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皇帝,善待知识分子,自称强过刘秀-枭雄石勒的崛起之路

北雁寄南书 2023-11-19 19:01:41

羯族属于塞外胡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一支白种人游牧族群,被匈奴打败后成为他的一支奴隶部队。汉朝时期被南下的匈奴带入中原,活动在山西上党、武乡一带。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里,也有不少了不起的人物。前文所说的刘渊算一个,本文说的石勒也算一个。可惜石勒执政时间不长。

石勒基本上是个文盲,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但这个人懂政治,脑袋瓜好使,再加上奴隶出身,也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他虽然是一个在脸,但建立的后赵政权却使中国北方从战乱中得到统一。他当政期间改革法制,整顿赋税,对老百姓还是有些好处的。石勒虽然不识字,但懂得从历史中吸取知识,不乱搞,他叫人读《史记》、《汉书》给他听,并从中借鉴治国的经验。他重视读书人,兴办学校,提倡佛教,发展文化事业。他建“君子营”,与汉族士人合作,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很是高明。

石勒早年的生活很是悲惨,辗转流离,居无定所,还经常被人卖掉。但奴隶生涯没能消磨掉他藏在骨子里的桀骜和志向,在兵荒马乱之中,他就像一头猎豹暂时隐藏起锋利的爪牙,静待合适的机遇到来。

从奴隶到将军

石勒的祖父耶奕于和父亲周曷朱曾是部落的小头目,但作为匈奴的俘虏,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四处劫掠以外,他们还需要为汉人打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在这场灾难中,石勒与族人失散,被东瀛公司马腾卖到了山东,成为茌平人师欢的一个奴隶。

在田间的休息时间,石勒常常被奴隶们围坐在身边,听他讲述自己的非凡经历。据说他出生时,一道白气贯穿天际,屋内充满了红光和异样的芳香。看到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认为这样的异象只会在大富大贵的人出生时出现。从童年到成年,石勒的耳边一直回荡着刀枪碰撞、战马嘶鸣、士兵喊杀的声音,别人却听不到,他们嘲笑他这是耳鸣、幻听甚至精神错乱。然而,这些声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胡人大都以放牧为生,石勒对养马有着丰富的经验。他逐渐结识了牧民首领汲桑,并得到了“石勒”这个名字。因为汲桑的帮助,石勒重新成为了一名战士。永兴二年,汲桑带着石勒和其他18个牧民以及几百匹骏马,投靠了公师藩。公师藩被濮阳太守苟晞打败并杀死后,汲桑决定自己组织一支起义军。

在永嘉元年,汲桑揭竿而起,自称为大将军,引领石勒作为前锋,摧枯拉朽地攻克了周边的郡县。然而,他们的辉煌并未能持续太久,先后遭遇了兖州刺史苟晞和冀州刺史丁绍的顽强抵抗,败绩连连。在汲桑不幸于乐陵地区被流民所杀之后,石勒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在走投无路之际,石勒选择投靠了当时在中原称霸的胡人领袖——匈奴汉国的刘渊。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但在众多将领之中,他尚未建立显赫的战功。当时,驻守在乐平的乌丸人伏利度拥有两千兵力,却屡次拒绝刘渊的招降。石勒灵机一动,假装在前赵犯下了罪行,畏罪潜逃到伏利度这里请求收留。

伏利度见石勒相貌堂堂、作战勇猛,便与他结为兄弟,命他率领胡人四处征战,结果所向披靡。很快,石勒便成为了部下中最受敬畏的领袖。他趁机抓住伏利度,询问士兵们:“如果想要成就大业,我和伏利度谁更适合做你们的主帅?”游牧民族向来以强弱定输赢,士兵们一致推举石勒成为新首领。

于是,石勒释放了伏利度,带着部下一起归顺了刘渊。

大鹏展翅

刘渊目睹了石勒的英勇与智慧,深信不疑地将伏利度的军队交到了他的手中。手里有了兵将,石勒的底气更足了,连续攻克壶关、魏郡、邺城、赵郡和冀州等地,官职和地位也是不断提升,兵力也逐渐超过十万。身处乱世之中,石勒非常明白,光任勇气和武力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他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手段。因此,他开始招揽贤能之士,组建了一支智囊团,人称“君子营”。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人物,就是被誉为“算无遗策、机无虚发”的十六国第一谋士张宾。

张宾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他曾在与兄弟的谈话中感叹自己是张良,若遇不到汉高祖,那该有多遗憾。然而,当他看到石勒的所作所为后,他立即断言:“在我所见过的众多将领中,只有他才能成就一番伟业。”于是,张宾毫不犹豫地投奔了石勒。在张宾的谋划下,石勒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势力,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河瑞二年(310年),刘渊离世,其长子刘和继承皇位。然而,不久之后,他的弟弟刘聪便篡位弑君。在此关键时刻,石勒选择不介入刘氏家族的内乱,而是继续效忠于刘聪。在发展势力的过程中,石勒采纳了谋士张宾的计谋,果断地铲除了对自身构成严重威胁的汉国大将王弥。

