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何执意要杀刘文静?从某一方面来说是李世民害了他!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18 21:25:08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因不平屈居裴寂之下,而酒后狂言:“必杀裴寂!”他的弟弟刘文超又多事招祸,在星下被发衔刀,大搞厌胜之法,结果被刘文静的一个失宠爱妾上告妄行左道,诅咒朝廷。

李渊当即就将刘氏兄弟夺职下狱,并遣裴寂、萧瑀等审讯。

结果,即便严刑拷打,刘文静也只承认酒醉狂言,而未有诅咒朝廷之事。

此外,萧瑀、李纲等人也都认为刘文静没有重罪,李世民更是连上十二封奏折求情,称刘文静有定策大功,绝不会谋反。

然而在李世民、萧瑀等人的极力救援之下,李渊还是下令斩了刘文静,并抄没其家。

刘文静之死确实让人费解。

论地位,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元勋之一,还是主要策划者和重要执行者,李渊亲自赐他免死两次;论官职,他是开国宰相和鲁国公;论功绩,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就出使突厥稳定突厥动向,随后在潼关击败桑显和,然后又逼降名将屈突通,也就浅水原输给薛举一次,虽然输的惨,但也比后来裴寂丢了包括李唐老家晋阳在内的大半个山西要好的多。

在鸟未尽兔未死的情况下,以这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擅杀有功之臣,既不符合李唐的利益,也不符合李渊“宽宏爱士”的人设,要知道李靖得罪李渊无数次,还不是被刀下留人,降将秦琼就因为美良川一战,就让他愿意“割肉以啖之”。

有人说,李渊是因为忌惮刘文静才杀了他,这更是无稽之谈。

首先,刘文静就是一个草根,勉强能称当上没落贵族,在世家豪强年代,根基不深,在关陇贵族眼里根本屁都不是。

其次,刘文静一介文官,打仗又不行,也就在李世民底下打打下手,提提建议,功绩虽大,但远未到韩信李善长那种地步,压根对李渊的权威形成不了威胁。

第三,论忠诚,除了裴寂外连李渊的亲信萧瑀和李纲都不觉得他会谋反为他做保求情,小妾告密谋反这种事有人会信吗?

还有人说,李渊耳根子软,听信了裴寂的一面之词,那他为何不听萧瑀和李纲的呢?

况且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可谓是老谋深算、隐忍克制,果于杀伐的一代雄主,并非演义中那个任人左右的老好人。

试举几例:

隋炀帝晚年多猜忌,时杨玄感叛变不久,又有谣言称:“李氏当为天子”,李渊既为李姓,又是门阀中人,虽然杨广在诛杀了右晓卫大将军李浑及将作监李敏后,放了表兄一马,但猜忌之心从未稍减,甚至有一次他得知李渊病了,对爱妃王氏说:“可得死否?”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以韬晦自污之计,不但成功骗过了神经质的杨广,还一路晃晃悠悠的混到了太原这么个军事重地担任留守,足见其隐忍伪装功力。

李渊不但能忍,军事能力也颇强。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大业十二年,身为右骁卫将军的李渊与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在他的力主下,隋军拣选精于骑射的兵士两千,习突厥战法,随逐水草,驰骋射猎,远置斥候,最终以五千兵力大败两万多人的突厥军,斩首千级,突厥一战丧胆,好久不敢南侵。

这时候可没有李世民。

李渊动手清除王威、高君雅之后,就有数万突厥骑兵抄逼太原,李渊也不畏惧,他派小股部队连夜偷出城,然后,又让这些人白天张旗击鼓,大呼入城,给突厥人造成“援军不断”的假象,《起居注》有载,突厥各首领互相嘀咕:“唐公相貌有异,举止不凡。前来马邑,大胜我辈。今在太原,何可当也……不如早去,留必取死!”于是,连夜遁逃。

虽然李渊日后为自己涂粉,讲他勾连突厥是“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是为了民众利益才“屈尊俯就”,但他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他对于突厥人一直怀有戒心,并未让其讨了多少便宜。

这一点从他对突厥“援助”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一二。

当时,突厥人听闻李渊反隋,就派柱国康鞘利带数千匹好马前来,李渊演戏很投入,以臣礼跪受始毕可汗书信,并让使臣做主座,马屁狂拍。

卑下言辞可以,但涉及到利益,李渊就不干了,他知道突厥人所携马匹不是无偿赠送,而是要用钱购买,便只拣上等好马,仅购买一半而止。

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以为李渊惜钱,于是纷纷自告奋勇,要出钱出物换购其余马匹。李渊阻止,并意味深长地说:“突厥之马,数之不尽,胡人又好货,如吾露己富,胡马骆驿至,恐不能尽。今买少马,既示我贫,不急戎马,乃能少抑胡人之心。”

此外,他还诫谕出使突厥的刘文静:“突厥遣兵至,只可纳其百骑,借胡人之军,可止武周与胡击我,若突厥甚众,百姓绝无存理,抄掠杀害,将为大祸。”

从这些话语就可以看出,李渊心机之深,且行不苟合,甚有主见。

一代枭雄李密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霍邑之战前,刚刚杀了翟让自立为头领的李密发来书信,信中大谈“以天下为己任”,表示要与李渊交结合兵,纵横天下。

此信既是试探,也隐含威胁。

可惜豺狼遇上了狐狸,李渊卑辞下意,回书李密,“鼓励”对方正应图谶,并肉麻地吹捧一番:“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称兄道弟,甘愿为下。

几句话就麻痹了李密,他不但拿信向部下显摆:“唐公李渊见推,天下不足定也!”还开始全力对付洛阳的杨侗以及北上的王世充,而将李渊晾在一边。

可惜李密一生戎马,却为“缓称王”的李渊做了嫁衣。

这样一个人能被裴寂几句话左右吗?

