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相处有范式|受辱往往是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更改这就是贱

通鉴锐圆 2024-02-16 05:37:27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二十一(公元前294年)

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强弱相处有范式,一经塑形难更张。

豚犬未必天生就,豪杰自是敢承当。

上一回我们把楚怀王讲死了,讲历史就是这样: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又眼见他楼塌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就这么一波赶的一波的game over。这让读历史的人,对他们的一生可谓知根知底。

楚怀王死了,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襄王。这位太子爷曾经质押在秦国,犯了命案逃走了,引发了楚秦间战争,为了消弥战祸又转质于齐国,自作自受。

熊横当上国君没两年,秦昭王又来骚扰他了,给他下了战书。用一种非常友好的语调说:“我们本来很友好,但是楚国包括你本人却背叛了秦国。我这边厉兵秣马,希望你也准备准备,咱们约一架,给这个美好的世界凑个乐子!(“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

楚襄王一听,胆子都被吓破了,腿肚子老抽筋,马上回复说:“您什么什么要求,尽管提,别这样。”

秦昭王这次倒是没有非要打楚国不可,不但没有打,反而要和楚国通婚。

秦昭王就派了一个公主,真的假的不知道,但是楚王必须娶她,做你的王后。那意思就是咱们必须是舅甥关系,楚国必须牢牢地控制在我秦国的的势力范围之内。楚襄王没招,他只好答应。

这次秦楚联姻,别人倒没什么意见,司马光有意见。

司马光来了一段“臣光曰”,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点评。司马光是这么说的: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

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秦国太不讲道理了,对楚国是欺负了老子欺负儿,可是就是楚国一点反应,一点抗争都没有。反过来还要和仇家结亲!唉,楚国没人啊,稍微有个硬茬人,不至于让人家欺负成这样。

司马光还引用了荀况对这此事的评论。荀况也就是荀子,也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传统是认为荀子是儒家,但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又把他划归到法家的革命队伍中了,这主要是他有一点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他在《天论》中这样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我们中学还学过他的《劝学篇》。

荀子对秦楚关系是怎么评论的呢?他说“道”是个好东西,如果能善用这个道,小国也能王顽强独立,如果不能善用,那拥有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也是稀松得要命。

“道”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还是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来解释吧,这样我们更容易理解一点。

1970年,美国在越战中把战火扩大到柬埔寨,5月20日,北京百万群众到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毛主席在集会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就叫《五·二〇声明》。在这个声明中,有一段话是非常经典:

“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咯。这是一条规律。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一切走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也是引用孟子的,这个道是什么呢?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喜欢先引用一句古人的话,比如这里引用孟子的话,在《为什么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但他不会解释古人的原义,而是直接现代的语言,大家听得懂的语言,直接把这句古代的话翻译到现在的语境中。什么是孟子的道?就是“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这是结论,那么前提是什么呢?“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这个就是“道”!

和楚国以及楚怀王谈“道”有点欺负人了,楚国没有立国之道,只有和秦国的相处之道,但是这个道,是泰国定义的。

秦楚之间,再早我们就不说了,从楚怀王开始,就把相处之道或者相处的范式确定了。

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有一个范式,而且都是双方从一开始就形塑好的,双方一旦达成了某种范式或者一种确定的状态的时候,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比方说我们小时候一个班上两个男孩,A是个小霸王,他就爱欺负比自己弱小的B同学,打也打得,骂也骂得,A怎么蹂躏他,怎么欺负他,B都能忍。时间稍久,他们俩的这种范式就形成了,A觉得不欺负B就很不爽,每次欺负B,B就表现出一种臣伏的样子,这很符合A的心理预期,这让他有很强的满足感,一种马上得到反馈的满足感。

但是换一个男孩C,虽然也很弱小,但当A第一次欺负他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来一种不配合、不屈服甚至抗争的态度,即使打架打输了也不服。也是时间稍久,他们两个的关系也就形成范式了,就是A不敢再随意欺负男孩C。C他敢于反抗,敢于拿起武器,即便他打不赢男孩A,但是他永远不会表现出屈服的样子,而A也不会从与C的关系中寻找到满足感。

这就是强与弱相处存在的一种普遍状态,扩展到国家与国家层面,也可以讲是历史规律。

如果从一开始你就表现出害怕、怯懦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还没有打就怂了。这种关系一旦锁定了,就很难更改。

在楚怀王时期,秦国和楚国就相处成了一种“你听话我可以打你,你不听话我还可以打你”的范式,施虐和受虐都养成习惯了。

到了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熊横这里,这种关系也没有更改。

秦国在处理和其他六国的关系的过程中,唯独对楚国是有这种既要杀、又要辱的这么一种心态。我们看今天的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面对强权,从头到尾硬骨头,有的国家就比较随和,比较容易屈服。例子大家脑补即可。

你宁死不屈,最后你可以不用死,也不用受屈;你想委曲求全,最后是受了委屈,也未必得全。

毛主席在《五·二〇声明》讲到,“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拿起武器,还要敢于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这是前提条件,这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的国家可以做到的。起码楚国当时是没有做到。内心的恐惧是容易被对方捕捉到的,这个不要说人类这样高级的动物了,就是其他动物,两蛤狗不期相遇炸毛的时候,也很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害怕。一旦恐惧,终无安宁。霸权主义都是绥靖主义惯出来的,都是投降主义培育出来的。

霸权主义不是简单的物质力量,他也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他有定义和弱者关系的优先权,你愿不愿意接受他给你这种框架?愿不愿意承担牺牲和代价?楚怀王接受了这种定义,楚国就进入了黑暗螺旋。

是不是不管你多么孱弱,你凭着勇气就可以打败大国,打败强国呢?对毛主席来讲,他的人生经验就是这样,他一生就是以弱胜强,以小博大,都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今天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就是说敢于斗争,敢于拿起武器,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国家意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敢于斗争,才可以讨论如何善于斗争,才可以考虑在斗争中需要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要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资源?如果一开始你就害怕了,你就怂了,你的脊梁骨是软的,那再给你更多的资源,再充分的条件,你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国家的命运。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