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还有另一个“自己”存在,是在一个读书群里。
我被拉进那个群大约半年之后,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在群里“刷屏”。我大吃一惊,第一感觉是我被盗号了,因为我记得,自己从来没在群里发过言。我定下心,认真读完了十几条内容,又觉得不可能是盗号,因为那些言论像极了年轻时的我,盗号者不可能连想法和语气都模仿得如此相像。那段时间,我正在阅读大量科幻小说。当我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跑来发言时,疑心平行世界真的存在!我再次冷静下来,点开那个“我”的头像,才知道,那是另一个人,我们同名同姓,而且同兴趣、同性情!
第一次见到那位同名者,又是半年之后。几个部门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总结会议,请我为获奖者颁发奖状。巧合的是,我颁奖的对象,竟然就是和我同名者。我第一次和另一个“自己”握手,向“自己”表示祝贺者,心里感觉非常怪异:有一点儿别扭,有一点儿尴尬。最尴尬的还是活动结束,媒体刊发了这次活的相关新闻,其中有一句写道“杜X为杜X颁发奖状”。很多朋友看过新闻后,打来电话问我:新闻稿是不是写错了,怎么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我一遍遍地解释,那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朋友们的反应全都是一个样:还有这么巧的事啊,那个人怎么样?
此后,我们慢慢遇见得多了,基本上都是在有关读书、写作主题的聚会上。每次相遇,我们都要先握手,喊着自己的名字说“老师你好”,然后聊聊近期在读的书、在写的文章,仿佛灵魂出了窍,正飘在高空俯瞰着自己。
有一次见面,他忽然聊到自己想写一本书,是关于本地山川的散文笔记,说是已经搜集了好多年的相关资料,正准备动手,问我该怎么确定方向,还有哪些资料可以补充。我给他列举了十几位本地作家近几年出版过的类似的图书,告诉他,资料可以用,但要少而精,重点放在自己独到的体验上,以外来者的视觉品味本地山水,才有可能写出新意。他说,他也是这么想的。
两年后,他的新书出版了,第一时间给我送了一本,扉页上写着:
杜X兄 指正
弟:杜X。2023.10.31
我觉得这题赠特别有趣,便拍了照发在朋友圈里。刚发不久,下面就挤满了留言,全是齐刷刷的一片“???”。我统一回复道: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自己”,再加一个笑脸。
不久,他要举办新书发布座谈会,想请我去做嘉宾。我不能确定当天是否有空,只能答应暂时先定为参加。他便兴冲冲做了海报,上面用大字写上:嘉宾杜X 主讲杜X。看起来就很能吸人眼球。可惜的是,座谈会当天我有其他活动,没能参加。
后来,我们一起参加了几次读书会上。我是特邀嘉宾,他是新书分享嘉宾。主持人在介绍我们时,总是先要调侃一番,然后用工作单位、职务进行区分,每次总会引起现场一小阵哄笑。有时候,我会在这阵笑声中恍惚一阵:人与人的区别,就在单位、职务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