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诱发五胡乱华,开启大分裂时代,一文看懂前因后果

雁芙说历史 2023-11-27 07:06:02

写在前面:

去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梳理五代十国历史的文章,让读者通过一篇文章就能对整个五代十国历史了然于胸。

这篇文章最后成了爆款,产生了13万阅读,当时有粉丝私信让我写一篇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文章,把这段大分裂时代也梳理出来。

但是,这事儿其实挺难的,因为五代十国只有短短53年历史,一篇文章完全能说清楚,而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加在一起有近300年历史,时间跨度很长,历史事件很多也很复杂。

一篇文章的篇幅写是能写,但会对很多重大事件的表述很简略才行。

想来想去,我觉得把这段历史按照时间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大概写个二三十篇文章,并单独做成合集,就能完全看明白那段大分裂时代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大家如果有兴趣,后续可以去看合集,有时间我会更新合集的。

言归正传,两晋南北朝长达300年的乱世,大概是这样一条线:

三国末期,权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并于280年攻灭东吴,一统天下,但仅仅过了11年,西晋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最后演变成一场大规模内乱,并引发胡人叛乱,在内忧外患下,胡人入主中原,西晋也被灭了,其残余力量不得不退守南方,建立东晋。

而北方的中原则是由多个胡人武装互相征伐,先后建立过十几个胡人政权,由此开启长达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乱世。

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消灭了各大胡人割据政权,一统北方,鲜卑人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实施了一场改革,这拨统治中原的鲜卑人逐渐汉化。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的同一时期,偏安南方的东晋也被权臣刘裕篡权,建立刘宋政权,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此后,北方的北魏统治后期,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不久后,西魏被权臣宇文护篡权,改国号为北周,东魏也被权臣高洋篡权,改国号为北齐。

而南方政权轮替则是,刘宋建立59年后被南齐取代,南齐后来被南梁取代,南梁接着又被南陈取代。

目光再回到北方,北周建立后,攻灭了北齐,再次完成北方的统一,但北周的权力逐渐落入权臣杨坚手中。

杨坚称帝后,于589年攻灭南陈,590年完成对岭南地区的收服,至此完成天下一统,这就是两晋南北朝的大致历程。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回到正题:八王之乱究竟怎么回事?

这场长达300年的大分裂乱世时代,就是由八王之乱引发的,而八王之乱这事儿,其始作俑者,跟两个人有关系,一个是晋武帝司马炎,另一个是妖后贾南风。

以下会有大量篇幅描写八王之乱爆发之前的事情,因为只有明白了前因,才能真正理解八王之乱这件事儿。

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源

整个事件中,晋武帝司马炎是属于埋下地雷的那个人,而妖后贾南风是属于引爆这颗地雷的人。

先说司马炎的事儿。

西晋虽然完成了天下一统,但它内部是不稳定的,有很多矛盾。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是一个皇帝与门阀共治天下的时代,在朝廷里,门阀贵族垄断了比较核心的官职,在民间,门阀贵族垄断了土地,而且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这就使得很多土地被兼并后,无数农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农民被逼到没饭吃的地步,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最关键的是,从皇帝司马炎到上层门阀贵族,都变得骄奢淫逸,大肆盘剥百姓,引发百姓不满,这是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西晋时期,边境地带的州郡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羌人等,其中很多都保留着原来的部落形式,只是他们被打败后臣服于西晋。

如此一来,这些民族部落既要受部落首领管辖,也要受西晋朝廷管辖,部落底层民众要受到部落贵族和西晋州郡官员和门阀贵族的双重压榨,矛盾尖锐。

更重要的是,部落首领以前在部落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现在臣服于西晋朝廷后,要接受西晋朝廷管辖,这些部落首领和贵族的权力被西晋朝廷分走了,而且他们在部落管理中,权力处于次要地位,这就使得部落首领和权贵对西晋朝廷十分不满。

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而司马炎根本没有认真地处理过这些矛盾,这也是后面引发五胡乱华,形成五胡十六国乱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八王之乱这事儿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司马炎搞分封制埋下的致命隐患!