所以,我们还得从刘文静身上找原因。

其实,刘文静其人和李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的阴险诡诈,心机深沉,不但江湖气息很浓,且深通帝王之术,都希望在乱世投机改变命运。如果不是成分不高,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刘武周、王世充,甚至是李渊。

大唐开国最关键的前两步,刘文静都是深度参与,甚至是其中主导。

推动李渊最终兴兵的,除他自己早有此心以外,最关键之人就是刘文静。

当时刘文静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还是好友,二人时常赌钱饮酒,裴寂曾感叹自己一事无成,白白蹉跎了岁月。

刘文静就向他推荐李世民,说其:“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天纵之才。”

裴寂起初不信。后来,李世民假装与这位裴叔赌钱,输给对方数百万,高兴之余,裴寂大喜,天天与李世民混在一起。李世民趁机倾诉衷怀,裴寂马上允诺“共举大事”。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被杨广关入大狱。李世民潜入牢中,与其深谈。

就是在此时,刘文静劝李世民举事,“天下大乱,唐公若能兴兵一起,乘虚入关,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于是,李世民想方设法把刘文静“弄出来”,然后四处部署,伺机欲发。

但是,不知父亲葫芦里卖什么药,李世民并不敢轻易动手。

然而刘文静却对李渊的心思摸得很准,他先是鼓动裴寂将宫中美人送于李渊享用,后又诈称得炀帝手赦——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凡二十至五十岁之间的丁男悉数为兵,于岁末集结涿郡,再伐辽东,于是太原城内人情大扰,众心思乱。

李渊见时机成熟,才假装“无奈”起兵。

大业十三年五月丙寅晨,李渊依刘文静之计,大集僚属,声言王威、高君雅二人引突厥入寇,将其逮捕入狱,然后再次伪造炀帝让他自行募兵的诏令,顺利募到了数量可观的兵员。

同年七月,刘文静建议连结突厥为援,于是李渊就命他出使突厥,通好并请求军事支援。

刘文静也不辱使命,不但解除了突厥人“背后一刀”的最大威胁,还带回了五百突厥大个头儿骑兵和两千多匹好马。若非李渊有言在先,以刘文静的口舌,带回来的“援助”会更多。

但这已经足够让李渊满意,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进位大丞相,刘文静就成为其大丞相府司马,加光禄大夫,封鲁国公。李渊称帝后,更是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与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率军阻击薛举。

史书中说,李世民因身患疟疾,刘文静因贪功擅自出击,被薛举打得大败,逃回长安后,被李渊削职除名。

不久,刘文静再次随李世民西讨,最终平定薛仁杲,刘文静因功复爵,拜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有史家认为,刘文静和薛开山是替李世民背了锅,主动出击实际是李世民的主意,此说非常有理,毕竟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恶名,这可能也是刘文静感到愤愤不平的原因,如果他真是擅自出击损兵折将,又怎会愤懑于屈居裴寂之下?要知道当时后者还没有太原惨败。

不管事实如何,刘文静和李世民的关系绝对不一般。

李世民继位后,老爹未死,他就恢复了刘文静官爵,为其平反,而且还让其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甚至准备把公主下嫁于他,如果不是刘树义兄弟不久谋反,刘家就成了皇亲国戚。

对于刘文静这样“类己”的人,李渊会怎么想?最起码是杀之不可惜,李渊虽然也是乱世的既得利益者,但对这种人的讨厌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从他对于裴寂的态度就能看出一二。

很多人对于李渊宠信裴寂不理解,说他是靠着与李渊的深厚关系才得宠的,实际上你太小看李渊了,裴寂的无能才是他得宠的主因,李渊自身才干非凡,治国、治人、搞阴谋都是一把好手,所以你只要听话、顺从就是了,而裴寂就是这种人,不惹事、不结党、事事为李渊考虑。

一句话,裴寂好掌控,刘文静不好掌控,就像窦建德与王世充一起槛送长安,前者被砍了头,后者却得到了李渊的宽宥一样。

英雄,就是英雄死亡的唯一理由。

王世充是一个浑水摸鱼的小人,在长安能有什么作为?窦建德是英雄,而且是让百姓铭记于心的大英雄,哪怕一日沦为阶下囚,在豪杰眼中依然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

所以,李渊没有给他生存的机会。

当然这个比喻并不太恰当,李渊并非是有多么忌惮刘文静,而是单纯的不喜欢他身上那种桀骜不驯、不甘于臣服的“味”。

更关键的是,刘文静还和自己“勇武”的次子过从甚密。

不得不说,武德二年的李世民已经被李渊极为看重,这不仅是因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李渊自己必须坐镇中宫,无暇领兵出征,需要这个勇武的次子替他镇住那些骄兵悍将。

但李渊对于儿子又所有忌惮,当然当时并非是害怕李世民篡位夺权,而是基于储位已定,怕李世民生出夺嫡之心。

所以,才有刘文静死后,同月他就派裴寂去打刘武周和宋金刚,被打的丢盔弃甲,没办法了才又任用李世民去收复山西。

李渊杀刘文静和夺李世民兵权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是杀了刘文静后想夺权,还是先想夺权后杀了刘文静?

但不管怎么说,李渊此时的内心应该是矛盾的,既不想次子立太多战功,对太子构成威胁,兄弟生隙,又不愿李世民老死庸碌,让那些骄兵悍将势大难制。

在这种情况下,有刘文静这样擅长阴谋诡计、不甘平庸、心术又不正的人辅佐,他不能不担心,次子会被其蛊惑,所以不如一杀了之。

可以说,刘文静和李世民走的太近,才是他被杀的主因,李世民十二封上书其实就是在帮倒忙。

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李世民害了刘文静。

1 阅读:153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