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14):周宣帝死后,杨坚为何能独揽北周大权?

财典评历史 2024-02-23 09:44:49

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够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亲有关。但事实上,当时的周宣帝有五个皇后。杨坚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宣帝之子的唯一辅政?

就是因为刘昉跟郑译两个关键人物。

刘昉,博陵望都人。

「父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

新写法出现了,这里的魏武不是曹操,是跟宇文泰一起逃出洛阳进入长安的北魏孝武帝元修。

周太祖就是宇文泰了,他是第一执政,当然由他来任命。

《魏书》没有刘孟良这个人,因为那是北齐写的史。刘孟良在北齐承认的「北魏末年」,只是谘议。

北魏的谘议,大略就接近东汉末年的「长史」。属于州府第一级参谋,不是正式的朝廷品秩官员。

但因为接引皇上有功,刘孟良也算是高升了一把。

可北周对他的评价是「在职贪婪,民多背叛」。

《隋书》不写这段,但也直接说他的儿子刘昉轻浮狡狯,很多小阴谋小诡计。

北周武帝的时候,刘昉因为功臣之子的身份,得以入选东宫为侍。他除了脑筋转得快,手上也有些小功夫,很能讨当时的太子欢心。

等到太子即位为周宣帝,刘昉更是受到宠幸。

当时,刘昉跟颜之仪两个人,是周宣帝最信任的文书官。

论官阶,颜之仪比较高。他们都是「御正」。

北周皇帝在政务面上,主要依靠御正跟内史两个官职来协助处理。

后来周宣帝准备南征时,得了急病,召刘昉与颜之仪前来要写遗诏。结果两人进去,周宣帝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就只好先退出去。

刘昉很担心,太子小不隆咚,要是之后颜之仪压过自己,这日子可不能过了。于是他立刻去找了好朋友:内史郑译。

御正比较偏向皇帝的侍从,内史则是偏向执行者。

郑译,字正义,是北朝四大汉人世族,荥阳郑氏的偏房子弟。他的武功不错,有一些音乐方面的专长,但要出头也不容易。

刚好,他小时候本家大房有个长辈,娶了北魏的公主,但一直没生儿子。郑译就跑去当人家的干儿子了。

这个公主,是宇文泰的小姨子。

宇文泰就让郑译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读书。

虽然后来公主生了儿子,郑译还归,但少年时跟未来的皇帝们一起长大,对他的仕途是很有帮助的。

同样是北周武帝,把郑译拉来了身边,又转往太子东宫任职。

跟出身有点野鸡的刘昉不同,郑译是有加挂荣誉勋职的,也比较在周武帝面前说得上话。

当时周武帝其实有点想要废太子改立,太子就常常跟郑译商量。

郑译都说,你做好份内之事就行了。

前面提了,郑译是有一身好武功的,他后来就跟着太子去讨伐吐谷浑,立功封爵。但也因为他跟太子太熟,就有人去周武帝那边举发他对太子不尊重,遭到免官。

那太子又偷偷把他找回来,他还问:「殿下何时可得据天下?」

等到太子成了周宣帝,郑译直接超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后又加官晋爵,更监修国史。可以说,周宣帝时代,最跋扈的不是杨坚,也不是另外四大皇后的父亲……

就是郑译。

郑译跟杨坚曾经是同学,两个人交情也算不错。在周宣帝时的各种大风大浪扑向杨坚,郑译也是帮忙挡了不少。

可嚣张一定死得早,前代就有人举发他了,现在会没有吗?才过一两年而已呢。

当郑译被迫下台时,就是刘昉伸出的援手。患难见真情,这朋友郑译交了。

却说周宣帝准备南征时,就问郑译:「你是我见过最会打仗的人了,你来当南征元帅可以吗?」

就见识少不要跟他计较了。

郑译表示:「打仗我是没问题的,可是我的威名不够,最好还是要有德高望重的老臣。隋国公之前镇抚北齐故地很不错,我推荐他挂元帅,我做殿军。」

于是周宣帝就不顾杨坚反对,硬是要他领扬州总管出征。

也就在杨坚在那边推拖拉的时候,周宣帝病倒了。郑译也已经领了兵符,要前往会合点。

这个时候,刘昉赶来了。

刘昉告诉郑译,颜之仪已经跟宦官勾结,要找大将军宇文仲来辅政,再不想想办法就糟糕了。

先说,这个宇文仲是查无此人。

郑译好歹是沙场打滚过的,立刻决定先矫诏把杨坚的名字写上辅政,抢先宣布。但没有网络没有电话,飞鸽传书,只有刘昉快马加三鞭。

更不要说杨坚在那边推拖拉。

刘昉大怒:「你要就赶快来,如果不要,我自己上!」说完就赶回去了。

没想到,宇文仲早一步赶到。

郑译集结了正义联盟,进逼宇文仲与颜之仪。知道诏命内情的吵起来,宇文仲却缩了,只想赶快落跑。

就在这时,杨坚到了,直接把宇文仲的部队控制住,也把宇文仲抓了起来。

大局就此底定。

杨坚当上丞相,手握重兵,又是好友的郑译即刻拜为上柱国,跟着杨坚一起权倾天下。更像过去陇西李氏之首,领到了免死铁券*10。

但刘昉却仅仅成为了丞相府司马。

刘昉就不爽了。

杨坚虽为第一辅政,但朝野不平之声频传,当时其他大臣就请了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同坐,作为宗室代表。

