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位出现在《资本论》里的中国男人——晚清御史王茂荫和他的远见卓识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2-04-05 09:47:55

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潮流,本应该开风气之先的学界,更是如同一潭死水:大多数学者埋首古籍、沉迷于寻章摘句之中,以理学为先的传统儒学则基本陷进了死胡同,再也没有了睁眼看世界的勇气和锐气。但就是在这样封闭停滞的状态下,也不乏亮点和希望,哪怕是并未与外部世界频繁沟通与交流,中国学者中也会有天才的火花在闪耀,哪怕是西方人更为擅长的经济理论方面也是如此。本文要说到的学者,就曾以自己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见识,引起了十九世纪西方经济学家的注意,甚至成为唯一一位被革命导师写进了《资本论》的人物。

此人名叫王茂荫,嘉庆年间生于安徽歙县。歙县是徽商的大本营,他家也是世代从商,所以耳濡目染之下,他对此时读书人普遍鄙视的商贾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道光十二年,三十四岁的王茂荫终于中了进士,被留在京师户部任职。他的官场生涯总体上并不算太成功,作为京官他虽很早就登上了九卿之位,最终止步于侍郎这一级别,没有真正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与他的好友曾国藩比起来可差得远了。

当然真正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名的,不在于他为官的成就,而在于他主持清廷币制整顿时提出的一些建议。在写给咸丰皇帝的《再议钞法折》中,他呼吁朝廷要珍视自己的财政信用,在发行钱钞纸币时,要保证其能足额兑换对应的现钱或银两;要求朝廷千万不要滥发纸币和其他钱币,但要鼓励商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尽量多的使用纸币,朝廷在税收中也要保证自己发行的货币和现银同值,这样才能反过来刺激经济,达到在频繁的商业流通中获得更多收益的效果。

这些建议反映出王茂荫对经济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朝廷或者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提出了公正的建议。这些观点的先进性和进步性,让当时在京的西方观察家们也非常惊讶,并将其很快传播到了西方。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来自中国的新动向,但也肯定地指出这些建议根本无法得到满清朝廷的支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咸丰和他的内阁大臣们,认为王茂荫的建议过于维护商人的利益,忽视了朝廷的威信,所以不仅将之全盘拒绝,而且把时任户部侍郎的王茂荫平调到了兵部。

当然清廷作出这样的决策并不奇怪,指望执政的满族亲贵们、放弃与民争利的念头,无异于与虎谋皮。另一方面,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廷的财赋重地江南一带被打成了一片白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廷正竭尽全力的在压榨着民间的财富,此时要他们对商人做出符合经济规律的让步,也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2 阅读:312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