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误国楚怀王|很多历史人物被文艺作品重新定义了,典型即失真

通鉴锐圆 2024-02-15 06:17:27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电视剧塑造的楚怀王形象是这样滴

楚怀王死在赵主父之前数月,因为不想打断赵主父的故事,没有讲他,现在补叙之。

前几回我们讲了赵武灵王、赵祖父,这位老兄可以讲是:生得轰轰烈烈,死得窝窝囊囊。

相形之下,楚怀王就是活得窝窝囊囊,死得还算是轰轰烈烈。

楚怀王经历了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两代三任君主。

在秦惠王时期,楚怀王受到了张仪的诱惑,以为天上会掉馅饼,轻易上当,上当以后又冒然发动战争,结果给楚国带来了灾难。丧师辱国之后,楚怀王就应该说老实了一些,理智了一些。

秦武王时期,秦武王不用张仪,让楚怀王可能有一点释怀吧,更重要的是,秦武王把他的注意力集中了洛阳周室,他心心念念地要看九鼎。这个年轻的君主,他以为拿到这个鼎,天下就是自己的了,too young too simple。如果按迷信的说法——中国民间算命的,根据你的生辰八字算你的命有几两几钱,你的命越重,说明你将来越富贵。秦武王的命自然不会轻,但即使再重,他也承受不了九鼎之重。所以他的命不享有这个鼎,反而被鼎砸死了。秦武王时期,就等于给楚国提供了一个战略机遇期,或者是准确讲一个中场休息时间,可以缓一缓了。

魏冉把嬴稷迎回咸阳做秦国的国君,还有一个人也出了力。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是他派兵把嬴稷从燕国经过赵国送回了秦国。按道理讲,这个也许能改善秦赵之间的关系,但是好像也没什么,秦昭王也就是嬴稷使用了一个叫楼缓的赵国人做相国,算是酬谢,不过这位楼缓好像也没有给赵国带来什么具体的好处。

嬴稷回到秦国做了国君,史称秦昭襄王,一般都称为秦昭王,当时他只有十九岁。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帮他确立了国君的地位,有拥戴之功——这是人臣能立的最大的功劳,无与伦比。魏冉权倾朝野,秦昭王的母亲秦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头的那位芈月,当时也以太后的身份亲政。“太后”这个词,也是在她身上先使用的。一时间,他们姐弟俩可以说把持了秦国的这个朝政。这个也是秦国历史上出现的外戚专权。但是,外戚专权好像没有给秦国带来什么危害,秦国对于外戚专权好像打了疫苗。秦宣太后也好,魏冉也好,终其一生,他们还是以秦国的国家利益为重要的考虑,他们是身是楚国人,心是秦国心。

好,说了半天秦国的事,主要是给楚怀王的存在描画一个背景。

按说,楚国人现在在秦国很得势,秦楚关系应该改善,楚怀王应该可以消停一下,但是——

秦昭王继位后的第二年。他就邀约楚怀王到黄棘会盟,举行双边峰会,讨论一下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加强秦楚双边的合作。楚怀王闻讯肯定是乐不颠的就赴约了。

自从他两次攻打这个秦国都失败以后,他见识了秦国军队的威力,所以他内心实际上是已经怂了,已经有依附秦国的心理需求了。强大的秦国要表示和自己友好,他就乐不颠的去了。

这一次,秦昭王确实把楚怀王当成姥姥家的人了,双方进行友好的会谈,签订了盟约,另外秦国还主动的把上庸(今湖北竹山)还给楚国,表示了秦国对建立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的诚意。

不过秦国也有一个不条件,就是请楚国的太子熊横到咸阳小住一段时间,尝尝羊肉泡馍。有条约就有质子,这是国际惯例,所以楚怀王也没有话讲,把太子送到了咸阳。

楚怀王这个时候,应该说心头悬了多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了。对于他来说,所谓忧国忧民,就是害怕忧秦国会侵犯自己。现在看来这个强大的邻居起码现在没有这个意思了,他很放松也很开心。

但是太子到了咸阳以后,就和秦国的一个大夫,是在歌厅还是在卡拉ok还是在夜店,反正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太子就把人家给打死了,犯下命案,但是这个太子也没有遵循当时外交渠道来解决这个刑事案件的问题,他自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跑回了楚国。

秦昭王不高兴了,下令伐楚。

楚怀王也没辙啊,又把儿子再质押给齐国,让齐国出面调停。

秦国攻进楚国,斩首三万。

秦国有强大的武力做支撑,给当时的楚国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

又过一年,秦昭王又发出邀约,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来会盟。武关秦楚之间一个重要的关隘,它在谁手里,对方就要睡不着觉了。秦国占领着着武关,约楚怀王去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种示威。

宴无好宴,会无好会。楚国上下都认为秦国这一次肯定对楚国不利,但是楚怀王他有点放开了,也有点想明白了,他知道是很危险的,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你不去也不能表示你很强硬,反而有些露怯的感觉。

当时支持楚怀王赴约的有他的另一个儿子子兰。子兰在所有关于楚怀王、关于屈原的影视剧里头,都是作为负面角色出现的。就是说你把你老子忽悠到一个危险的地方,然后楚国的太子又被质押在齐国,你是不是有什么活思想,难道你想趁机篡党夺权?

