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中“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该如何训释?

军宸古文观 2024-07-11 21:02:15

前些日,我完成了《古文观止》卷四战国策选文的重读。此后这些天,我一边录视频课,一边往下重读卷五史记选文。

今天开始读《古文观止》卷五第一篇《五帝本纪赞》。

这篇文章比较短,但有些细节却不能放过。

原文: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问题如下:

一、“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的标点

岳麓版、中华版、上古版及新华注音版皆作“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检索中华书局《史记》三家注,其在“五帝德”和“帝系姓”下面都加了书名线(波浪线),表示这是书名或篇名,在“宰予”下面加了姓名线(下划线)。

台湾三民版作“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检索可知,书名号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我们这边,如果有需要,一般只在双书名号内才加单书名号。比如,陆忠发有一本书,书名就叫《王力<古代汉语>注释疑难考证》。

安徽文艺出版社《古文观止》作“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到底是三大社正确,还是《史记》和安徽文艺版正确呢?

进一步检索可知,“五帝德”和“帝系姓”作为篇章,都出现在《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

而“宰予问”则为“五帝德”和“帝系姓”篇中的文字,即,作为孔子弟子的宰予,向老师请教有关五帝的德行问题。

最开始是“宰予问于孔子曰”,其后则为“宰予曰”(问)、“孔子曰”(答)。

因此,我认为史记和安徽文艺版的标点是正确的。

二、“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的训释

解决了标点之后,就是训释问题。

问题出在“孔子所传宰予问”这几个字。

1、所

首先,这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所”字结构?

反复诵读上下文,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句子的关键是确定是什么句式。

实际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儒者或”,谓语是“传”,宾语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要前置宾语,主要是想强调宾语。

比如,“杰克马所吃沙特王储宴请之七星级酒店大餐,超级富豪或不就。”

这一句中最大的难题是这个“所”字。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P351注:“所”+及物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如果用在名词前面,或者中间再插入助词“之”字,则“所”字结构就充当定语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所”字结构译作“所…的…”

2、前“传”

至于第一个“传”字,三大社要么译作“所传”,要么译作“传下来”,这种译法,似乎是指“继承”。

到底这里的“传”是指“继承”呢?还是指“传授”呢?

从宰予和孔子一问一答可知,这不是“流传”,也不是“继承”,而是“传授”,即孔子给宰予答疑。

3、后“传”

第二个“传”,则应该是“流布”的意思,即“传播”。理由是,儒者以为“其文不雅驯”,既然有关五帝的传说既不正确也不规范,自然就不想传播开来。

总结一下:

原文: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试译:孔子所传授的、宰予提问的《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们有的(并)不传播。

有些句子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当句子夹杂了几个不认识的字词时,读者打眼一看就心生畏惧,但其实,这样的句子,只要翻一下字典就解决问题了。

那些都是平常字、结构也似乎并不难理解的句子,其实有可能暗藏玄机,只有认真体悟了,个人的读书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泛泛而读,犹如大水漫灌庄稼地。大水流过之后,除打湿了表层土,庄稼一点都没有得到滋养,又如何长出饱满的谷粒呢?

滴灌滋润庄稼,慢读涵养心智,其理一也。

以上。

1 阅读:2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