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三策论|给出上中下三策是中国人最拿手的

通鉴锐圆 2024-03-03 11:33:50

视频加载中...

前几集讲了乐毅伐齐,又讲了乐毅和燕昭王、燕惠王两代君主的这种关系,讲了君臣如何相处。燕昭王和乐毅是那个时代明君贤臣的样板,燕惠王和乐毅那个时代庸主和强臣的案例。这也是《资治通鉴》这部书里经常涉及的一个主题或问题。

怎么和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的君主相处,古代的人天天思考,也有一部分能接近皇帝的人天天实践,但是没有定论。皇帝是人做的,皇帝们每朝每代都是花样翻新,各种摆烂搞怪,当然也优秀的圣明的,但是优秀的都差不多一样,而烂货则各有各烂,丰富多彩。

我们再顺着《资治通鉴》的脉络走,宋康王荒诞不经,暴虐狂悖,就被齐湣王灭了。然后齐湣王也顺着宋康王的路线继续前行,也是荒诞不经,。暴虐狂悖,又被乐毅给灭了。最后齐国还是神奇的又复活了,伟大复兴,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宋国的灭亡,还有齐国濒临灭亡,就成为上热搜的话题,引发了很多讨论。

司马光引用了荀况看法。荀况是当时代的思想家,他的评论就有点像我们今天网上的大咖在讨论疫情,讨论核酸,讨论抗原,他是生活在这个场域里头,他是有实际的素材和实际的生活的。

荀况是怎么考虑的呢?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之前我们讲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接受秦昭王的通婚的要求,荀况就评论过,“道”是立国根本,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荀况的时代,他认知到了,国家之所以灭亡,就是失道,没有得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就灭国。这种简单的评价。或者是一个标签,其实中国历史上已经用了很多年,包括我们民间流传的戏曲里头,骂皇帝最狠的,最触及灵魂本质的,就是“你这个无道的昏君!”昏君也就罢了,还要用“无道”来形容。那么到底是什么是“道”呢?

我们翻开典籍,其实也很难总结。而且我本人认为“道”这种东西有点玄幻。这个概念太大太高了,不确指,也就有些不切实际。一个国家需要不需要一套完整的甚至是完美的理论基础,肯定是需要,但是,一个是有没有这样的理论,当然我们今天有很多成套的理论或者叫主义,问题也是多有歧义有各种理解,天天一大帮学者在那里维护、修正、发展……,小老百姓莫衷一是;而荀况那个时代更是在探索中,没有成套的理论,只有散打有说法。另外一方面,“道”是不是须臾不可或离,时时刻刻都那么重要呢?这个也可以讨论。

荀子的这段表述,把道和其他概念并列阐述,可以让我们加深对“道”的理解,有他者,才有主体意识,有参照物,才方便定义标的。

荀况把“道”或“义”放在最高层,道、义经常连用;中间是“信”,再下是“权谋”。

三者作为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究竟是什么。

在荀况思维系统里头,把治国的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这个也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做法,甚至是一种固定思维的模式。就是思考一个问题,都从上中下分层次来思考,提出的对策也是上中下三策。

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孔子也是这样,他的思维架构也是这样的,比方说他提到了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存在,他也是有上中下三个指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孟子也是这么考虑问题。你看孟子怎么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那个时代的军事家孙子也是这么说的:“上攻伐谋,其次伐交,再其次伐兵。”

就是说我们古代,尤其是“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思想家考虑问题都是这样的一个架构,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策论的思维模式,目的就是给君主提供可选择的方案,缺少纯学术的探索,追求适用,不追思维的极致。当然你可以说中国的学术实践性更强。

上中下三分法无疑就有了好坏和档次之分,所以就有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说法。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上中下三策供你选择,那上策肯定是最好的,中策是及格线的,也是最实际的,下策一般是没办法的办法。

因为有档次之分,所以大家在“上策”中用功最多,为了让“上策”站得住脚,永远正确,我们的学术或者说是思想就奔着高走了,奔着大而无当去了,大家都愿意站在道义或者仁义这样永远正确的旗帜下。至于中策就不考虑了,下侧就更忽略了。

荀况说:“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用三种结果倒推三种价值或者还说得通,但用三种价值能不能得出三种结果,恐怕够呛。从历史来看的话,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兴衰。很难讲他是得道还是失道,我觉得荀况另一句话说的比他这个更高明,“天道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兴或者亡是一个实操的过程,是一个实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道、信、权谋都需要,兴就是这三者基本上匹配得好,亡,就是这三者可能都有问题或者有一个方面出了大问题。

宋国的灭亡,齐国的几乎灭亡,也都是一个“实务过程”,不是“义、信、权谋”三者的选择题做错了。“做题”一般都能做对,要不然没有“政治正确”这个说法了,不论古代还是今天,所有国家都有自己说得出叫得响的立国之本,都有自己宣扬的正当性,都有终极理想的东西,搬出《宪法》,都是美好得一塌糊涂,但是“实务过程”就不好一概而论了,有努力,有幸运,有自力更生,有命中注定,有一地鸡毛,有山花烂漫,有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也有“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才赢得今天的解放”。

做产品也一样,我设计得再好(道),没有精良的工装设备(信)做不出来,图纸设备都有了,没有熟练的工匠(权谋)也做不出来,当然一个好产品需要的远不止这三个要素,何况国家的兴衰,王朝的兴亡。

立意高,不一定有好作品,主义高明,也不一定有好结果,搞不好就是浮夸风,假大空,理想之歌天天唱,最后是个乌托邦。

战争也是这样,兵不厌诈。齐国这次溃败,就可能是一个信号兵该敲鼓的时候敲锣了,就导致整个战场瞬息反转,你说这个和齐湣王得道不得道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我们经常说,人民的意志决定战争的胜败,正义的战争是一定会胜利的。但是古今中外都有过黑暗势力也取得了胜利,那该怎么解释呢?

这种上中下三策的思维模式,我不是说是坑了我们中国人,也不是说是害了我们中国人,反正是是影响我们中国人。理论、方法没有上中下的档次之分,如果这种思维模式一直保持下去的话,可能在做一件事情上,特别是很大的工程,很大的事业上的,就会出问题。有的人太看重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了,有的人就太注重一些细节了。事实上是每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是同样重要的。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操作的能力。

补充一下,荀况有两个非常牛咖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这两位都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李斯不仅是一有思想的人,而且是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而且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不要以为有能力的人都是完美的,这样的人五百年才出一个。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