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为有活思想|问鼎几斤几两比问王后的体重腰围还危险

通鉴锐圆 2024-02-11 09:45:58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

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薨了,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

我借这个档口给大家看一张表,这是秦国世系表,给大家一个背景板和时间轴。

表上列了秦国最后的七位秦王,包括秦始皇。

贾谊在《过秦论》里头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六世”就是秦始皇之前的五代六位国君。

秦国的国君有一个特点,要么在位时间特别长,要么特别短。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都是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这个在古代相当不容易;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分别是四年、三天、三年,在位时间非常短,不给大家添麻烦。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确切说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君或者皇帝在位能时间够长,总体上讲是有好处的,除非他老了以后犯糊涂,瞎折腾,用今天的话讲,好处就是他可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秦始皇以及他之前的三位国君,在位时间都非常长,这个隐然国运在焉。

有的国君在位的时间非常短的,也有好处,就是他也来不及调整什么国家战略,没时间折腾。

这里头还有一个细节,也算是一个小八卦,就是说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以及秦昭王,表上最前面的这四位国君。都是19岁继承王位,这个也挺有意思的。

总体上,在统一中国之前,泰国的这七世国君,第一,在位时间长要么很长;要么特别短;第二,他们都是成年以后继承国君的。最小的是秦始皇,也有14岁了,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少年了。我们对比汉朝,不论西汉、东汉,小皇帝特别多。甚至经常是不懂事的婴儿在做皇帝。

皇权要人格化的。皇帝太小掌握不了,那必然是外戚代替掌握。而往往外戚又不是小皇帝的生母的这一方,等小皇帝长大以后,第一,他和这个外戚集团没有血缘关系,第二,也更关键的是,外戚专权妨碍自己享为君之乐,所以皇帝一定要想办法把外戚搞定。怎么办呢?一个就是利用宦官集团,一个就是利用自己的皇后的娘家,找自己的岳父、大舅哥小舅哥来帮忙。这样就是循环往复,反复折腾,搞得整个汉朝乱七八糟。

秦国在大统一前的一百多年里,再往上我们就不管了。首先国君都可以说是明君,起码是称职的国君。没有昏君。第二,没有外戚专权,或不那么严重,宣后、穰侯似乎权势不小,但秦昭王是能够控住大盘的,另外也没有宦官干政。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应该说具备了很多条件,也有运气或者气数。

我们说回秦武王。秦武王19岁继承王位,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史书上称他“有力好戏”。这个戏是什么戏?不是京戏,也不是秦腔,是游戏。游戏翻译成英文是Game。Game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体育运动。也就是说秦武王爱好体育运动。“体育”就比“游戏”看上去高大上,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人家从长远计,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体育在新中国地位非常重要,非常的崇高,是国家战略。

秦武王喜欢体育,具体的项目是举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武王好举重,身边多力士。”他身边总是拥簇着一帮大力士。他们天天举杠铃,举哑铃,用网上的话叫“撸铁”。当然,秦武王也能不客气,把陪他练功这些大力士都任命为高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君臣如果在朝廷议事的时候,那个朝堂洋溢着浓浓的荷尔蒙气息。

但是不能由此就说秦武王就是一个纯粹爱玩爱闹的大男孩儿,其实他还是有政治理想,政治抱负,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只不过他在任的时间太短,没有更多地表现出来。

不过仅仅在他在位的三、四年里,他还是做了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这就是废了相国,设置丞相。相国是帮助国君处理国务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实相国在先秦是叫“相邦”,但是到了汉朝,为了回避汉高祖刘邦的这个名讳,就改成相国。秦朝是焚书,到了汉朝又改书,汉代把史书刷新一遍,所以我们就只知道有相国,不知道有相邦。

那么相国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呢?从职位和职权来讲区别不大。只不过相国一般是由一个人担任,而丞相从秦武王开始,设置了左右丞相。也就是说这个职务可以由两个人担任,甚至有的时候有三个人担任,就是有左丞相、右丞相,还有中丞相。秦武王设丞相,这个还是影响比较深远的。

如果丞相们的执政理念,秉持的意识形态和他们的官名相符的话,左丞相左倾一点,右丞相右倾一点,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走中间路线,既不搞极左,也不搞极右,互相平衡,不也挺好?

而事实上,秦武王设立左右丞相,也是在搞平衡。当然他这种平衡不是一个左右意识形态的平衡,当时也没有这个问题。他是在搞两种势力的平衡,秦武王的右丞相樗里疾,他是秦惠文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武王的叔叔。樗里疾号称智囊,在位好多年,在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朝都有影响力;左丞相叫甘茂,他是张仪推荐来的,是魏国人。也就是说在秦国的最高层,有两派势力或者有两种来源不同的人才,一派是宗亲,我们自家人,本国的贵族,是国君事业的核心力量;另一派是外来的客卿。子弟兵+空降兵,用好了威力无穷。

秦国从秦孝公重用商鞅以后。秦国的国力大增,所以食髓知味,对外来的人才能放开手脚重用,但这只是相比于其他六国好一点。当然,你要说对外来的人才没有排挤,也不现实。商鞅被车裂,张仪被排挤出去,这个甘茂最后出走了。能把人才在黄金时期用好,甚至榨干就是有慧眼的君主,至于始终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给你养老送终,那叫有德的圣君——这个物种好像已经绝迹了。

