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鞭挞燕王书|读完《出师表》必读此文,营养才能搭配

通鉴锐圆 2024-03-02 14:28:47

视频加载中...

我们这一集专门解读一下《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报燕王书》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这篇文章包括一部分引言,简述乐毅伐齐的前因后果,还有燕王致乐毅书的一部分,然后才是“乐毅报燕王书”。

但是这篇文章,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头没有,大学的语文公共课里不知道有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能触及到人本性中一些黑暗的东西。就是他挖得比较深,不光是儿童不宜,甚至有一些年轻人不宜。这种权力场上的心理博弈,有点曲径通幽,洞见人性的感觉,这种幽暗的地方,年轻人太早知道了也未必好。但是你一辈子不知道,肯定不好。

这封信很有意思,下面把这封信给大家过一遍: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这一段是引文,简洁明了地交待了事件背景,不知道还有谁有把这件事说得这么简单。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惠王先给乐毅的这封信,核心一点就是抬出他的父亲燕昭王,“先王”如何如何,对你多好,你外逃到赵国,是多么对不起先王。然后表白自己“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就是说我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我没有忘记你的功劳,但是时机不好,“先王弃群臣,左右物寡人”。

唯一有道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左右误寡人”。但是也有推卸责任的意味,一个君主能检讨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起码承认了自己有耳朵根子软的问题。但是我派骑劫去替代你没有别的意思,将军你想多了。你离开了我们燕国去了赵国,我很理解,将军您为自己考虑,这样做也没什么错。但是——关键的东西到了,“而以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这个话很客气,很婉转,就是说我都无所谓了,我燕惠王年轻寡德,您不稀罕我,这没关系,但是您这样一走,是不是有点辜负我父亲当年对您有那么那种知遇之恩?您是不是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

燕惠王就这么用心,这么讲究,他抬出自己的父亲燕昭王来压乐毅。

如果仅仅是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的事情,这事也就过去了。但是燕惠王抬出他父亲来指责乐毅,这当然是很巧妙、很婉转的指责,那乐毅就得有个说法了,就不能保持沉默了。所以。乐毅就写了一封回信,本来就就需要把自己功亏一篑的原因,自己郁闷的心结向世人倾诉,既然有这么个茬,他就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信息量真的是非常大,不是说对当时的事情解释的多清楚,而是说这种人与人特别是君臣之间怎么相处,这种结构性矛盾、内心的纠结如何处理,这封信都有涉及。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望诸君是乐毅,跑到赵国以后,赵惠文王给乐毅一个封号,他在燕国叫昌国君,可惜“昌国”的事业中断了。

乐毅说:“臣不佞”,我不是那种花言巧语的人,这是一个很客气的开头。“不能奉承先帝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名而又害于足下之意。故逃遁赵国。”

燕惠王前次给乐毅写信,指责乐毅:你瞧不起我这个刚上台的年轻国君,介个没关系,但是你这样从前线脱岗直接跑到别的国家,你琢磨着是不是有点对不起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对不起我老爸先王燕昭王?他对你可是有知遇之恩啊。

燕惠王也不是一般的,是二班的,他有文化,有教养,智商在线,他也懂得怎么和这个乐毅打嘴仗,他打出他父亲这个王炸。

乐毅也不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用你老爸的这个金字招牌压我,那我也用用这个金子招牌,看谁用得好。你别说,这个死去的燕昭王,就变成了他们两个争执辩论的裁判了。

乐毅采取的战略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谦卑谦卑再谦卑,就是我爬在地板上,你是打不到我的。这一招挺管用。他说,我没有好好的接受先王的教诲,没有哄高兴那此在您左右递小话打小报告的人,没有让他们高兴,没有让他们开心,没有让他们满意。以致于我在您那儿失去了信任——这可不是我胡说,这是您来信给我讲的。您也说“左右误寡人”。所以我的问题是没有听燕昭王的话,没有把他的教导牢记在心,以至于得罪了您的“左右”。