司马炎称帝后,认为当年司马家很轻松就篡夺了曹魏江山,是因为曹魏方面的宗室太弱,以至于司马家篡位时,曹家的什么亲王宗室之类的,根本没有能力挽救曹家江山。

所以,司马炎决定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让这些司马家的子孙都成为藩王,以拱卫西晋江山。

司马炎由此一口气分封了57个王,虽然这些分封王的封地所在的州郡是由朝廷派官员管理,分封王并不能插手。

但司马炎还干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司马炎采用都督制度,他给这些司马家的子孙封王,并允许他们组建少量军队的同时,还任命他们为地方都督,掌握一地军政大权,相当于古代的大军区司令。

比如说,汝南王司马亮,除了是分封王以外,还兼任都督豫州诸军事的职务,驻军许昌。楚王司马玮兼任都督荆州诸军事。

相当于,这些分封王除了掌握分封的王国军队外,还掌控着朝廷的藩镇军队,实力比汉朝的诸侯王还强大。

祸根也就此埋下。

谁知,司马炎接着又埋下了一颗祸乱天下的雷!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人虽然长大了,但智力水平很低。

这样一个傻儿子,能当皇帝吗?显然是不能的。

司马炎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一度有废太子的打算,想把皇位传给弟弟司马攸。

这个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当年司马懿架空曹魏政权后,传位给长子司马师,但司马师无后而死,便传位给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后来感念于自己的位置是哥哥司马师给的,所以便将嫡次子过继给司马师作为子嗣延续。

司马攸这个人不仅智商没问题,而且有很强的治国才华,所以司马炎一度想传位给弟弟。

可司马炎最后还是舍不得把自己的天下交给弟弟,加上一帮谄媚大臣以及皇后的劝说,司马炎最终做出了最错误的决定,将皇位传给傻儿子!

想想看,司马衷这种有智力障碍的傻大个做了皇帝,能对付得了朝廷里那帮人精般的门阀大臣吗?能对付得了地方上豺狼般的分封王吗?显然是不能的。

埋下这些火药桶之后,司马炎于290年病死,而点燃这些火药桶的,正是司马炎的儿媳贾南风。

一代妖后贾南风,引爆西晋内乱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这个贾充也不是什么好鸟,不过这里面的重点是他的继室老婆郭槐。

郭槐为人狠毒无比,且妒忌成性,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

史载,贾充和郭槐生下儿子后,请了乳母,有一次乳母抱着婴儿时,贾充就逗乐了一下乳母怀中的孩子。

谁知,郭槐看见这一幕,竟然起了妒忌之心,认为自己的老公贾充和乳母有染,于是将其鞭杀,结果导致三岁的儿子因思念乳母而夭折。

不久后,两人又生了个儿子,有一次乳母抱着婴儿时,贾充摸了一下儿子,谁知郭槐又认为贾充和乳母有染,于是杀掉乳母,而这个儿子也同样因为思念乳母而夭折。

充妇广城君郭槐,性妒忌。初,黎民年三岁,乳母抱之当阁。黎民见充入,喜笑,充就而拊之。槐望见,谓充私乳母,即鞭杀之。 黎民恋念,发病而死。——《晋书》

我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去说郭槐的事情,是因为有其母必有其女,郭槐的女儿贾南风完美地遗传了郭槐身上的狠毒和变态。

妖后贾南风甚至青出于蓝,将这种心狠毒辣发挥到极致,她不仅狠毒,还残忍,比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本,司马炎给儿子司马衷娶媳妇儿时,有俩候选人,一个是西晋开国功臣卫瓘的女儿,另一个就是贾南风。