我们知道,除了这个相国、丞相以外。还有一个名称叫“宰相”。

宰相的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在在官制上明确说有这个职务,宰相是一个通俗的叫法。

宰者,一义主持,一义杀割。汉代的丞相陈平年轻时的故事是最好解释。

陈平处事非常公道,乡里祭祀完毕。要把祭祀用过的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这时乡亲父老都会邀请陈平主持这个事,陈平每次都能“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仗义每多屠狗辈,拜相还得分胙人。

所以,不论是相国还是丞相的,你的本职工作就是公平地分配天下的利益,如是则可称之为宰。

除了改官制,秦武王还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他对亲信兼右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他要大摇大摆地去(容车通三川),窥周室?周室有什么好瞧的?他是想窥收藏在洛阳的九鼎,他也知道“窥九鼎”不是才薄德寡之辈可以瞧的,命轻压不住重器,是要出事的,所以他下了必死的决心“死不恨矣!”

九鼎本相传是大禹治水以后铸的,当时的想法可能就是干完件事弄个纪念品什么的,但是大禹强迫症一犯,就一口气铸了九鼎,和当时天下的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一一对应,这下就留下附会的接口了。九州也是天下的代称,九鼎是九州的浓缩,于是九鼎也就成了天下的象征。

夏商周传了三代,传到周王室,这个东西就有了神性了。

有野心、有野望,有企图的,有雄心壮志诸侯们,都想着这个东西,就像武林中人想得到什么宝典秘籍一样,得之则可练成天下无敌的功夫,就可以独霸武林。在一些人心中,九鼎的神奇根本就不用再努力练什么神功了,一旦得之,天下归我。

在这之前,楚国国君楚庄王,就曾派使者就去问这个周王室:我没别的意思哦,就是想知道这个九鼎有多少公斤,是多少千克?

你还不如问一下周王王后的体重三围呢,那个时候,周王还是有权势的,也是有脾气的,周王一生气,责问道:“你胆敢问鼎?”

不在最高位的人“问鼎”,就说明你有活思想了,有野心了。

秦武王也一样,也有活思想。既然你楚国的国君可以问鼎的轻重,那我就去看一看这个鼎的大小,款式,或者我就干脆顺手扛回家。

在秦武王看来,夺取九鼎已经可以列在本王的议事日程上了,在秦惠文王时期,司马昂和张仪就争论过,咱是先夺蜀国?还是“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把九鼎据为己有,挟周王以令诸侯,这个方案上过会,做过预案,这也是老爸的愿望,秦武王打小就知道。

据九鼎就可以据天下,这个逻辑忒简单了,但中国人特懂迷信这个。先是迷信九鼎,后来九鼎在秦始皇统一也不知道去哪儿了,这个话也就不提了。后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又开始的迷信“传国玉玺”,没有这玩艺就被称为“白板皇帝”,在战乱中得着传国玉玺的袁术刹那间激情澎湃,豪情满怀,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做皇帝死不休。和这位秦武王一样,“死不恨矣”!

你是天子,自可以铸九鼎,你是皇帝,自可以刻王玺,在西方也一样,当了国王,就可以戴王冠,就可以拿个权杖,而不是反过来。

不是说你带上一个王冠,你就可以当国王。如果这样的话,就变成了《天龙八部》里头的那个慕容复了。你看慕容复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带上一个皇冠,在那儿接受小朋友的朝拜,玩这种过家家,既可笑复可怜,但好此游戏者概不乏人。

秦武王欲窥九鼎的理想最后还是实现了,他的左丞相甘茂攻取宜阳,打通从咸阳到洛阳的道路。秦武王去了,而且还带着他的一帮举重爱好者。

秦国在古代九州的雍州,所以秦武王找到了代表雍州龙文赤鼎。他一高兴,当然内心一定是有革命理想的鼓舞,他就宣布要把这个鼎举起来。

我们看这一张图,这是我们现在影视剧里头表现秦武王要举鼎的一个怎么一个情景。国产剧古装剧的服装道具,真是懒得吐槽。就说鼎是青铜铸的,比重比铁大。弄这么大个鼎,不要说一个人举起来了,就是能挪动一下、抬起来三分都够呛。这必须得有蓝翔技校的叉车出面才行。这么大一个道具鼎,一看就是泡沫做的。你泡沫做得鼎,轻飘飘的,然后又让演员演出来非常吃力的样子,我们现在对演员这方面的演技就要求特别高,都得有王景瑜《吃鸡》的水平才行。

真实的历史是,秦武王根本举不起来这个鼎,但他把这个鼎抱起来了,在他想再往高举的时候,力有不逮,表演失败,鼎摔下,“绝膑”,小王爷的小腿骨被砸断了。

放在今天,马上到医院开刀动手术,该上消炎药上药,该打钢板就就钢板,应该没什么大碍。但在古代,骨头断了是小事,这么严重的创伤,只要感染发炎,基本上就告别人世间了。秦武王于是伤重不治,也薨了。

他最初对他信任的左丞相甘茂讲,能看到九鼎“死不恨矣”,这下应验了,满足了。

不要随便发誓,好的不灵坏的灵。

0 阅读:1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