刘昉转了几个心眼,决定去巴结这只有十来岁的宇文赞。

「大王,您要知道,其实现在的小皇帝根本难堪大任,我们打算趁事情平定下来,再奉您为天子。」

刘昉要反出了吗?不是的。

「那些人要您来朝廷担当辅政,根本是要断绝您的天子之路,不如您先卸职回府,等一切搞定,我们再去迎接您登基,才是万全之策啊。」

宇文赞深以为然,辞去职务回家,北周的一切事务,那就是杨坚一个人说了算。

杨坚明白,刘昉要的是什么。

先拜上大将军,又封国公,赏赐更是连绵不绝。

但刘昉不因此满足。他靠着手中权力,控制了长安的交易市场,一时富商大户们纷纷前来拜码头,求方便。

该捞的油水,那是一点没少。

可我们知道,杨坚是个吝啬鬼。这不满就一点一点累积了下来。

很快,地方叛乱爆发。战事四起,但杨坚可用的亲信,却是不多。特别是讨伐叛军主谋尉迟迥一路,诸将不合,大军到一半就不走了。

杨坚必须派遣监军前往,刘昉却说自己没当过将军,不愿去。

郑译也说要奉养老母,不能去。

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高熲站起来了。杨素站起来了。

刘昉跟郑译虽然推出了杨坚来为自己换取富贵,但终究不愿意在杨坚身上梭哈。

哪里想到大乱被杨坚平定,原本靠这两人来获得权力之钥的杨坚,如今得到各地世族军阀的认可。

啊不认可的就被打趴下了。

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

总统任命的行政院长,一旦得到国家议会的支持,能做的事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甚至从东汉就开始了……这个非正式的国家议会,最大的功能就是「废皇帝」。

如果哪天有女神要让你穿越回去当皇帝,千万记得不要选隋唐以前的时代。

杨坚接受了禅让,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隋。直接先架空刘昉,也叫郑译回家去休息。

政治套路我们也看得多了,接下来就有人举发刘昉行为不端,郑译设坛诅咒杨坚。

套路嘛,咱坚哥自然是展现原谅的大度,看你二位如何接招。

刘昉本身就是这种小技巧的佼佼者,甩也不甩,转头就去找其他同样「失志」的高官:梁士彦,宇文忻当好朋友。

其实刘昉这个人,也未必就有什么大计划了。

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喝起酒来格外有滋味。而蹭着这些失志高官,讲真的自己的生活也不至于落魄。更别说,梁士彦还有个美貌又不安于室的老婆呢。

对,刘昉就是去梁士彦家里灌醉他,上他老婆的。

那酒喝高了哪有不嘴砲的?这些人三不五时就在讲杨坚只是运气好,换做我如何如何,我只要怎样就可以推翻杨坚。

还记得西晋怎么灭亡的?不是五胡乱华。

是尊刘抑曹,汉室复兴。

卯金刀这个符号,在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很敏感的。两个号一对上,刘昉梁士彦宇文忻一干人等就遭到逮捕了。

那因为姓刘姓宇文的敏感度都太高,很容易连环爆,这起大案的皇帝人选,就是梁士彦了。

乖,帽子戴好,锅子背稳。

很久没说这句了:《隋书》里面的因果,当然不是这么回事。史书都是以审判档的罪证确凿来描述。

问题是,梁士彦是安定乌氏人。是周末隋初,西川霸王梁睿的族人。梁睿壮大的程度,是杨坚不敢用也不敢害的等级。

而宇文忻的背景差相彷彿。

说穿了这桩叛乱案,我看到的是杨坚在除异己而已。

在确认这三个人背后的能量,不会随他们起舞。

不过,郑译就很不敢乱动。加上他本来就文武双全,在军中也有威望,后来杨坚就再次起用郑译。

当然也没那么大方,马上把军政大事交给他。郑译主要就是跟着杨素高熲牛弘这些「真亲信」,修改律法,编修乐府等等。

刘昉于开皇六年伏诛。

郑译则于开皇十一年病逝。

刘昉死时,杨坚还召开射箭大会。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要文武百官来比赛,奖赏就是刘昉梁士彦等三人的家产。

每展开一个隋初官员,我们不免就要倒带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宇文泰时代。对于杨坚御下集权的手法,也是一个接一个多了一点又一点的了解。

历来说到开国皇帝的手段,我们总是以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为三大宗。因为这三个人动作特别大,特别明显。

但其实「狡兔死走狗烹」的套路是很多的。

杨坚处理得很繁复,也相当成功。

多成功?隋文帝纪除了江南刚统一时叛过一次,二十四年内全无叛乱记录。

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乱世的杨坚,是何等圣君?

你信吗?

我是不信的。

郭荣传:「仁寿初,西南夷、獠多叛,诏荣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

开皇十七年,也有桂州人李光仕作乱。

随手举两个例子,想说的就是「有人在掩饰」。是隋人记事时就在文帝本纪略过?还是唐人整理时刻意安排?

为什么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最后我们只想说他的好?

0 阅读:4

财典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