一开始,大家还比较中意瓘的女儿,但贾南风的母亲郭槐暗中派人上下打点,并且和杨皇后搭上线,一番花言巧语加上送了不少礼,成功说服杨皇后,让她为贾南风说话。

这个杨皇后并不是司马衷的亲妈,司马炎有俩皇后,而且是堂姐妹,第一任皇后叫杨艳,也是司马衷的亲妈,十分受宠,后来病死,但她临死前把自己的堂妹杨芷推荐给了司马炎。

司马炎爱屋及乌,于是在杨艳死后,将杨芷也封为皇后。

如今经过皇后杨芷的一番劝说后,司马炎决定让太子司马衷迎娶贾南风为太子妃。

成婚之后,面对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夫君司马衷,贾南风这种狡诈毒辣的人,自然是把司马衷收拾得服服帖帖,甚至司马衷对她有了畏惧之心。

可贾南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嫁过去之后,一直没有怀孕,这在古代很严重的。

然而,太子司马衷还跟其他姬妾有来往,还有几个姬妾怀上司马衷的孩子。

贾南风知道后,妒忌之心顿起,于是利用太子妃的身份,把怀孕的姬妾找来,架在前面,然后用“戟“这种兵器投掷过去,插入怀孕姬妾的腹中,再划开肚皮,使得怀孕姬妾腹中的孩子随着戟刃堕地而死。

此外,贾南风在太子府,只要稍微不如意或者心情差,直接随意残杀身边的侍从,十分狠毒。

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帝闻之,大怒,已修金墉城,将废之。——《晋书》

如此残忍之人,用现代的眼光看,说是心理变态,一点都不为过。

不久后,贾南风的种种恶行被晋武帝司马炎知道后,顿时大怒,扬言要废了她。

此时又是杨皇后出面劝说,才保住了贾南风的太子妃之位,但杨皇后在事后也出面批评了一下贾南风,让她收敛些。

不过,贾南风不知道杨皇后曾经为她说情,反而认为自己被皇帝斥责,差点被废,是杨皇后在背后说她坏话,于是对杨皇后怀恨在心。

后又数诫厉妃,妃不知后之助己,因以致恨,谓后构之于帝,忿怨弥深。——《晋书》

不久之后爆发的八王之乱中,杨皇后一家被贾南风搞死,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而这些怀孕的姬妾中,有个叫谢玖女子,平民出身,但她深知贾南风的狠毒,为了自保,于是请求搬到西宫居住,有皇帝保护,贾南风无法兴风作浪。

不久后,谢玖生下儿子司马遹,随着这个孩子长到几岁大的时候,没有任何智力问题,司马炎也十分疼爱孙子,就想着哪怕司马衷有智力问题,将来传位给没有智力问题的孙子,也很好,于是坚定了让司马衷继位的心思。

不过这对可怜的母子,在八王之乱中,最终没能逃脱贾南风的魔爪,双双死于非命。

到290年,司马炎病重,皇后杨芷和她爹杨骏利用司马炎病重时神志不清的状态,拟出遗诏,让杨骏担任辅政大臣。

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杨骏担任太傅、大都督、假黄钺,作为辅政大臣总领朝政,而且有任命文武百官的权力,皇后杨芷则升级为太后,贾南风成了皇后。

司马炎的傻儿子晋惠帝登基后,杨骏大权独揽,贾南风觊觎权力,且为人残忍狠毒,两人之间很快爆发冲突,八王之乱也由此开启。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

杨骏担任辅政大臣后,大权独揽,他想发布的所有诏令都是由晋惠帝看过后,递交给太后杨芷审核后才能发布。

如此一来,觊觎权力的皇后贾南风就无法参与朝廷事务的决策,而且杨骏深知贾南风残忍狠毒、阴险狡诈,所以又将自家亲戚、心腹全部安排到核心职务上,并且掌握了禁军,这才有了安全感。

