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也有必要适当刷题
数学课的一个老师,国内排名前三的数学系毕业。前几日给孩子上课时,说他高考时发挥失常,数学只考了100零几分,但语文却考了130多分。他建议孩子们去刷一些语文高考真题,作文不写,定时(刨除作文时间,余下时间再减去10-15分钟)完成。
我相信老师说的是真心话,所以去买了10年真题回来,择机让孩子刷一刷。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开始刷比较合适?
我在做2023年和2024年两份语文高考试卷的文言文题时,能感觉到,大脑平时是缓慢运行的,若要它高速运转,就必须平时习惯高速运转的模式,否则会感觉非常的不适。
另外,每次考试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对加点字词的理解,就必须在读题的时候,用红笔把加点字词圈起来,以便做题的时候,能迅速找到加点字词在哪里。
再比如,对下划波浪线的断句题,读题时可快速连续读2-3遍,这比回头再读几遍效果好,因为第一感觉很重要。
最后,对下划横线的翻译题,读题时,一定要用红笔标注没有十分把握的字词。
说句题外话,我早先曾经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就是:重大考试时,拿到语文试卷,写完姓名和准考证号之后,第一时间读一遍作文题。据说,人脑会在潜意识里面,对最后要写的作文,先行准备好很多素材。意思是说,人脑对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和第二眼看到的东西,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对第二次看到的东西,是不是有非常熟悉的感觉?
有关这一点,我还没有真正实践过,读者诸君可自行验证之。当然,这些都属于奇技淫巧,最终是否能取得好成绩,端看读的书多不多。但是,在限时考试中,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和奥运比赛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专业选择大于学校选择
今年有亲戚家的孩子参加了高考,分数普通,只能读职业学校。最初孩子选了一些不明所以的专业,后来,孩子父亲专程回来,和孩子一起,选了某职业学院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
我觉得很好。
这样的专业,将来能很容易找到非常对口的工作,而且是比生产线员工更高一个层次的质检工作。
此前,有亲戚家的孩子选了一些不好就业的专业,毕业之后,就业很艰难,总是东不成西不就的。
所以,这些年来,专业大于学校这种思潮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故此,孩子将来选什么专业,现在就成了我的一大心事。
3、体验“外卖小哥”的工作
假期孩子上课比上学时还多,家长就必须频繁地接送。
假设一个孩子一天上四门课,每次课两小时或两个半小时。又假设上课地点离家20-30分路程,那么,家长就有机会体验外卖小哥的工作了。
一次课,家长要提前5分钟到,再加上路途骑行耗时20分钟,那么一趟就要耗时25分钟。
送过去一趟,自己回来一趟;到点去接一趟,接回来又一趟。
也就是说,一次课,家长至少要跑四个来回,总耗时100分钟。
四次课,就需要花费400分钟,总计6小时40分钟。这些时间,还没有算上老师拖堂导致的等待时间。
更可怕的是,这些时间是分割的,意味着,你刚坐下没一会儿,又得准备下一趟了。
外卖小哥,从商家取了东西,送到买家那,完成一趟,得一份提成。成就感大不大,我真的不知道,但想来应该不那么大。因为,金钱这玩意,得到金钱的边际满足感是加速度递减的。
家长呢,从家载了孩子,送到补习班那,然后接回来,还不知道孩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收获。
大把的钱花了,大量的时间花了,孩子累了,家长的心也疲惫了。
接送的路上,我看到很多熟悉的家长,载着各自的孩子穿梭于各个上课地点。人人都在加码军备竞赛,但录取分数一年比一年高。补习班老师从一个假期赚几十万,变成一个假期赚一二百万。
军备竞赛的结果就是,录取分数水涨船高。这通货膨胀的分数,和虚高的价格一样,买到的东西还是老样子,因为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大学还是那个大学。
分还是那么多分,只不过以前500分能上的学校,现在要600分才能上了。
4、高二高三的残酷竞争
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省排200多名,过了北大强基线。
高考选专业,也是费尽心机。这不,现在已经被录取到清北复交中的一个了。
他跟我说,孩子到高二高三时,学校就快进到“考考考”模式了。
几乎每周都有考,每次考都有排名,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一些的孩子,有不少就倒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
有的是抑郁了,有的是躺平了。
熬过来的孩子,据说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他说,这个时候,回头看小学和初中,就会有一种“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感觉。
我们这一代普通的父母,既没有家族产业让孩子继承,也没有什么专业特长使孩子克绍箕裘,孩子就是读个清北出来,不还是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子弟,中专毕业就能做县长,体育特长生就能进投行吗?
所以,有时候就很气馁。
但气馁之后,还是要硬着头皮下场去卷。
因为啊,卷,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不卷,就铁定黯然一生。
卷?还是不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