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政府的垃圾征费早前宣布延期,环境及生态局长谢展寰2日表示,当局未来会考虑把垃圾征费,费用计算方式由「每户按量」改为「每幢大厦按量」,由住户摊分费用。他解释,世界各地似乎未有采用每户按量收费模式,如台北便是每幢大厦收费,以避免清洁工分辨住户有无使用指定袋垃圾的麻烦,亦不用责上相关法律责任。再推垃圾征费是迟早的事情,但这一次没有成功原因何在呢?谢展寰认为是收费模式的问题,而我却认为是背后驱动力的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香港过去成功推行的环保政策,背后都有某一方是得益的。最典型的例如胶袋收费,不论是一个胶袋是收5毫子还是收1元,对商户而言,都是有「着数」无损失。最起码商户因为胶袋收费可以节省买胶袋的成本,而只要大家都统一执行,顾客不会因为你胶袋收费而减少购物。
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的胶袋收费采用「由商户保留」的模式,容许零售商自行保留及处理胶袋收费,无须交付政府。当然,环保署补充一句:我们鼓励零售商捐出所得的胶袋收费,以支持合适的环保工作。如此一来,你政府要增加胶袋收费,商户不可能反对,无端端可以多收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的,「走塑」也是同样道理。政府的政策是要求相关的商户不主动、不免费提供塑胶产品,例如不免费提供饮用瓶装水、不主动提供饮管。这些措施并不会增加商户的操作困难,或多或少直接减少商户的营商成本。既然不提供你都要帮衬,我当然不提供。如果只有我一个人不提供,恐怕会流失生意,但现在是政府下令所有人都不提供,我何惧之有?
但是垃圾征费,无论是你按照指定袋来收钱,还是整幢大厦分摊,想来想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对居民、清洁公司、物管公司、商户,反正谁都没有「着数」。因此表面上垃圾征费和「走塑」都是环保政策,但背后的「着数」逻辑根本不同,这才是成功与否的主因。
解决问题之道,在于完善废物回收市场,令回收行业深入每一处,到时候无需宣传、无需征费,都可以环保重用,市场自然会去推动。大家有没有发现,商场的那些零售商户,每天产生大量纸箱,他们根本无需想办法将这些纸箱丢弃,只要将纸箱丢在门口,很快就有「阿姐」将之拉走拿去卖。因为零售商产生的纸箱多,有利可图,自然会有人将之清走。同样地,我当年在深圳搬屋,有很多不用的家私电器,我只要到楼下找收破烂的人上来,他就会将这些东西拉走,更重要的是,他还会反过来给我钱。放诸在香港,肯定是我要给钱别人才能清走这些垃圾,但在内地是可以有钱收。
为什么?因为香港的这些废物,无论是纸箱还是烂铜烂铁,其实最终都是流向内地回收循环,因此香港的终端回收价,比内地低很多。因此同样的回收在内地有钱赚,在香港却要亏钱。毕竟香港到内地多了不少中间环节,层层赚钱。
如何解决?要想办法降低可回收废物从香港流通到内地的成本,与内地商讨直接端到端回收,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或者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降低香港本地的环保回收成本。至于采用何种办法,就要看政府的办事能力了。在此我不展开讨论,但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症结。
文:吴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