杨骏这人本身没什么才华,掌权后又肆意妄为,而且处处压制着贾南风,防止贾南风背后搞事情,这直接引发了贾南风的严重不满。

最关键的是,杨骏在朝廷核心职务上四处安插亲信的事情也引发很多宗室贵族和大臣的不满。

因为朝廷的核心职务就那么多,这下全被杨骏的亲信给占了,就没其他人什么事儿了,一定程度上也触动了王公贵族们的权势,所以有不少王公贵族对此不满。

贾南风不仅残忍,而且狡诈无比,她一眼就看清了形势,于是图谋扳倒杨骏。

正好这时有两个在皇宫任职的军官,一个叫孟观,另一个叫李肇,此二人有一定才华,却被杨骏呼来喝去,态度十分傲慢,一点尊重都得不到。

两人怀恨在心,于是投奔了贾南风,并且在贾南风面前说杨骏有异心,图谋不轨。

贾南风趁机秘密联系地方上的诸侯王,试图以武力除掉杨骏。

一开始,贾南风先联系的是实力最强的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但老成持重的司马亮不想轻易动手,毕竟这弄不好是掉脑袋的事,他想再看看形势,于是拒绝了贾南风。

贾南风一看司马亮的工作做不通,转而联系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五子,年轻气盛,立马就上钩了。

随后,司马玮立即上书请求进京,杨骏之前就对手握重兵的司马玮十分忌惮,早就有想把他召入京城,再解除兵权的想法,只是担心会激起司马玮起兵反抗,一直没敢干。

这时司马玮既然主动请求进京,正中杨骏下怀,于是大方地在奏章上同意了此事。

司马玮进京后,贾南风见时机已到,当天夜里一把拉起熟睡中的晋惠帝,说杨骏想谋反,然后要求晋惠帝下一道诏书,解除杨骏的一切职务,并宣布京城戒严。

同时,这份诏书还命令楚王司马玮带兵驻守司马门,令东安公司马繇率宫中警卫400人围攻杨骏的府邸。

晋惠帝的智力低下,哪里懂这些,在贾南风及其党羽的哄骗下,当场将诏书签字下发。

肇报楚王玮,玮然之。于是求入朝,骏素惮玮,先欲召入,防其为变,因遂听之。及玮至,观、肇乃启帝,夜作诏,中外戒严,遣使奉诏废骏,以侯就第。——《晋书》

另一边的杨骏也听到了风声,于是召见府中众官商议对策,有人建议他先烧了云龙门向对方示威,勒令对方交出制造祸端的祸乱分子,再打开万春门引东宫保护太子的卫兵以及城外的部队过来保护自己。

接着再带着太子司马遹和众多卫兵强行入宫,找出这次事变的奸人一举除掉。

这个办法在当时来说,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但杨骏却犹豫不决,还在担心云龙门是耗费巨资打造的,十分宏伟,烧了可惜,一直不肯采用。

众人见状,已经料到如此下去必然被杀,于是当场自行解散。

紧接着,宫中派来围攻杨骏府邸的禁军迅速封锁杨骏府邸,并开始放火,随即朝着宅子里面万箭齐发,里面的人根本出不来。

身在皇宫里的太后杨芷担心父亲安危,却又没办法传递消息,于是在绢帛上写下“救杨太傅者重重有赏”字样,用箭射出宫外。

这支箭正好被贾南风的手下捕捉到,贾南风于是借此宣布,太后杨芷与杨骏共同谋反,并以晋惠帝的名义将其幽禁。

内外隔塞,后题帛为书,射之城外,曰“救太傅者有赏,”贾后因宣言太后同逆。——《晋书》

杨骏被困在府邸不久后,抵挡不住宫廷禁军的进攻,在马房被士兵杀掉。

此后,杨骏被夷灭三族,死者数千人,杨太后也被废为庶人,并迁到洛阳城西的冷宫金墉城,一年后被贾南风活活饿死。

杨骏一党被诛杀后,贾南风毕竟没有根基,一下子就直接掌权的话,没有说服力,于是征召汝南王司马亮以及开国功臣卫瓘共同辅佐朝政,再借机染指权力。

而楚王司马玮则因为诛杀杨骏的功劳,被任命为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掌握着京城禁军大权。

