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流动】精神自由的实践性以及流动与书法中基本笔法的关系

书画艺术之窗 2023-01-16 11:30:22

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旷达讲的是精神上的突破,这种不断的突破又表现为对于无限的一种趋近和追求,而无限的便是自由的,于是在不断的突破中便能感受到一种精神自由。但正如流动一品所强调的,精神自由又不能在精神层面得到完全的实现,就像精神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真正的精神自由也是一种实践性的自由。

比如,提供好笔墨纸砚,让一个人自由地进行创作,我们会发现,对于一个没有掌握基本书画技法的人来说,尽管他可能有各种奇思妙想和绝好的创意,但其创作过程却无疑将是处处不自由的。或许其会选择在纸上随意涂鸦一番,但这种自由又显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所以真正的精神自由既包括精神因素,也包括实践因素,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这就像《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子,在特定的情形下撕一次固然很是畅快,但如果每天都要撕,则对晴雯和别人恐怕都会成为一种折磨。因为精神所追求的不只是变化还要是一种不重复的在实质上有新内容的变化。相反的,一个人学习一门学问或技术,经过不懈努力,认识不断深入,能力不断提高,也即在精神认知上不断取得了真实可见的增益,则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无疑便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流动的精神自由。

所以与流动相关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不断证知精神认知的无限性,它更体现为一种不断突破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空洞的结果或概念。相对于流动这种不断变化的自由,由飘逸甜熟之弊所生出的自由便只是一种小自由。比如在先秦变篆为隶的过程中,因以书写便捷的实用性为指导,一方面逐渐变篆为隶,且对于隶书的书写愈发得心应手。但另一方面,原来大篆的圆融却渐堕成隶书的圆滑流便,以致显得精神气韵不足。

汉隶从某种程度上说便是拯救其弊的产物,汉隶一是使从隶变开始的破圆立方走向规范化和严谨化;二是在每个字中往往会有一主笔写的一波三折,挺拔飞扬,从而以古拙(古者,反本之谓也)的笔法赋予汉隶以气宇恢弘的精神。隶变过程中的隶书便可以看作是飘逸的小自由,而西汉初期的隶书则是含有着精神流动变化的大自由。

在书法的练习中很容易会出现熟而入俗的情况,字的外形写的看似飘逸流畅,实际上却缺乏内在精神的真正变化,这其实只是另外一种僵化和贫乏,所以傅山提出了“宁拙毋巧”,就是强调鲜活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变化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笔墨流动的艺术,故流动一品与书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书法丰富的变化背后是不变的笔法在起着作用,而流动一品则赋予了笔法以坚实的理论基础。

流动认为事物是由一个个的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融合而成。分而言之,便是每一个内循环都有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所以这就要求书写时要藏头护尾,笔笔见形。藏头护尾隐含着首尾照映,去而复返的循环之意。笔笔见形则表明每一笔每一画都应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笔画细节特征。合而言之,各个循环之间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从最基本的笔画之间的笔断意连、主次分明,到点画布白、笔势行气直至整体的篇章布局。只有各个环节是相互照应的,书法作品才能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流动又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动不居、不停变化的,佛教中有观心无常,人的精神是念念流动的,反映到书法中便是线条要一波三折,直中有曲,曲中有直。

无论大小循环如何曲尽变化,但每个循环必然是围绕着某个中心的,或者反过来说没有一定的中心便无法构成一个独立的循环,而循环的变动自然伴随着中心的移动,当把这些变化的中心连结起来便构成了一事物的真实发展轨迹,具体到书法中便是为什么要笔笔中锋,因为它能更准确地体现出作者内在精神和外在气息状态真实细腻的变化。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流动】非空非有,世界本源的无限性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流动】坤轴天枢,内因与外因的实同名异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