这个怀疑, 貌似有道理,但是事情拉通看,子兰坑爹的收益并不确定,他坑害父亲的理由不充分啊。

当时的情境下,在楚怀王的角度看,肯定是应该去。先在外交的场合先据理力争,不去,连讲理的机会都没有了。按道理讲是楚怀王这边去,家里这边做好军事斗争的充分准备,军事斗争的准备越充分,楚怀王就越安全,问题是楚国就一直做不好军事斗争准备。

这一次,秦昭王确实是骗楚怀王的,他根本就没有去武关,他只是派了一个将军冒充他去了。等楚怀王去了武关以后,秦军就直接把楚怀王劫持到咸阳去了。秦国到了秦昭王时代,霸权思想,流氓作风已经不在掩饰了。根本没有把楚国这样的大国的国君当做平等对待的这个对象。

秦昭王的意图也很简单,也很粗暴,我把你国君劫持过来,要求你割让土地。你拿土地换国君,同意就干,不同意就算。这就是赤祼祼绑架勒索。

我之前也讲过,流氓国家和黑社会没有什么区别,秦国当时就有这种黑社会的模样和气质。

令我们意外的是,这一回楚怀王表现出来一种应有的勇敢的精神,他怒斥道:“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你们玩流氓把我劫持到这里,还想让我割让土地,我坚决不干!

楚怀王在最后的时刻,他面对强秦,而且自己身处这样一种相当危险的的境地,他没有妥协,没有丢失楚国的国格。

楚国这个时候真是很悲催,自己的国君被秦国劫持走了,太子又质押在齐国。楚国就派一位重臣到有齐国,要把太子接回来。齐国当时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说,咱们把这个太子扣住,让楚国大乱,咱们也浑水摸鱼,摸他两条鱼;有的说,太子是可以放回去的,但是楚国要拿这个土地来换。

当时的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在这件事情上还是保持了一个大国应有的风度。齐湣王说,这怎么可以呢?如果我们也逼着人家楚国拿太子换土地,那和虎狼之秦有什么区别呢?最后还是把太子熊横送还了楚国。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也没有看到公子子兰进行阻挡和破坏,怀疑子兰有个人野心,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实凭实据。

熊横回来,马上被群臣拥立为楚国国君,并马上照付秦国:“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这次楚国的回应是正确的,不管你是一国领袖,还是黑帮的大佬,如果被对方劫持走了,最有力的回击就是我马上再立新君,让你断了绑架勒索的念想。

秦昭王闻讯后大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非常戏剧性的是,两年后,可能是秦国觉得在楚怀王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水,放松了监管,楚怀王居然从秦国逃出来了,他绕道先到了赵国,赵国当时赵主父不在,赵惠王不敢收留他,楚怀王又逃亡到魏国,魏国也不敢收留,最后又被秦国抓了回去。估计是魏国把楚怀王送回秦国的。

像赵国,魏国,这个时候,这么一点担当都没有了。他们内心对秦国都非常惧怕,都不愿意在小事情上惹恼秦国。霸权主义都是懦弱培养出来的。

楚怀王经过这么一折腾,身心俱疲,很快就死了。一个堂堂的国君,就这么被人家劫持过来做了囚徒,逃出去邻国都不愿意收留帮忙,想想估计就得羞愤而亡。

后人评价楚怀王,说他误国误得荒唐,爱国爱得坚强。这个评价还是比较接近实情的。

楚怀王的死讯传到楚国,“楚人皆怜之”。这个怜。是怜悯,是怜惜,但更多的是一种愤慨,是一种蒙受屈辱以后的愤慨。

秦国最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这在另一个维度是一个伟大的功业,但在当时楚国的老百姓特别贵族和精英阶层来看,秦国你灭其他五国,可以说以强凌弱,打不过你也没办法。但是对于楚国来说,就多了一层含义,那就是凌辱!士可杀不可辱,国可灭亦不可辱。秦国这样欺辱楚国,欺辱楚怀王,对于楚国精英分子来说,肯定是怀恨在心的。所以就留下这么一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响应最快的就是楚国的贵族项梁、项羽,他们在起义后,又立了一位楚怀王,项羽最后进了咸阳,纵火烧了阿房宫,把宫殿付之一炬。我们从今天的观念上认为项羽这样做非常鲁莽,没有政策策略,不珍惜社会财富,宫殿何辜,奈何一炬?但是对于项羽,对于楚国的贵族子弟来说,没有这么一场大火,出不了当年的一口恶气。

推翻暴秦是第二位的,洗刷耻辱是最优先级的。这正是:

怀王受辱死咸阳,

荆楚国人皆怜伤。

三千子弟荷重甲,

一炬怒火焚阿房。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