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上海包探的社会形象研究

强强聊历史 2023-03-07 21:08:0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包探”这两个字,原是在警探片中出现的,后又民间流传的。

晚清民国时期,文风日盛,报纸兴起,小说繁荣,间谍这一类特殊的角色,因其工作和角色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在社会专题报道和民间推理小说中经常被提及。

周桂笙是清末破案的第一人,他在写破案的过程中,“力图描绘中国破案人和西方破案人的不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学人物的塑造上。

但是,对于侦探的社会意象,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侦探的职业渊源和特征是什么?

怎么在警察和人民的中间穿行,怎么在华夏和洋人的中间穿行?现代人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

在此,本文仅就上海租界历史的几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整理,希望能对这一方面的历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八五四年,沪上的西方人,在上海组建了一个自治的管理机构——“英、美两界,并为一局,分别设立一个独立的警察、法院、监狱,负责市政工程、征税、治安等事务,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租界政府”。在工部局之下,设有警察部门,管理警察部门及侦查部门。

巡捕首领是租界中的外国商人推选出来的,负责“修路、巡逻、押解犯人、救火赈济灾民”。巡捕首领上任后,主要负责社会福利,执行治安和维持租界的治安任务。

包探是工部局雇佣来的一种特殊职务,也就是俗称的“包打听”,专门负责打探消息,收集线索,协助破案,这是一种独特的职业。

职业来源与形成

一是复制了西方的治安制度。在租界中,由于采取了一整套的西式经营体制,所以,警察系统的建立,主要起到了维持租界治安,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

为协助侦破案件,并提升侦破工作的效率,工部局采用西方的方法,聘请保镖来调查案件。时文记载:“西国被称为密探,所有的疑点,都能在密探的手中,迅速破案。”

作为一支特殊的警察队伍,包探已经成为了西国警察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支力量。

而在西法建立的租界中,这种治安制度也是照搬了过来,所以,这种新型的警察系统,也就成了租界中的一种新型形式。

黄协埙曾经被聘请为《申报》撰稿人长达二十多年,他写道:“专门调查租界内部事务的包探”。

葛元煦是一位在沪已久的学者,他也曾写过“包罗一切事务,专攻各种事务”。

很显然,包探是一种来自西方的新兴职业,专门负责在租界中打探情报,因为他们专门打探各种情况,所以被称为“包打听”,这个称呼也由此而来。

旧官吏制度的演进

间谍的工作虽然是模仿西方的,但是他们的人员构成,却和中国以前的官府官员有很大的联系。

《时评》说:“中国从来没有间谍,以前只有警察。”

中国原本并没有侦探这个职位,但在租界的经营下,工部局不是雇佣了外国侦探,就是从老派的警察中挑选了一些人,经过培训,才形成了上海租界的侦探,所以这里的侦探才有了西方人的特征。居住在沪上多年的袁翔甫,干脆将其定义为“包工头原捕快”。

以前的衙门衙役,除了负责缉拿犯人,送交官府,关押犯人之外,还负责调查案件,从功能上来说,和官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去的探子都是在官府工作的,现在都受雇于工部局,虽然官职制度改变了,但是职权范围却没有改变。

这一职位与古代官府的总管有些相似,虽然这一职位是仿照西法设立的,但除了雇佣西人之外,还雇佣了中国人,到了后期,中国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了这一职位在中国的扩张。

相较之下,捕快系县府派遣,探子为工部局所聘,都有打探案件,协助破案之责。

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第一,这体现在职业的隐匿和公开化程度上,捕快都穿着统一的号服来进行案件的调查,以此来将自己与百姓的身份区别开来,而包探既然身为“耳目”与“眼睛”,在出入公众场所时,应该穿着便装,与普通民众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包探与捕快在办案风格上的不同。

其次,与以前的官府捕头相比,这个探头的权力要大得多,《老上海》中说过,当这个探头担任高级职务时,都会被配发一把手枪,这是为了自卫或者是为了抓捕罪犯,所以,这个探头在工作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警惕性很高,比起以前的那个探头,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而最大的区别,则在于二者的社会地位,当时有一句话,说旧政府的捕头,“其职业最低级,专捕盗匪,无他事,于当地社会无益处”,就像“捕头多是土匪”一样,对于旧政府的低级,学者们大多表示鄙视,而随着租界而来的密探,由于他们的职位是工部,又是靠着洋人的势力,所以他们的薪水和社会地位都要比官府的捕头高。

三是维持租地的社会治安。租界内“偷窃”现象的盛行,《竹枝》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华夷混居,偷窃之人皆不见踪影。”说的是在租界中,偷窃、偷窃、行窃等事件时有发生。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之大,莫过此身。”有钱人的钱都是挖出来的。

这说明了租界中的盗风日盛,“申江扒手最多,路上抢东西最多”这句话,更是说明了大白天的小偷是多么的肆无忌惮。

为了侦破这类案子,警方安排了包探于市井闹街和小巷中的建筑中作为耳目,打探消息。

他们的探子,虽然是从西域来的,其中还夹杂着古代官府的探子,所以他们的探子,既有西域探子的特征,也有传统的探子。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团体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职业行为与特点