我之所以从齐国的前线直接跑到赵国呢,是因为我害我回去以后,会以各种罪名被砍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砍我乐毅的头也不要紧,但是我担心您杀了我乐毅,会损害燕昭王伟大英明的声望,同时又让您承担不义的名声,所以我就只好跑到赵国去了。

如今您写信来历数我的罪状,我无所谓,但是如果我真的这么糟糕,那就等于证明先王也没有知人之明?所以,我必须为燕昭王的英明辩解,所以,我必须写这封信。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乐毅巴拉巴拉主要说燕昭王多么英明伟大,逻辑这个起点必须放在这儿。我之所以能在燕国能掌兵权,原因就是因为燕昭王有伟大的抱负,有伟大的理想,他要打败齐国,报仇雪恨。他有长远的眼光,有知人善任的眼光,他能发现我,重用我。而且他兼听则明,他没有左右可以误他,左右也误不了他。你老爸就是这么英明,从头到脚都是优点。所以逻辑起点放到这儿的时候,就把燕惠王怼到墙角了:你不是说我辜负你老爸吗?你看我对你老爸的认知、认识、评价要比你高,比你有水平。但是你处在和你老爸同样的位置上,你这个水平就太差了,但是我没有明说,我只说猛夸你老爸。

第三段,讲了伐齐的整个过程。起因就是当年齐宣王带兵到祸乱燕国,于是燕昭王发愤图强,广招贤才,我乐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了燕国。之后,我带兵帮助燕国打败了齐国,把齐国国都收藏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哈哈,把齐王的宫里洗劫一空。

接下来信时铺排:“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反正就是能彰显诸侯国身份的那些青铜重器,我有的没的,全给你搬回了。不光把齐国之前抢走我们燕国的宝贝我又夺回来了,顺便把他们祖传的东西我也给燕国顺回来了,够意思吧。

还有这句话,看了令人莞尔:“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就是把齐国高级的观赏性植物,我也把它连根拔起,拜托这个快递公司。都运回了燕国。总之,我等于是把齐国掘地三尺,连他的地皮都抠回来了。正因为我做了这一切,就让您的父亲燕昭王“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燕国从立国到今八百多年,没有哪位燕昭王您的父亲能为国家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差点就把强大的齐国给灭了。乐毅差一点说说,要灭彻底灭了齐国,统一中国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

乐毅把这段功劳一讲,这叫“摆事实,讲道理”,或者叫“摆功劳,讲道理。”

乐毅现在讲这些话底气很足,足在哪里呢?假如说乐毅跑到赵国了,他的职位是被骑劫将军接替了,如果骑劫很快地就把齐国的最后两个城池攻克了,你乐毅也就没有没有话语权了,你也就别说嘴了,悄悄地找个荫凉地呆着,这就用事实证明,你乐毅要么是无能,要么是有野心。

正因为你燕惠王把我换下来,不要说有进攻有进展了,反而是彻底黄了,彻底失败了。乐毅起码在占领齐国七十余城的基础上,只是剩两个地方,在那耗着,胜算还是挺大的。你派骑劫去,燕军反而大败。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你燕惠王的决策是错误的,证明乐毅在这件事情上是占理的,这个是太重要了,没有这个事实,乐毅是没办法和君主叫板的。

所以后世那些被君主抛弃的大臣,被老板抛弃的打工人,往往就是这样,你无法证明这个功劳、这个业绩离了你不行。但是乐毅他就是千年以来第一回敢这么硬磕,换了我地球就是不转了。

基于此,作为老一代的功勋卓著的大臣,就对下一辈就不客气了,开始了旁敲侧击的教育:“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贤明是我们中国古代对君主最高级的形容,贤,人品好,明,智商高。并不要求你多能干,关键是你要明,你了解实际情况,不被左右小人左右,这就够了。燕昭王做到这一点了,他可以把“万乘强齐”灭掉。在此,乐毅潜伏了一句话:“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悔。”就是作为一个大臣。要早些知道一些事情,知难而退,或者是功成身退,知道进退。

