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益广告设计之美好诉求

强强聊历史 2023-03-13 21:17:0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那么现在,则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需要的关注上。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一天一天的破坏,以及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等的一天比一天扭曲,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如何利用美丽的号召力来激发人们的心灵,产生人们的希望,使公益广告的作用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公益广告指的是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利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进其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通常是通过各种媒体来对大众进行传达,以期获得期望的效果。

尽管公益广告通常在电视、网络、杂志及社会公共场所中看到,或者以政策法规文件、会议、报刊、报告等理性告知和发布的形式,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公众已有了解但并没有深入认识的内容,或者是看惯了“吸烟有害健康”、“反对家庭暴力”、“珍惜水资源”等广告词时,他们无法从心底里做出改变。

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这导致人们之间的道德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弱。

过度的行为与设计让大众对其失去了兴趣,从而出现了忽略和漠不关心的现象。

因此,单纯的劝告性的合理呼吁,由于其强烈的道德色彩,很难为大众所重视,也很难为大众所接受,甚至会引发大众的反感。

在目前的公益广告设计中,一种比较受重视的诉求方式是情感诉求,它是一种使用了感性说服方法的诉求方式,是一种公众对外界信息的主观体验。

对于不能被满足或者是与欲望相违背的,带有负面或者负面性质的经验,经常会表现为愤怒、悲伤、恐惧等诉求方式,这就被称作是恐惧诉求。

可以满足需求或期望的,带有肯定或积极性质的体验,通常表现为欣慰、喜爱、愉快等诉求方式,被称为美丽诉求。

当前,许多公益广告设计者在运用情绪诉求时,往往会选择“恐怖”的诉求,而忽略“美”的诉求。

设计者都期望自己的公益广告的创意,在大众看到广告的时候,能从他们的心中引起、思考和评价,从而做出决定并做出改变。

在此基础上,许多设计者在对公益广告进行道德和情感诉求时,往往会采用恐惧诉求的方式来打动大众。

例如:对吸烟人的肺、手、牙等形象的夸大、描述了家庭暴力的残酷场景、或者是将人类、动植物等所有自然界的生物,在没有水的条件下,呈现出濒死的状态。

这样可以让人对社会不良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抗拒心理,或对社会疾苦的怜悯心理等。

一个简单的公益广告,通过这种魅力,就能让大众像是在观看恐怖、伦理、灾难电影一样,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动,这样的逆向刺激,自然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害怕过度也往往会导致人的身体或者精神,产生焦虑,烦躁,压抑,害怕,紧张,寂寞等各种负面的反应。

如果让大众被动地承受太多的恐怖,那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暴力”,这就像是一个人站在一个毫无生气的冬天里,失去了一切的希望,会下意识地去反抗,那么,他那充满了恐惧的眼睛里,是否会多出一丝对美好与快乐的渴望和渴望?

公益广告的宣传目标是弃恶扬善,它的宣传使命是将真善美作为它的宣传目标,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适当的畏惧,让它的警示教育效果得到加倍的提升,更要懂得运用积极、温情、喜悦、至善的诉求方法,让公益广告可以直接触及到民众的心灵,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感动,让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更多的向往,进而让他们的不良心态和行为发生变化。

要使公益广告成为“公益”,而不成为“公害”,必须意识到仅靠一种德育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把德育手段和大众的心理接受规则相统一和相结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文化,这给公益广告注入了丰厚的营养,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无穷的智慧。

在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文化系统,那就是道家和儒家,在实践上,儒家更符合世俗化的精神,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美”与“善”相结合、“形”与“质”相结合是孔子审美理念的核心。

孟子曰:“天时胜于地,人和胜于地”。

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处,就没有任何困难是过不去的。

要想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在不断地发展着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地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这既需要在社会中达到公平与公正,也需要在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中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

佛教的生态学观点,从西元前引入中国,主张没有一个事物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既是生命的延续,又是环境的延续,再加上儒学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就产生了讲因果,讲道德,讲仁爱,不讲暴力,爱惜生命,崇尚自然,这就是公益广告的原意。

央视财经频道曾播放一则有关“励志生活”的公益广告:当阳光从云层后逐渐明朗,向日葵也慢慢地露出了它的头;太阳冉冉升起,向日葵抬头看着太阳,好像太阳与向日葵在互相鼓励,互相微笑。

最终,以“励志点亮生命,创业改变命运”为主题。

此外,如希望工程、关爱弱势群体、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抗震救灾等题材的公益广告,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积极的诉求,通过温馨温暖的画面和文字来表达公益广告的主旨。

对大众来说,随时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会有过错,会有恐慌,会有焦虑,在这条道路上,设计师要从大众的立场出发,进行深刻的思考,然后付诸实施,并抱着一种一切都来得及的美好心态去实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并且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公益广告属于的是对道德和心灵的教育,它与普通的广告消费引导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用引导的方式来凝聚人们的思维,将注意力集中在引导人们从普通的感官刺激、物质追求,提升到了真善美的伦理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

因此,在设计公益广告的时候,更要注意的是,是否能够把握住公众对道德最终目标的渴望,从而让所设计的公益广告能够实现对人们进行教育和激励的目的。

鲁迅曾经说:“失望是一种虚假的东西,和希望是一样的。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为了希望而斗争,要比为了失望而斗争要容易。”

相反,一个人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却依然要去抵抗,这可比为了一线希望去抵抗要困难得多。

鲁迅并非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无法实现的期望上,也并非只有在绝望与希望中才能做出抉择,他将一种主动的、敢于突破虚妄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置于绝望与希望的中间,以明知其不可能而为之,以其坚定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使命感,突破了历史、社会的限制,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保持着一种清醒、主动的状态。

设计实际上是兼容并蓄的,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明朗而又正面的方式来向世界发出启示。

这是一则名为《希望》的平面公益广告,作者为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将胚胎、树苗、树轮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逗号,代表着人类和植物的共生,传达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雏形做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在整个设计中,意在从幼年开始呵护生态,合十表示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生命的尊重,婴儿的脐带和小树的枝条连接在一起,代表着人类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主色调的色彩使用了荧光绿色,与主题相吻合,给人以灵感,继续着积极的力量。

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正面美好的诉求,光有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大众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进行公益广告的设计,既要在思想上有优秀的创意理念,在艺术上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也要有精炼深刻的广告词。

相比于“不能踩到草坪,否则将会被罚款”之类的口号,更多的则是充满了爱意和趣味的口号。

比如:“不要踩到草坪上的草!“小草在茁壮成长,勿扰”,“小花是如此的美丽,你不要伤害它”,“爱情比花朵鲜艳,爱情比绿色浓郁”,这样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所以,把画面、情感、语言融为一体,以满足大众的美学期望,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提升大众的道德理念。

结语

公益广告的美丽诉求要以传播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促进团结、高尚精神等信息为目标,坚持为公众服务、为全社会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警示、劝诫、忠告、激励的作用。

实现对公众内心深处的善念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唤醒,并给予更多的希望。

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设计师的任务与职责,也是大众的期盼与愿望。

罗宾斯曾经说过:要描写人类的阴暗面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在其中找到一丝希望。”

作为一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无论是设计,还是文字、绘画、音乐、电影等,都属于一种文化形态,它们主要是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和情绪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

愿生活在更美丽的艺术中得到新的启发,永远充满正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曲安京.《周髀算经》新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0 阅读:7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