没想到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掌管朝政后,并不想让贾南风一家独大,所以长期制衡着贾南风的势力。

虽然贾南风安插了不少娘家人到朝廷任职,但根本无法彻底掌握大权,总是被司马亮和卫瓘掣肘制衡。

而且楚王司马玮也不是省油的灯,此人生性残暴,又掌握禁军,司马亮和卫瓘比较忌惮,多次试图夺了司马玮的兵权,都没成功。

就这样,诛杀杨骏后仅仅几个月时间,三方矛盾迅速爆发。

贾南风想除掉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也想除掉他们,于是贾南风和司马玮再次合作。

291年6月,贾南风再次哄骗傻皇帝司马衷下诏声称,司马亮和卫瓘想效仿汉朝的霍光,架空皇帝,图谋不轨,所以将二人全部罢免。

同时,这份密诏也被贾南风派人加急送到了司马玮手里。

而后不之察,使惠帝为诏曰:“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夜使黄门赍以授玮。——《晋书》

司马玮本想入宫验证诏书真伪,但传召使者说这样一来一往,容易泄密,司马玮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假传圣旨,召集洛阳附近大约10万兵马,随后派兵包围司马亮的府邸,将其斩杀。

一夕之间,京城发生重大政变,一下死了一个藩王和辅政大臣,弄得人心惶惶。

司马玮此时已经聚众十万,有人劝他杀进皇宫,匡扶帝室,但司马玮一直犹豫不决。贾南风原本也忌惮司马玮,生怕司马玮会挡了自己掌权之路。

于是,在张华的建议下,贾南风以傻皇帝的名义派殿中将军王宫手持符节到军中宣称,司马玮是假传圣旨,擅自诛杀朝廷重臣。

此话一出,士兵们人人自危,恐慌之下,立即四散逃跑,一支约10万人的军队当场解散,只剩下司马玮一人错愕地留在原地。

紧接着,贾南风以司马玮假传圣旨,擅杀大臣的罪名,将其逮捕后诛杀。

会天明,帝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众皆释杖而走。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晋书》

司马玮就这样被贾南风卖了,甚至在整个过程中,他被贾南风当枪使还不自知,而且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杀。

贾南风非常形象地上演了一幕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好戏。

至此,贾南风在朝廷里一家独大,并掌握着朝廷大权,权倾天下。

政变结束后,贾南风的娘家人中,有不少被安插到朝廷核心职务上,而且重用了给她提建议的名士张华,以及其他几个不反对她的大臣。

在贾南风的族兄贾模算是个有能力的人,加上其他几个人也有很丰富的处理朝政的能力,因此,贾南风掌权后,西晋一度保持了八年的和平稳定。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也由此结束。

然而,八年后,贾南风干了一件狠毒的事情,再次诱发变乱,八王之乱进入第二阶段,也把西晋内乱推向高潮,乱世由此开启。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

贾南风掌权8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太子司马遹动了杀心,因为贾家的人凭借贾南风的权势,平时对太子很差劲,而且贾南风一党残暴狠毒,在朝廷也得罪了不少人。

他们担心将来一旦太子登基,会对贾家的人进行清洗,就像当年贾南风干掉杨骏,饿死太后杨芷那样来对付贾家人。

所以,贾南风在贾家人的劝说下,决定干掉太子司马遹,这个司马遹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那个平民出身的女子谢玖与傻皇帝所生。

她命人将司马遹灌醉,然后让他在醉酒不清醒状态中写了一些类似让傻皇帝老爹主动退位,把皇位让给自己,如果不退位,自己就亲自把他赶下岗的言语。

可司马遹写到一半就不省人事,贾南风干脆亲自出马,模仿太子的笔记写完整篇谋反文章,然后拿着这篇文章交给傻皇帝,声称太子谋反。

接着以傻皇帝的名义废了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同时将太子和他的三个年幼的儿子一并囚禁于洛阳郊外的金墉城。

