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越强大,越懂得处下

斯威国学 2024-04-28 19:45:18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大的城邦要像水一样,居于江河下流的位置。因为天下最低洼的地方,才是天下所有事物交汇之处。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雌是安静的,雄是动态的,而雌静胜过雄动,所以静是处于下位的。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下,本义指下面,位置处于低处。如果大邦能够保持对小邦谦下的态度,那么就能够兼容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如果小邦可以做到尊重大邦,那么小邦也可以融合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因此,两者或者是主动的放低姿态而取之,或者是保持低姿态而取之。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大邦不过是想人丁旺盛,小邦不过是想能够生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邦和小邦都是想各得其所,相较之下,还是大邦比较适合处于下位。为什么呢?大的在下面才踏实,小的在下面顶着大的,不稳定。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前面讲了,我们学习《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客观世界运行规律,并且参考客观世界运行规律而形成行为规范,将这些内化,自己便成为标准,去观照万物。看到任何事物,你就能发现其是否遵循道的规则。比如说,一个人在情境中,他是阴还是阳,是开还是闭,是驰还是张,是刚还是柔,是处上还是居下,是有为还是无为,有了标准,你就知道这个人处于什么状态,继而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大的城邦要像水一样,居于江河下流的位置。因为天下最低洼的地方,才是天下所有事物交汇之处。这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上善像水一样。老子还讲了,譬道之在天下,川谷之于江海。这世界上人口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管理者如果能调整情境中每个人的三观到一个共同认可的区间,形成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的行为规范,万众一心,就成为天下之交的地方。 如果没有本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一些。比如,美国对待日韩这两个拼命巴结自己的国家的态度非常傲慢,日韩国民是气得直骂娘。如果你拜访客户,客户对你傲慢无礼,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要不是为了碎银几两,你才不愿意陪着笑脸呢!如果你是下属,领导对你是呼来喝去,认为你没有他,就要喝西北风,你是不是想撂挑子不干?如果你的父母对你总是摆出一副你很蠢,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恐怕你离家出走的心都有。 客户、领导,父母不知道要谦虚、要尊重他人吗?知道啊!轮到我们自己呢?我们既是业务员、下属、孩子,同时也是客户、领导、父母,也很可能是别人眼中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位置的那一个人。 这就奇怪了,既然都知道,轮到自己就很难做到,这就是还没有内化于心,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 所以,这里还是要重申一遍,人与人相处,尤其是大邦,一定要学会处下,太重要了!大邦者下流,真正强大的人,一定是学会处下的。我们中国外交就是秉持相互尊重的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最基本原则,即使面对小国,也一样,这么多年赢得了许多朋友。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刘备三顾茅庐,齐桓公五访小臣稷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周公、刘备、齐桓公,他们的身份地位要比那些人才高得多,但是他们深知,越处于高位,越懂得处下,处下,人才才能像水一样往你这里流。黄石公讲了,能够称帝的人,都是重用老师的,能够称王的人,重用朋友,能够称霸的人重用自己的大臣,国家将要灭亡的君主重用仆役。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所以说,不管大邦小邦,处下就对了。 小邦处下,是尊重大邦,不是膝盖软,直接跪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楚王为什么这样做呢?晏子那时候,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虽然雄风犹存,跟楚国比起来,已经弱了很多。当时,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 晏子代表的齐国相较楚国,是小邦,既不能跪,失了气节,又不能掀桌子,把楚国惹怒,毕竟是来求楚国结盟的,是要两者各得所欲。晏子怎么做的呢?他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又开始侮辱晏子了。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这里,楚王作为大邦的国君,并没有做到以下小邦。而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仍能做到小邦以下大邦,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应付自如,不辱使命。 高手过招,招招致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大邦与小邦的政治家们都是智慧过人,需要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才能把大邦怎样下小邦,小邦怎样下大邦弄得明明白白。 这是国与国之间,我们普通人怎么用呢?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与治家一样。在家庭中,也有大邦小邦之分。作为家长,是大,孩子是小。父母怎么与孩子相处,这也是一门艺术。 孩子不懂小邦以下大邦,这需要家长引导。有些家长是懂得大邦以下小邦的,但是怎么下?有些家长把自己变成弱智,宝宝,你真厉害,妈妈不懂的东西,你居然能懂!然而,这会让孩子看不起,爸爸妈妈都没我强,我怎么办呢?等孩子长大了,这样的父母越发让孩子看不起。有些家长不原意把自己放低,就把孩子给按下去,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呢! 这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的顶上,一种是把孩子踩在脚下,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们中国古人非常智慧,古代女人很少有条件读书,孩子却不会看不起母亲,仍然孝敬母亲,尊重母亲。这得益于古人对于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的认识。大的物品,需要处于下位,否则地基不牢,大厦将倾。 古代父母是怎么分工的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人,人在中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孩子在中间,在天地之间,是孩子的成长空间。 所以,父亲在上面做引领,孩子在下面观仰和学习。母亲则在最下面,作为孩子的支撑。当孩子因为某些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母亲会浇一浇冷水。当孩子失意落寞时,母亲给孩子温暖的怀抱,是孩子疗愈的地方。所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在家庭中,从本质上来说,父母的身份地位是要比孩子高的。高的人居于下位,是为了不压迫孩子成长。否则,孩子拼命往上长,长到后来,却发现上面两个大石头压着,成长会发生扭曲。这就是父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无为的原因。 父母怎么处下呢?举一个前面举过的典型例子。父母自己强,需要把本来弱的孩子通过家族文化建设一点一点抬起来。比如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爸爸上来要捧孩子。 在开会之前隆重表扬一下,我们的某某。我认为咱们本周模范家庭标兵谁最有资格担当?我认为是某某。妈妈认为呢? 妈妈当然说是孩子了。 大家一起鼓掌。 然后爸爸继续,某某是什么?执行家风家纪的标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把孩子的力量抬起来,然后可以给到一些奖励。 我们希望某某下回再接再厉,到明年的时候评选家风家纪坚督官,相信在某某继续努力之下,这个监督官一定是某某的。 家长在讲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全神贯注,坐得笔直,因为他已经强了嘛! 有很多家长并不是这样把孩子扶强,而是吹捧,你真厉害,你真棒,这样的话语不仅没有用反而起反作用。 还有一些家长直接打击孩子,把孩子变弱,你这没用的废物,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要么跟你反着来,去示强。要么躺平,你爱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一种对抗。有对抗,就表明家长没有做到处下。 老子说,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下小,是为了让小能够融入大,从而让大可以更大。小下大,是为了得到大的包容,从而让小更有稳定的发展机遇。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培养的更强大,让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因为后代的成长,变得更强大。叫做大邦不过兼畜人。而孩子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的为人处世道理是从哪里学的呢?当然是父母,这叫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所以,老子讲,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父母和孩子,父母宜处下。
0 阅读:34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