东面高地约50米处,属砖、木、石结构,共3层,高丈许,里面能容10多人,每层有射孔4个,由2名哨兵驻守,进行观察瞭望,每2——3小时换哨一次。
除此之外,院南一也带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周围设置了两道铁丝网,两米多高,不准老百姓靠近。距此1000多米东南方向操场梁还修建了3个碉堡,周围挖筑了壕沟,架设铁丝网,进出都要通过吊桥和铁丝网,外围工事建筑与尹家大院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构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没有相当专业的军事眼光,是设计不出这样一组由高墙大院,石窑碉堡、堑壕工事、铁丝网碉堡群织成的据点。
此时的康家会据点成为日军占领静乐后修筑最大、最坚固的据点,成为了日军东出西进的战略通道和军火粮秣供给站,由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39大队的一个中队驻守,配备日军60名,伪军30名。如今的尹家大院至今仍保存着一些原来的旧貌,只剩下有4间青石箍成的石窑洞,随着岁月的流逝,尹家老财大院已看不出当年的辉宏大气,留下的只是一些破砖烂瓦,残垣断壁,只有那坚固的石箍窑还隐约的可以看出当年财主家大院的一些气势。
在众多村庄中,日军为什么会唯独占领康家会村,并构筑坚固的工事作为据点呢?原因是日军对军事地形学颇为研究,对地形地物的利用 熟烂于心,在静乐,我们探寻了好几处日军据点,以沟口据点为例,该据点位于汾河东岸的一黄土山梁之上,向东南可以进入双路到达悬钟,忻州,向东北可以到达杜家村一带,进入原平;向北可以溯汾河而上,到达宁武;向南可直通静乐县城,向西渡过汾河到达石门子、岔上,直至岢岚。石城、利润、娘子神、三交、天柱山以及毗邻静乐的宁武县石家庄镇日寇据点、宁化据点等都是这样的交通要道,大多位于两路或三路交叉之险要地形。
康家会位于忻州到静乐的公路上,东距忻州(抗日战争时期为忻县)67公里,西距静乐24公里,向西经兴县、岚县,过黄河就是陕甘宁根据地,所以是晋西北东部的战略要地。如果说静乐是晋绥边区的东大门,那么,康家会就是大门上的那一把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