石勒和王弥表面和谐,但内心都十分忌惮对方的骁勇,暗中提防着彼此。石勒活捉了西晋的名将苟晞,并没有记恨他曾经击败过自己,反而任命他为左长史。王弥听闻此事后,特意写信给石勒,表达了他的善意和向往。他说:“你不计前嫌,实在令人称奇。如果苟晞做你的左长史,我当你的右长史,相信整个天下都唾手可得。”

石勒看出王弥试图通过鼓动自己谋朝篡位来渔利,于是找张宾商量对策。张宾建议先麻痹王弥,取得他的信任后寻找机会将他消灭。与此同时,王弥的属下刘暾则提议联合青州的曹嶷合力消灭石勒。然而,当刘暾带着王弥的书信前往青州时,中途被石勒属下的流动骑兵截获。这不仅导致刘暾被处死,还使得王弥的计划被暴露。而王弥对此全然不知,他仍然坚信石勒是可靠的盟友。

当王弥在与晋军刘瑞对峙时,他向正在进攻陈午的石勒求援。石勒原本不想答应,但张宾劝说他这是设局除掉王弥的好机会。于是石勒亲自率军支援,斩杀刘瑞,解除了王弥的危机。王弥对此深感欣慰,他相信石勒是值得信赖的盟友。当盟友邀请他赴宴时,王弥不顾部下张嵩的劝阻贸然前往。

在酒宴正酣之际,伏兵突起,将王弥杀死在宴席之上。石勒的部队则一举兼并了王弥的部下。皇帝刘聪对此大为光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让石勒掌管并州和幽州的军事大权。

兼并了王弥的势力后,石勒实力大涨,已经具备了在乱世中逐鹿天下下的条件。

石勒称帝

在麟嘉三年,也就是公元318年,刘聪的离世使得太子刘粲继承皇位。然而,靳准迅速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刘粲推翻。此时,镇守长安的中山王刘曜挺身而出,对此表示反对,并率领军队进攻靳准。当他的军队行进至赤壁(现今的山西河津赤石川)时,他竟然决定即位称帝,并更改国号为赵。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石勒派遣左长史王修前去向刘曜献上战捷。刘曜原本决定封石勒为赵王,并赋予他一系列特殊的待遇。然而,当王修启程返回时,刘曜却听信了曹平乐的谗言,以为石勒实际上是派王修来探测他的虚实。于是,他立即发兵大举进攻,试图夺取政权,并派兵追回王修并将其杀害。

得知王修被杀的消息后,石勒愤然大怒:“我尽心尽力效忠于刘氏,所付出的已经远远超过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刘氏的基业是我一手打下,如今他们竟敢图谋算计我。赵王、赵帝的名分,我自己可以给自己,何必要由他们来赐予!”随即,他在襄国(现今的河北邢台)自立为赵王,所建立的政权也被称为赵国。为了区分两者,历史上将刘氏的赵国称为前赵,而将石勒建立的赵国称为后赵。

在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30年的九月,石勒正式称帝,实现了从奴隶到皇帝的伟大蜕变。

石勒其人

由于石勒以往在汉人家里做奴隶时备受欺辱的经历太过刻骨铭心,虽然他大量任用汉人仕人,但是却在攻城略地中大量屠杀汉人,甚至连俘虏也不放过。他特别厌恶别人把羯人称呼为“胡人”,即位后颁布法令,不允许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出现“胡”字,违者杀无赦。有一次吃饭时,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爱卿你可知道这个菜叫什么名字吗?”樊坦一听,马上察觉到皇帝石勒这个问题不怀好意,但他灵机一动,恭恭敬敬地回答:“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因此叫胡瓜。但自此之后,胡瓜被改称为“黄瓜”,并迅速流传开来。

另外还有一件事,说明石勒此人极为自负,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并非一味自大,而是还有些自知之明。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君臣们正畅谈古今,品味着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酒精的微醺中,石勒向众人发问:“你们觉得我可以和历史上哪一个开国皇帝相提并论?”参军徐光沉思片刻后回答道:“陛下的勇猛和谋略,超过了汉高祖刘邦,胜过了魏武帝曹操。自三皇五帝以来,仅仅稍逊于轩辕黄帝。”

石勒微笑着回应:“人哪能没有自知之明呢?若是碰到刘邦,我会和韩信、彭越争先恐后地为他效力。如果是和光武帝刘秀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我的才干应该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敢和轩辕氏相提并论呢!”

结合石勒的崛起之路,其实在我看来,石勒本身并非什么雄才大略之辈,只是乱世一枭雄耳,有几分投机取巧的聪明,却是没有睥睨天下的胸怀。虽然他曾说过:“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但政权更替的斗争中哪里有什么仁慈可言的。毕竟石勒的狡诈阴险在十六国的国君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那么,五胡十六国中有没有真正的雄主呢?答案是有的,并且这位雄主将在公元376年一统北方,与南迁的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1 阅读:296
评论列表
  • 2023-11-20 13:38

    石勒给刘秀提鞋都不配,刘秀无论是临阵指挥还是远程指挥都是一流的。他手下大将有几次没听从他的意见,就输了[得瑟][得瑟]

  • 2023-11-20 08:17

    可他的儿子石虎是个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