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天上掉馅饼|人都是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所以骗子容易得逞

通鉴锐圆 2024-02-08 17:20:58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

……君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要给楚国六百里土地,换取他和齐国断交。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楚怀王没有一丝犹豫,却有百般坚定,马上就答应了。

当时满朝的大臣也都欢欣鼓舞,他们坚决拥护楚怀王的英明决策——这个是真心的,不是随大流例行表态。因为他们都知道,秦国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策略性拉拢,只要暂时不侵犯楚国,他们这帮人的富贵就可以继续。

但是有一个人反对。这个人在《屈原》中是屈原,但是在《资治通鉴》中不是屈原,在《史记》中也不是屈原,而是陈轸。

陈轸不是楚国人,你从他的姓氏就能分别出来,楚国的国君姓芈,这个字不常见见,但是前几年有一个电视剧叫《芈月传》很火,于是大家就都认得了。楚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大臣中有本国的贵族,也有外国的客卿。

陈轸最早是在秦国为官,陈轸在秦国为官的时候,曾经出使齐国,他和齐国的关系比较好,当时楚国的一个将军昭阳攻打魏国,这是楚怀王为了报他上任之初魏国曾经入侵的一箭之仇,反攻魏国胜利后,将军昭阳就想我搂草打兔子,我干脆顺便进攻打齐国。

齐国上下闻讯后还是比较震恐的,陈轸也是纵横家,纵横家有智慧、有胆量、有赌性、有口才,是那个时代的“四有新人”,于是一个人跑到楚国的军队中,见到了楚国的统帅昭阳。他就给昭阳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画蛇添足》。

陈轸给昭阳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你作为贵族爵位已经到最高,你打败魏国班师回朝可谓名利双收,你就等于画好蛇可以喝那杯酒了。但是你继续攻打齐国,即使你打胜了,也晋不了爵了,如果败了,还会被削爵,何苦来哉?你攻打齐国就是标准的典型的画蛇添足。

昭阳听人劝吃饱饭,于是就收兵了。这件事也说明,起码在若干年前,楚国和齐国的关系都到了要开战的状态,所以张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事有蹊跷。

陈轸后来在秦国和张仪就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角色地位、定位都有竞争,两个人都在秦惠王面前争宠。张仪不停的排挤他,陈轸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了楚国。

陈轸看出了张仪以土地换断交这件事情有猫腻。第一,他基于和张仪曾经是同事,对这个人的人品没有信心;第二,他是客卿身份,对“商於之地六百里”带来的好处没有本地贵族那么强烈。看到楚国朝廷上下,从国君到大臣都欢欣鼓舞。他也不能大喝一声:“你们都上当了,他不是胡彪!他是共军!”他不能这么喊,因为他想证伪是很难的,他想证明张仪是骗子是没有证据的。张仪只是一个提案。对不对?你不能说人家没有资格提出要约条件,也不能说人家这个提案就是诚心骗人的。

陈轸劝谏楚怀王,还是非常策略的。和《屈原》中的屈原是不一样,没有那么正义在胸,真理在手,没有义愤填膺、激昂慷慨。陈轸的话说得非常得体。他劝楚怀王,我们先不管张仪和秦国给我们“商於之地六百里”是真是假,我们就当他是真的也好了。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你承诺给我六百里,我承诺和齐国断交;他把这个六百里的产权证给我们办下来,法律手续完成了,我们就和齐国输断交手续。这样不管他是骗子也好,他是真心诚意想还我们土地也好,我们始终站在一种主动的地位。

陈轸的建议应该说是合情合理,严丝合扣。由此我们想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蔺相如在秦国,和秦王玩得就是这一招。你要拿土地换我的和氏璧?行!你把土地证房产证给我办下来,办下来我就给你和氏璧,办不下来,对不起,我宁肯摔碎了,也不会给你的。

关心则乱,当局则迷。

楚怀王这个时刻已经欢喜晕了,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心理发生了变化,而且是膨胀性质变。

人在巨大的利益的诱惑面前,或者是在巨大的危险临近之前,胁迫之下,心理就变化了,心神就乱了,智商就掉线接不上wifi了。

楚怀王这个时候就有点像那种被电信诈受骗成功老头老太太,非要把钱打到骗子的账户上,生怕自己操作稍晚一点,这件事情就会泡汤,所以他忙不迭地派人宣布和齐国断交。

齐国也无所谓,你要断交就断交。因为在那个时代。两国之间经常打仗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儿,几年前楚国的昭阳不就想进攻齐国吗?至于说这种断绝外交关系,或者封锁边境,经济制裁,这都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值一提。

楚怀王派人跟着张仪返回秦国,去交割“商於之地六百里”。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故意的从车上摔下来,然后据说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我要静养一百天,这个理由很充分,就把这个跟着来办手续的哥们儿撂在一边。

楚国的使官每天数日子,一天,两天,三天……

秦国承诺给楚国的六百里土地一颗土坷垃都没看到,原本也不可能。

对于秦国来讲,好不容易扼住了楚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喉咙,怎么可以松手呢?

张仪本来就是信口开河,而楚怀王则完全把心思集中在六百里这块土地上了,就是眼前的六百里遮住了他的双眼,让他根本没有兴趣和意愿稍微站在秦国的立场想一想,他们究竟为了什么?也没有替自己想一想,我们凭什么得这样的好处?所谓利令智昏,唯此唯甚。

眼前只有六百里,所以阻挡六百里的,老子遇佛杀佛,遇神砍神,楚怀王看到六百里迟迟到不了手中,开始反求诸己,反省自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最后坚定地认为,这是我们和齐国断交这件事情做得不够好,不够彻底,不够轰轰烈烈,没有仪式感,没有造成国际影响。所以他第二次他委托宋国做中介(楚国自己去上门骂人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到齐国去辱骂了齐湣王,说我们楚国要坚决和你们这些XX断绝关系!

楚怀王这么一表现,连张仪都觉得楚怀王真上仁至义尽了,所以也该有所表示了。再说一百天这个腿伤也该好了,张仪就把楚国的官员就叫来。拿出一张地图,比划一下:“你们既然已经和齐国断绝关系了,这样吧,我们按之前说好的,我们秦国把这六里国土献给你们楚国。”

这位官员在咸阳吃了一百天羊肉泡馍臊子面,想大米饭想得眼睛都绿了,一听:“什么?六里?有冇搞错?您在楚国答应得可是六百里。”

张仪一脸全是迷惑:“我什么时候说是六百里?我一直说的是六里。”

这位官员提高嗓门:“我们有白纸黑字!”说罢习惯性地伸手到怀里头一掏。当然什么也掏不出来。

张仪和楚怀王商讨土地换断交方案,估计连个备忘录也没有,连个被签的文件也没有,更没有白纸黑字。那个时候没有纸,但是可以写在竹简上,事实上只是口头这么一说,反正古代的故事就是这样讲的,按我们今天思路去考虑的话,这个漏洞太多了。

不管怎么说,六里楚国肯定不干,这些官员就立马回去就报告了楚怀王:“张仪这小子翻脸不认账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楚怀王,你会怎么处理呢?

楚怀王突然——确实是突然——发现自己上当了,他会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行动呢?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