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行合一”就不是先知而后行。这是我读《传习录》得到的启发。 ...

枫儿的 2025-04-07 16:02:01
所谓“知行合一”就不是先知而后行。这是我读《传习录》得到的启发。 王阳明说: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类人,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任意妄为,因此才要提出知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做得恰当。 还有一类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测,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知得真切。 如果真的领会,只要说到知,行便包含在里面了;只要说到行,知也包含在里面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知和行是同时存在的,就像《易经》里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之前我看到有个网友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还没懂。因为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 王阳明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大家都喜欢帅哥美女,对吧?当你看到他们的瞬间,会先跟自己说“我要兴奋了”,再赏心悦目吗?不会的。 看到美色,这是“知”。心生愉悦,这就是“行”了。它们是一体的。 同样,看到粪便,你也会立马流露出厌恶的神情,根本不需要先动个念头,告诉自己“我要开始厌恶了”,然后才表现出厌恶。 这不是先后的顺序,而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 他说,如果过度执着于“知”——把世间的真理全部都琢磨透了再去行,那一辈子也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一无所成。 我做自媒体,一开始是没有定位的,我就先写自己能写的。写着写着,自然就知道哪些话题我更擅长输出,而哪些话题会让我感到匮乏。 那定位也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你觉得某一个定位很好,但是你做了10条内容就枯竭了,那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你真正的对手,都是同一条赛道里最勤奋和聪明的那一小撮人。 所以定位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其实“道理都懂但做不到”,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得失心太重。 如果有一个神仙告诉你,这个月做什么事一定能赚到100万,我相信没有几个人做不到。 就是太在意一件事的结果了,所以在没有看到确定性的好处之前,就不舍得做。反而在脑海里预设各种各样的难题,自我PUA:这件事我做不了。 可一件事不管多难,只要诚心还在,一定是越做越好!共勉!读书成长

0 阅读:0
枫儿的

枫儿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