在公共场所隐藏自己的身份。探子在警察和平民中穿梭,他们的工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在公众场合隐藏自己的身份,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辰桥的《申江百咏》中,有一首比较生动的诗歌,描述了他的职业特征:“日夜坐于街巷,探子潜藏在风声中。偏僻之地,无人能及,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卧底,业者每天都会到茶肆、酒楼中打探情报,不管是什么,一旦被卧底发现,就会被揭穿。

为了破案,探员们往往隐藏在繁华的街道、茶楼、甚至是偏僻的地方,打探消息,安插眼目,四处寻找线索,不管是什么案子,只要探员出手,就一定能把案子破掉。

有着捕房耳目之称的包探,专探各种事情是其职业本能,时人有句话说得好:“若包探必施其入虎穴得虎子之方法,以穷其来龙去脉。”

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活动特征,让盗贼窃党防不胜防。

探子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隐藏身份,打探情报,这也是探子的强大之处。

在《老上海》一书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了沪上的一句话,其中提到了巡逻队中的“打探”和“巡逻”,沪上人管他们叫“摆路头”,因为打探消息的工作,就像是在大街上闲逛一样,其实是在公众场合中隐藏自己的身份。

《申报》上有很多关于包探临场调查的报道,比如一八七五年十月八日,有一篇名为《自称包探》的报道,说一个无精打采的家伙,在一家茶楼里喝着茶,突然心血来潮,说自己是法捕房的一个包探,夸耀自己是“所有公务都是他处理的”。

结果被一个新来的包探当场揭穿,然后被带到衙门审讯,经过审讯,这个家伙确实是一个假扮的包探,被关了三天才放出来。

从这条消息可以看出,这个间谍善于在公众面前隐藏自己的身份,他的足迹在租界的街头巷尾和路头巷都能找到。凡是茶楼、酒楼、烟肆、戏院、客栈、码头、商号等人多、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都有奸细的影子。

所以,探子这个行业最大的特色,就是隐藏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打探消息,这也是探子的一部分。

职业活动获利

许多《上海杂志》都对英捕房不同级别的捕头的待遇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名捕头,职务类似于副捕头,由外国人担任,负责公路的副捕头、负责运输的副捕头一样,每个月工资一百八十元至两百元,如果会说华语,还可以再加四十元。

”西探”有五人,月薪一百元,会华语者酌情增加,华探三十四人,月薪二十五元,其余十八元,有几个人月薪十五元,比起外国人的包探要少得多,但比起一般的捕快来说,“华捕六百人,三道头二十人月薪十五元,八元十元,两道一道月薪十一元”,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由于包探工作的隐蔽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工资和福利都比一般人高得多,让人羡慕。

对于这一点,葛元煦的评价比较中肯,“穿着华丽的衣服,专门从事间谍工作”,袁翔甫的《沪上竹枝词再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间谍与警察一样,地分英法不同。锦衣玉食不知尊卑,一丛茶肆烟间。”

时论包探职业所长

《上海杂志》记载,他的专业是:“以他的聪明才智,有许多帮派,专门调查盗贼、盗贼、绑架等案件。

探子不但善于打探消息,而且还掌握着大量的人脉,这种人脉,可以帮助他们调查各种盗窃、诈骗等案子,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办案效率。

李默庵曾经写过一首诗:“鬼魅之形,捉拿奸细。”

这句话,就是对包探这份工作的认可,他处理的案子,有偷窃,有诈骗,有捣乱,有闹事,有邻里纠纷。

不管是什么大事,或者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交给任包探去调查。

它所从事的工作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调查的案件非常细致,因此,它在破案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颐安先生在《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对他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巡察使召他,立界分司南北。明察秋毫容易,明察秋毫难防。”英、法两国都有自己的警察,警察里都有侦探,他们都是精明的侦探,破案效率很高,是警察部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因为有了探子这种专业的侦查员,才有了“官府缉拿犯人,多亏了他的帮手”的说法,足见警方对他的依赖性,所以才有了“只要有探子,什么案子都能破”的说法。

《申报》上刊登的都是关于侦探的报道,这只是他们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职责,他们的职责就是抓人,审讯,这也是他们的职责,很多报纸上都会报道他们的工作成果。

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申报》刊登了一篇《窃箱解案》,说的是一个案子,警察被派去调查,警察通过自己的人脉,很快就找到了嫌疑犯,将他抓了起来,审问之后,他被带回了法庭,可是嫌疑犯却不承认,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他在家里没有找到被偷的箱子,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的罪行。

十一月二十七日,案子破了,接着刊登《皮箱案缉获》,“昨日,警方发现他的同伙把一只皮箱交给他,他承认他的同伙就是罪魁祸首。仅仅7天的时间,案子就有了这么大的进展,这说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侦查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警察。

