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24年高考生和我聊文言文的学习问题

军宸古文观 2024-06-12 07:29:46

今天,有个刚刚高考完的孩子和我联系,聊了一会儿文言文学习的问题。

在理工科当道的今天,还有孩子对文言文感兴趣,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爱文言文啊。

他说,学校老师虽然要求考试时的翻译题要逐字翻译,但平时课内古文的逐字翻译流于形式,基本都按照意义(应是“意译”)来讲的文章。

他的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很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但是,真实的课堂讲课,则大多数时候是意译,美其名曰,“你懂了意思就行”。

后来几十年间,工作之余,当我遇到很多工作上的问题,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以及人生问题,而且身边又缺少引领自己的人生导师时,我就很希望从古籍中去寻些解药。

因为,中国的古籍中,到处都有这种解药,即,你今天遇到的问题,差不多我们的祖先都遇到过了(除了现代科学外)。倘若你去读了,看看他们是怎么应对的,你自然就知道今天你要怎么做了。

无非就是仍需要审时度势而已,因为今天的环境肯定和当初的环境有差别,但大方向是不会错的。

所以,我总是认为,史书其实就是人生的练习题。你把自己代入到历史中,假设自己也遇到了像古人那样棘手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练习多了,你自己就变得更睿智一些,遇到问题,也就更从容一些。

可是,这种练习题,你要去刷,首先得读懂题目,而中学的文言文教育,并不足以让你读懂题目。

我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我遇到人生难题了,就想去读一会儿史书,看看有没有人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

如果有,我就留心看他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如果没有,我就把自己目前的问题,放到宏大的历史场景中去,马上就会觉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的这点问题,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心情和灵魂都得到了治愈。

但是,此前很多年,我不断拿起古书,读不了一会儿,就要查字典,看注释,看译文,等一通查找过去,我读原文的心情就没有了。

这样,周期性地拿起古书,然后放下;又拿起,又放下。直到我感觉自己没有天赋,我们祖先的人生智慧,我不配了解。

后来,我又想,我好歹也是当年高考的全校第一,如果我没有天赋,那是不是说,成绩在我后面的同学更没有天赋?更不配共享祖先的智慧?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及我的同学,都不配共享祖先的智慧?为什么现代以前的人,只要读过书,就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么思考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古文的方法出了问题。

用前面那位新鲜出炉的高考同学的话来说,老师是要求考试时要逐字翻译,但课堂上老师还是按意译来讲的。这只能说明,老师并不具备逐字逐句给同学讲解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老师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老师没有时间逐字逐句讲。

我倾向于认为,是前一代的老师没有逐字逐句教给后一代的老师,所以,每一代的老师就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了。

不仅前一代的老师没有逐字逐句讲给后一代老师听,而且市面上也没有逐字逐句可供参考的书籍,那么,老师们遇到疑难字词和句式的时候,除了意译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读古书的人,可能会发现,其实很多古注古籍是很少注释虚词的。我以为,这和现代人不需要专门讲现代文虚词是一个道理,因为,任何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现代人,现代文虚词实在没必要专门讲。

但是,现代人面对古代汉语虚词,如果没有人专门跟你讲清楚,请问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呢?

其实,认真搞懂50-60篇文章中的虚词之后,你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古籍中的虚词了。

实词也是如此,因为真正需要掌握的实词,就是存在古义今义不同的词。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多少普通人(除古文字学专业外)曾经下过逐字逐句的功夫,导致了大部分人是习惯性意会文章,而不是真的读懂了文章,以至于遇到难点就想意译而不是直译。

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没有老师这么教过,市面上也没有这样的书。

这真的不能怪我们普通老百姓,这是某些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者的耻辱。

以上。

0 阅读:14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