接下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一般都说“善始善终”,乐毅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必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我做到了我应该做的。至于这个事业完成不完成,还要很多必要的条件。接着他就讲了一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故事和他现在的处境太类似了,这个例子举得非常贴切非常好。他说当年伍子胥遇到了阖闾这样的伟大贤明的君主,吴国的军队可以打到楚国的国都郢,“远迹至于郢。”但同样还是伍子胥,到了阖闾的儿子夫差时代,伍子胥就悲催了。夫差就不喜欢伍子胥,伍子胥死谏夫差不要相信王勾践,夫差不听,伍子胥最后自杀了,夫差还不让他落土为安,找了一个鸱夷,也就是一个皮囊,做成一个筏子,把伍子胥的尸体就扔在这个皮囊上面,抛到江里头,任其漂流。为吴国同样立正卓著功勋的伍子胥最后是这样一个下场。

乐毅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们这些后生的的君主,不知道上辈多辛苦,反而刻薄寡恩,对不起功臣。乐毅没有明说夫差不对,他把错误归结给了伍子胥。他就是说伍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你伍子胥没有看到两代君主是不一样的,你不早知,你不知道进退,错全在你。

乐毅巧妙地反证自己是正确的,我乐毅从前线直接跑到赵国,擅自离岗其实是对的,不然的话,就和伍子胥一样,让你霍霍了,让你杀了,我命不值钱,但是您会落个和夫差一样忘恩负义且不辩贤愚的恶名。

最后乐毅对燕惠王说,总而言之,我要保全我的性命,保全我的名声。保全我的性命,保全我的名声,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先王的名声,先王的知遇。

统观这封信,乐毅非常高明地把自己和燕昭王在各个方面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我不能怂,我不能认错,一怂就会怂到你老爸。这个策略太高明了。如果我乐毅遭受到侮辱,遭受到诋毁,甚至遭受到杀戮,这会毁坏先王的名声。

这就等于抽燕惠王的嘴巴子,就问你有没有这样的想过?你是不是这样想把我骗回燕国,然后想办法给我安个罪名迫害我?这个大家心里头都有数。

最后乐毅坚定的表了一个态,站到道德的高位。乐意是这样说的,虽然我蒙受了不白之冤,在你心里我是一个大大的罪人,但是我绝对不会借助赵国的势力,借助赵国的军队去伤害燕国。我的人格,我信仰的道义,是永远做不出这种事情来的。

总之我和后世的诸葛亮一样,诸葛亮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乐毅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免了。诸葛亮年轻的时候,自比管仲乐毅,比得好。

最后的结尾是这样:“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就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乐毅也确实做到了,他这封信真从字面上看,非常尊重燕惠王,而对过去的老东家燕昭王更是时时刻刻透着尊重,非常谦卑,万分感恩。虽然是等于是骂了燕惠王,但是骂人不带脏字。你听进去了,其实对你还是有好处的,既是自我辩解,也是一种规劝,有一种长者的风范。

《乐毅报燕王书》,绝对是千古名篇。希望大家有兴趣看一看,我把全文附在本文之后。

这封信,让后世很多有同样境遇的人,读来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古往今来,永远都会有做出成就反而被误解、被冤枉的人,看完这封信,肯定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乐毅说来说去,他还是它处在一个相对来比较好的时代,就是燕惠王不喜欢他,要迫害他,他还有地方跑,他还有机会写封信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替自己的不白之冤洗刷。如果是处在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生活在秦始皇的时代,生活在汉武帝的时代,你往哪儿跑?把你抓回来杀了,你错也是错,不错也是错。

最后再补充一下,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如果有《出师表》,那也应该把《乐毅报燕王书》也列入,让我们年轻的学子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侍伺像燕惠王这样的昏君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