官府的衙役们都把探子当成了自己的帮手,小偷们也把探子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包探虽然聪明,但也有被冤枉的时候,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九日,《申报》上有一篇文章,题为《贼诬包探》,描述了一个人在烟楼里被抓到的事情,当时包探抓住他,打了六十鞭子,然后被放了出来,但那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去了衙门,控诉包探收受贿赂,衙门斥责他不知悔改,还污蔑包探。

时人诟病职业黑幕

由于租界拥有独立的行政机关,所以被称为“国中之国”,而工部局的各个理事都是从西方商会中选举出来的,而不是被华官员所控制。《竹枝》上写着:“租界绵延三十公里,泰西天下好风景。可怜的苏松道,连路都不敢走。”

别说是平民百姓,就是苏松太道那样的地方高官,也不会轻易招惹外国官员。

这些被工部局雇佣来的间谍,因为他们在官场上摆出一副外国官员的派头,所以更是目中无人。

在旧上海的一种说法中,有一种叫做“捉落帽风”的说法:“警察偶尔会派出探子,在路上抓到几个无赖。”这种说法,并不会询问他们的名字,也不会询问他们的罪行,只要与他们有关,就会被带到衙门去审问。

这是一种孟浪而又鲁莽的行为。他们一边打探消息,一边收集线索,一旦发现有可疑的人,便会将他们抓起来,送到衙门。

《申报》上关于租界公堂案件的记录很多,比如一八七六年一月十四日,有一篇题为《改常被责》的文章,写道:“法总管在小东门外的一家客栈里,抓到小偷裘庆倌,带回公堂受审。”

再比如《并非窃贼》,“徽州人汪文卿在一艘游轮上游荡,被一名侦探发现他的行踪可疑,被带到警察局接受调查。

”包探在大庭广众之下办事,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判断,这种粗心大意的行为,很容易造成不公正的结果。

他们以为非作歹、以权谋私为己任,表面上是以抓捕罪犯为己任,实际上却是一群蛇蝎心肠的老鼠。

1874年在《申报》上发表过一首诗,当时有人调侃他们:“日落黄昏,乌云遮,剪发飞扬。偷了东西,只要问一问,藏在暗处的人就知道了。”

当时的人们,都以为包打听是个空有其名,而且还和强盗、强盗勾结在一起,颇有包庇之意。

朱文炳在《海上竹枝词》中写到:“每一个探子都是一只老虎,被人用鞭子抽了还不知道是对是错。还说什么华捕欺同胞,都是靠着洋人的号令。”

他们认为,包探中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人很多,他们滥用私权,对无辜的人说三道四,虽然是中国人,但他们欺压自己的同胞,依仗外国势力,欺压自己的同胞。

《晚清奇案百变》一书,收录在《点石斋画报》中,就有一幅探子滥用职权,逼迫嫌疑人认罪的画面,揭露了探子的恶劣行为。

他还说:“自从贸易开放,受害的人不计其数,但在衙门的势力面前,却是忍气吞声。”

包探的所作所为,已是令人闻风丧胆,恨之入骨。“奸细如虎狼,不能一网打尽,怕是衙门里的人都知道,所以才会如此,到最后,这些人的胆子就更大了。”

探子们肆无忌惮地使用私刑,这件事引发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和怨恨,警察们将这些欺压百姓许久的探子们关进了铁链,以示公道,有篇文章的标题是“枷示劣探”,这件事让很多人大喜过望。

在《钏影楼回忆录》中,有一段比较真实可靠的往事,是一位知名记者、包天笑的一段往事,在上海租界,有一家报纸,因为揭发了一位侦探的隐私,这名侦探就跑到报纸前,威胁记者,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傲慢。

平襟亚记得上海报纸的一件怪事,就是间谍和贩卖色情书籍的书商勾结在一起,在各个书商之间兜售色情书籍,表面上是派人搜查,实际上是提前通知了出版商,让他们“搜查完了,就可以自由出售”,这就是他们的恶行。

结语

这种特殊的警员群体,作为上海租界中独有之群像存在,本身具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而包探职群行为活动特点,及社会舆论的双面认知,更是使这一群体的示人面目复杂化、另类化。

这种新式群体随租界产生而出现,故终伴租界取消而消失。是非交织的包探,不仅成为报刊文人下笔创作之素材,亦为近代上海租界中世情百态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杨绪容.周桂笙与清末侦探小说的本土化[J].文学评论,2009(5):185

2.李维清.上海乡土志[M]//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华东文献丛书第75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62-363.

3.葛元煦.上海繁昌记[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77.

4.国家图书馆分馆.清末时事采新汇选第六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3:6020-6021.

5.黄协埙.淞南梦影录[M]//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华东文献丛书第73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441.

6.顾炳权.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441.

7.卧读生.上海杂志[M]//熊月之.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12:44.

8.陈荣广.老上海[M]//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华东文献丛书76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74.

0 阅读:0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