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品》所采用的文学形式之四言诗与赞文

书画艺术之窗 2023-03-10 14:00:14

中国文学中的四字成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如《尧典》中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且至今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文学语言形式,以四个字为主的成语就可以看作是四字成言的典型运用。在《二十四品》中同样是四字成言,八字为一句,六句为一品。其所采用的文学形式则与四言诗、赞文以及佛教中的偈(jì)语都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四言诗

成之于两周时期的《诗经》可以说达到了四言诗歌的高峰,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东汉以后,五言诗兴起,四言诗逐渐衰落,有名的四言诗人屈指可数,比较重要的有三国时期的曹操和东晋、宋时期的陶渊明。如陶渊明的《停云》和《时运》都是四言诗。

《停云》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时运》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可以看出此时的四言诗的形式已经比较规范,没有了《诗经》中的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和在字数上不拘一格的灵活变化。从形式上来说,《二十四品》与陶渊明的四言诗歌也是有相似之处的。《二十四品》不同于四言诗之处则是其超强的概括性,其间虽有叙事性的表达,但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却都远超一时、一事、一物之外。

赞文

除了四言诗之外,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中还有“赞”这种文体也是以四言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颂赞”并列,认为赞是由颂发展而来。颂,“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是为“告神”之用,即于宗庙之中向上天颂扬功绩成就,以四言为主要形式。赞是“扬言以明事”,“事在奖叹”,开始主要是为了颂扬具体的人和事,如三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主要是为了赞颂人物,后来则实际上发展成为了一种评论性的文体。

实用性的减弱往往会伴随着艺术性追求的增强,如《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对自己所写的赞十分自负,“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虽然范晔的赞大部分还是对人物生平叙事性的概括,但也有些赞确实体现出了较高的概括性和艺术性。而其自评之语“奇变不穷,同合异体”用来评价《二十四品》也是十分恰当的。如:

《后汉书•逸民传》之赞“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后汉书•文苑传》之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抽心呈貌,非雕非蔚。殊状共体,同声异气。言观丽则,永监淫费。”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这种赞的评论性质则更加明显,如其《征圣》之赞“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其文理是足有可观的,在思想上也与《二十四品》有相通之处。

刘勰认为颂赞之体要求用语清新雅正而不能过于“华侈”,应“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同样也是符合《二十四品》中的语言风格的。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禅宗的空灵和儒家的入世,《二十四品》中的儒与释

老子的“道”与庄子的“真”,《二十四品》中的道家思想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