太子被废黜后,左卫督司马雅等人曾经在东宫上班,得到太子的礼遇,他们对太子的遭遇感到十分不公,于是试图拉拢藩王干掉贾南风。

最关键的是,太子本身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平白无故被废黜,朝廷大臣和宗室亲王们都十分震惊,而且非常不满,对太子的遭遇很是同情。

这就为搞垮贾南风提供了舆论基础。

正好此时赵王司马伦由于巴结贾南风,因此掌握着禁军,但此人生性贪婪鲁莽,没有头脑,很多事情都是他身边的心腹将领孙秀帮他出主意的。

司马雅等人于是暗中联系孙秀,并通过孙秀说服司马伦发动政变,干掉贾南风。

不过,孙秀这人也很阴险,本来贾南风还没杀掉太子,孙秀便故意不及时采取行动,他们原本是贾南风的人,也怕太子将来登基会清算自己。

所以,孙秀和司马伦故意不行动,并找人在贾南风耳边煽风点火,劝她早日杀了太子,以绝后患。

贾南风于是派人将太子暗杀,太子的母亲谢玖也被杖杀。

等到太子一死,司马伦既有了除掉贾南风的正当理由,又除了太子这个后患,于是突然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贾南风党羽。

而贾南风本人则是被强行灌下金屑酒身亡,年44岁。

一代妖后,她可耻以及变态的一生就此结束。

贾南风死后,司马伦掌控了朝廷大权,但司马伦头脑简单,没有主见,大小事务其实控制在孙秀手中,司马伦有那么点傀儡的意思。

司马伦掌权后,由于缺乏治国才华,道德败坏,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引发朝廷上下的不满,而且他们内部之间也有矛盾。

他们先是和淮南王司马允火拼,最后司马允被杀身亡,接着是齐王司马冏,他曾经配合司马伦诛杀了贾南风,功劳很大,原以为司马伦掌权后,会给他封个掌握大权的官职。

可没想到只是给升职为游击将军而已,由此引起司马冏的不满,孙秀看到了这一点,觉得司马冏留在京城是个隐患,于是将其排挤到许昌担任平东将军。

不久后,司马伦野心膨胀,将晋惠帝废黜,自立为帝,孙秀则掌控了朝政事务和决策。

齐王司马冏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联系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三王共集结20余万大军向帝都洛阳进发。

一战之后,双方阵亡近10万人,司马伦战败被赐金屑酒而死,司马冏掌握朝政大权,并迎回晋惠帝复位。

司马冏掌权后,原本打算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的,但又担心会削弱自己的权力,于是改立晋惠帝的侄子司马覃为太子,此举导致司马冏与司马颖之间的关系破裂。

此后,有个叫王豹的人建议司马冏说,藩王们留在京城容易生祸乱,应该把他们遣返回封国,但司马冏一直犹豫不决。

此事很快被驻军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知道了,于是强硬要求宰了王豹,但司马乂由此对司马冏不满,而且也担心司马冏把自己排挤出京城。

不久后,河间王司马颙的长史李含被征召到洛阳当翊军校尉,此人和司马冏的几个部下有仇,担心被报复,于是秘密回到司马颙身边。

而且李含假传圣旨说,他收到晋惠帝的密诏,让司马颙起兵灭了司马冏,接着又建议司马颙发布讨贼檄文,让长沙王率先起兵。

司马颙本来对司马冏也心怀不满,于是答应下来,给长沙王发布檄文后,立即集结大军向洛阳进发。

另一边的长沙王司马乂也起兵,以奉天子的名义讨伐司马冏,带着军队突袭皇宫,一番厮杀后,司马冏战败被杀。

至此,这是八王之乱死掉的第四个藩王。

事后,掌权的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以及河间王司马颙各怀鬼胎。

司马乂想独揽大权,但又慑于成都王司马颖的强大实力,所以很多重大事务都派人去向驻军邺城的司马颖请示再决定,而司马颙则希望立司马颖为帝,自己做宰相,好独揽大权,但司马乂没这么做。

