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抗战地祭奠将军魂访忻口会战郝梦龄将军殉国处08长歌浩荡

边地星 2024-08-26 13:42:54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诗经•王风》中一首叫《黍离》赞颂高粱的诗,秋天的忻州,高粱熟了,被阳光拥抱而熠熠生辉的高粱阵,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又俨然一群群昂首挺立的钢铁战士,大有无所畏惧、英勇顽强的豪迈气概。

看到火红的高粱,我就想起1937年深秋发生在家乡的“忻口会战”。80多年前的忻州,在那个本是收获高粱的季节,乡亲们含泪捧起的,不是沉甸甸的高粱穗子,却是浸透儿子鲜血的泥土,一方企图征服占有,一方誓死守卫领土,一场战争就这样爆发了。为了保卫这片盛产高粱的土地,国共两党紧密配合,协同作战,那场战争的较量异常残酷,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英雄们前赴后继,牺牲勇士的躯体像倒在地里的高粱捆子,由于我方舍生忘死,誓死捍卫,日寇举步维艰,加之八路军120师一部伏击黑石头沟,截断了日军补给线。

八路军第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0余架,使日军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对我忻口阵地空袭。日军给养中断只能就地征粮,因忻州本地盛产高粱,养育忻州父老乡亲的高粱,鬼子却难以入口,加之不好消化,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于是后来有句顺口溜流传忻州“日本人吃高粱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战役。忻口战役无论是作战时间、参战人数,还是战况之激烈程度,在华北地区都是空前的。忻口会战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打破了日军“一个月灭亡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淞沪会战。更令人欣慰的是它是国共两军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创造了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光辉典范。

国共两军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从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到战斗配合等方面,都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给敌以致命的打击。游击战截断敌人的后方运输、弹药、粮秣的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前方正面阵地守军顽强抵抗,陷敌于进退维谷、异常困难的境地。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同万恶的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勇气和信心。秋天那满地涨红了脸的高粱,一如抗日英雄欣慰的笑脸。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让世人认识了解日军的侵华暴行,让大家知道中国军队阵亡的数万烈士的遗骸,至今还遗留在这片盛产高粱的土地上。

忻州人民没有忘记抗日的英烈,在忻口会战爆发60周年之际,忻州市政府与曾在忻州市关子村插队的北京知青赵宝林一起在当年勇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修筑了忻口会战纪念馆,以此来缅怀先烈。纪念馆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西侧的山峦上,被当地人称作金山。在金山余脉的一段斜坡上,矗立着忻口抗战纪念墙。墙体仿照中国传统的长城模式,洁白的城垛,青灰色的墙体。墙顶上,有三个军人形象的雕塑,是以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为原型塑造的。墙正面是人物浮雕,展现了忻口抗战的场景。右侧刻有部分在忻口战役中阵亡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将士名字。背面书写着《忻口抗战记》。在阵亡烈士纪念墙上刻着:“国民党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八路军129师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等阵亡烈士”赫然在目,永志不忘。

在忻口村北的后沟,一直到红崖湾,还保存着80年前抗战时修筑的窑洞。忻口会战期间,这里是中国守军的指挥所、也用以储放军火库、安置伤员和隐藏战马。每孔窑洞深及20多米,用水泥和石头砌成,洞门若城门,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写有繁体字“第几号”的字样。其中第九号洞有三孔,据说这是为了迷惑敌人而故意设计的,当年郝梦龄就在左起第一孔里指挥作战,也是从这里出发奔赴战场而牺牲的。

1985年,忻州老人胡全福在抗战胜利40周年时,编成了20万字的《忻口战役亲历记》,在社会上反响很大。随后,后来又编写了续集。数年之后,他完成了一部32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忻口大战》,向世人展现了80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让人们永远记住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中华英烈。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