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从政胆气豪|浪漫主义诗人在唯唯诺诺的官场生存概率极低

通鉴锐圆 2024-02-08 17:20:58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

楚怀王把张仪扣起来,然后放了。

张仪前脚刚走,从齐国出使的屈原回到了楚国,当他得知楚怀王把张仪放跑了,他就非常焦急,也非常生气。他找到楚怀王:“您不可以把张仪放跑,为什么不杀了他!”。

我替屈原又补充设计了台词:“大王,我们别的都不说了。他欺骗了您,又连带让我们损失了八万甲士,我们楚国的精华啊!是张仪让我们蒙受这么大的耻辱和损失,您怎么可以把它放了呢?”

屈原这么一说,《史记》里说:“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头,是没有屈原这个人物,一个字都没提。

但是,司马光没有讲屈原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不讲屈原是没有道理的。

屈原的主要的生平事迹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面,司马迁把屈原和隔着屈原很长时间贾谊放到一传,表面看好像没道理,但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司马迁是确实是做到了合并同类项。

就是说屈原和贾谊这两个人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大文豪。

我们的观念里,读书人做官天经地义,但是读书人文气太甚是做不好官的,读书人中的极品,也就是诗人,特别是极端浪漫主义的诗人,更不适合做官。

诗人议政,也许会有犀利的见解,激情浪漫,不免失之于意气太盛而地气不足。屈原和贾谊都有不少建议,尤其是贾谊更以策论见长,但是纵然议论再精彩,但实施的窗口期不到也是枉然,不合时宜,满腹经纶又若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有圣主都不采纳,何况屈原遇到的是昏君呢?

《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概括屈原的:“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善于辞令。”细看这段话,就是说屈原说到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屈原公开的官职是“左徒”,这个官有多大,也是各有各的说法。《史记》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司马迁对屈原是多有拔高的,但是屈原对楚王有重要,还真是可往大里想,也可往小里想。往大里想,他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的讨论,并且代替国君草拟诏令,这个岗位即使官衔不高,但很有实权,位置很重要,有类清代的军机章京;与此同时,屈原还要“接遇宾客”这个工作好像位阶就不那么高了。由此看来,屈原更像是楚怀王的一个秘书,除了起草文件,也处理一些接待的事,离相国这样协理国君处理国务重臣还有距离。

在郭沫若的《屈原》和其他衍生影视剧里面,和屈原作对的大臣是靳尚,在《史记》里头,和屈原作对的这个大臣叫上官大夫。这个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一个大夫?还是“上官大夫”就是一个官名,由另外一个人担任?这个搞不清楚。有人认为上官大夫就是靳尚,也有人说不是。

《史记》载,屈原起草了一份法令,上官大夫想把这个法令据为己有,向楚王邀功,他向屈原索要手稿,想占据屈原的劳动成果。屈原当然不肯,然后这个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就慢慢地疏远屈原了。

单就这件事情而言,屈原不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给到这个可能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这个也很正常,很好理解。但是他给了,他回头还是有机会向楚怀王说明真相的,不至于因为这么一件很容易辩白的事就被疏远,当然楚怀王不明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替屈原反躬自省,他没有这样做,说明屈原在官场上多了些文人的耿直,少了些官员的情商。

官场上的潜规则,他是不会玩还是不屑玩,这都不重要了。本质上。他是不适合这个官场的。

屈原个性太强了,他没有找机会来解释,可能还有更多的误会没有和楚怀王沟通,恃才傲物,包括傲自己的国君。《史记》中,关于屈原的政治活动,就写了一点,接下来就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写作《离骚》当然是伟大的功业,但也说明屈原在政治上只是敢于斗争,却不善于斗争。

这里顺便讲一下,写诗这件事情,政治上很危险。不论抒发情感,讲述述遇,抑或是揶揄讽刺,还不如直接上书好。因为诗多解。你写一首诗,只是落寞一点,情绪低落一点,但在“诗警”那里就很容易解读为心怀不满,甚至准备犯上作乱。这个历史上这样的案子太多了,诗的晦涩让即便公正的陪审团也觉得你的诗好像似乎有那个意思。

屈原最后沉吟在汨罗江畔,他在《渔父》中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这样写自己是绝对爽,但却是没朋友。搞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屈原却是除了自己清醒以外,在座的都是笨蛋兼混蛋,搞得一个朋友都没有,把自己的敌人搞得那么多。

我们现在也有人,包括我在年轻的时候,对屈原这样的感慨非常认同,年轻人不顺的时候,看谁都不不顺眼,也会把屈原这两句诗拿出来,标榜一下自己伊世独立的人格精神。

从善于斗争的这个角度讲,屈原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他在政治斗争中,是非常失策的,也是非常幼稚的。

所以终究而言,屈原是一个文学家、诗人,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我们的影视剧把屈原写得太完美了。

楚怀王释放了张仪,说明楚怀王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那么情绪化了。但是屈原回来,还是那么情绪化。要把张仪抓回来杀掉。仔细想一下,这样杀掉秦国的使臣,秦惠王的爱臣,后果会是什么?楚国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仅就此而论,说明屈原可能比楚怀王性格更情绪化,更条件反射。就像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也经常有动不动就要砍砍杀杀,要“核平”的。

后世也有人看到屈原的不足,评论说“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露才扬己”是文人特别爱犯的毛病,这个就不多说了,如果真的把张仪抓回来杀掉,最后,等于把楚怀王的错误扩大化,确实是“显暴君过”。

屈原把积郁在内心的悲愤心情,用优美哀婉诗句表达出来。屈原的创作的楚辞,包括《离骚》、《九歌》、《天问》、《国殇》等等,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别具一格的,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典型的文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代表我们当代的文体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段子”。

楚辞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体,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别的时代的主流文体都有大量的作家共同来成就,唯独楚辞,好像就是屈原一个人成就的。会不会当时很多人因为屈原的名气非常大,流量非常大,很多创作这一类文体的人,自动的放弃了自己的著作权?总之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绝对是顶级的。但是屈原成为一个爱国主义的伟大诗人,这是后世逐步推崇上去的。屈原的诗歌,核心主题就是爱国主义,这个没有错。他在作品里,经常以“香草”、“美人”自居,一是孤芳自赏,二是渴望临幸,所以也有学者批评他有一种“臣妾意识”。

其实这种意识在中国文化人中间很流行,李白有,陆游有,辛弃疾也有。都有这种情结。都感叹自己不遇明主,一生才华没有放处。我们接触他们的作品时,往往是年轻的时候,人生阅历不足,也就往往忽略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和问题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