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人到周朝人,再到二十四孝的主角——说说鹿乳奉亲的郯子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2-04-20 10:43:12

略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二十四孝”这个典故都不陌生,虽然不一定知晓其中每一个故事和它们的主人公,至少知道它是记录古代著名孝子孝女事迹的一部合集。这些事迹流传已久、至少在两宋时已经完全成型,元代文人郭居敬将它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合为一集,用于学童启蒙,从此这《二十四孝图》在中国民间可谓做到了妇孺皆知。在传播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方面,“二十四孝”的确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其中有很多故事,在现代人看起来未免过于荒诞,更有些完全就是以讹传讹。

而本文要说到的“鹿乳奉亲”故事就是一例,它最荒诞之处就在故事的主人公“郯子”那里。各大网络百科中,都将此人说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是少昊氏后裔,以博学之名闻于之举连孔子也曾向他求教。这位“郯子”倒是确有其人,在先秦经典《左传》的《昭公十七年》篇中,曾提到他曾朝拜过鲁昭公,还简要地回答了昭公关于少昊的疑问,得到了孔子的赞叹。关于他的确切史料就这么一点,完全和什么鹿乳奉亲的孝行扯不上关系。

其实这个故事的源头应该是在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东传才来到了中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提到“十车王”回想自己的生平罪孽时,曾说他射杀过一位河边取水的苦行者,而此人冒险取水是为了给双目失明的年迈父母喝,最后这个苦行者因孝心而成神。后来佛教的“佛本生故事”也借用了它:佛祖释迦摩尼向门徒讲述他前生经历时,说自己见迦夷国一对年迈失明的夫妻无子,便转世成为他们的儿子,被取名为“晱”。一日见父母口渴难忍,就身穿鹿皮衣服去河边取水,被来狩猎的国王误认为花鹿,一箭将其射杀,晱子临终前请求国王照顾父母并转告此事。后来释梵四天王感其至孝,用神药把晱子救活。

这个“晱子”故事的图画在中国几乎所有知名佛教石窟中,都有过体现。到了唐朝时,僧侣们面对儒生攻击佛教剃度出家、有违孝道的言论,开始有意识地选取佛经中有关孝道的故事,在讲经说法时大肆宣讲,晱子就是他们重点推出的孝子代表人物。“二十四孝”故事最早的合集,恰恰是和尚们编成的,至少在晚唐五代就有了雏形。

而两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倾向越发明显,晱子的传说也逐渐脱离了佛教,有了“剡子”、“炎子”等五花八门的名字。故事的情节也越变越离奇:从取水到取鹿乳、从国王射杀他到猎人射杀他、、再改成他穿鹿皮衣是模仿鹿来取乳奉亲……最后的结局也从主人公孝感天神变成了鹿乳让瞎眼父母复明。这些演变到南宋后期才完全定型,并在元朝被编入了《二十四孝图》。就这样,一位印度人的传说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真正学问精深的大儒们眼里,春秋大贤郯子和二十四孝里的郯子根本是两回事,把他们混淆起来只是民间无知之徒们的误会。

0 阅读:32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