公元303年,各怀鬼胎的三人相互勾心斗角,最终演变成战争,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合发兵30余万,进攻洛阳,激战数月,死伤无数,也无法攻破洛阳,只好暂时撤兵。

双方暂时休战后,时间已经是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趁机勾结部分禁军,发动兵变,把司马乂抓起来,向二王投降,并将司马乂移交给司马颙的部将张方,之后被人用火烤死。

三王入城后,对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司马颖成了皇太弟,司马颙成了太宰,司马越掌管禁军,三王中,司马颖实力最强,位置最高。

司马颖掌权后,也想大权独揽,但他也不是什么有才华的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比之前司马冏掌权时还要差劲。

而且这三王也是各怀鬼胎,很快,司马越对司马颖专权十分不满,于是集结重兵挟持晋惠帝,以皇帝的名义进攻司马颖。

双方在荡阴这个地方激战,司马越战败,晋惠帝被俘,接着被司马颖接到了邺城,司马越则逃回封地,另一边的司马颙趁机派部将张方控制了洛阳。

司马越战败后,他的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联合异族异族乌丸、羯朱等起兵进攻司马颖,激战过后,司马颖战败。

消息传到邺城,人心惶惶,司马颖于是和几十个将领挟持晋惠帝逃到洛阳,邺城随后被攻破。

异族军队进入中原,五胡乱华也由此埋下伏笔!

司马颖虽然回到了洛阳,但他战败之后,实力锐减,再也无法独揽朝政,权力转而落到司马颙手里。

眼见司马越的讨伐大军攻入中原,司马颙于是挟持晋惠帝回到老巢长安,司马颖也率领残部一起退入长安。

但司马越并不打算放过他们,随即汇聚各路大军向西进攻关中,威逼长安。

不久后,经过多方激战,司马颙屡次战败,最后司马越攻破长安,杀了司马颙,而司马颖也在出逃不久被人找到后缢杀。

这一年,是306年,随着司马颖和司马颙被杀,朝廷大权最终落入司马越手中。

从291年妖后贾南风杀辅政大臣杨骏,到306年司马越杀司马颖和司马颙,共计16年的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但八王之乱带来的破坏和严重后果并未因此终结,司马越虽然夺取了大权,但他并不是笑到最后的人。

八王之乱的混战发展到高峰期时,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人为外援,匈奴人刘渊带着匈奴部队攻入中原。

东赢公司马腾引乌丸、羯朱等部族攻入中原,幽州刺史王浚引辽西鲜卑人攻入邺城。

这些异族人的军队趁机进入中原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像长安、洛阳这种大型城池,也都被焚毁。

一时间,中原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五胡乱华也由此开启。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八王之乱的整个过程,那些藩王们互相攻伐,轮流坐庄,整个混战过程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在写的时候实际上对攻伐的部分是简略描述的。

以史为鉴,我们在读这段历史,对于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源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那些你来我往的军事攻伐,又乱又没意思,看得都想吐。

事实上,八王之乱之所以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是由于三种矛盾集中爆发。

前文已经说过,当时西晋内部有门阀政治下的阶级矛盾,有民族矛盾,还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

这三种矛盾中,最先爆发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矛盾,也就是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发展到巅峰的时候,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比较大规模的有汲桑起义、刘伯根起义等。

当时的西晋内部,各大藩王正忙着互相攻伐,还引异族军队加入混战,对起义的镇压也力不从心。

等八王之乱结束时,西晋自身由于互相混战,实力锐减,而异族军队则长驱直入,攻入中原后赖着不走了,起义军也四处攻城掠地,西晋在三重打击下,最终走向灭亡。

这三重打击实际上就是三种矛盾的集中爆发,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矛盾引发的八王之乱,阶级矛盾引发的农民起义,民族矛盾诱发的异族军队攻入中原。

而引发三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八王之乱。

至于八王之乱本身,是晋武帝司马炎埋下的火药桶,最后由妖后贾南风点燃这些火药桶,诱发后续一系列变乱。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注: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26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