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鲁共公择言》。
这篇文章比较短,相对容易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没有难点。
此前,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即如何训释“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的“而”字。
今天,差不多读完了,又碰到这句“以临彷徨”的“以”字。
原文: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这一小段中,需要注意的点还不少:
1、“左江而右湖”的“江”和“湖”字
通常,我们认为“江”即指长江,河指黄河。
但《说苑》云:楚昭王欲之荆台。司马子綦(qí)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王不可游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左江”即“左边是洞庭湖”;“右湖”即“右边是彭蠡湖”。彭蠡,古鄱阳湖也。
2、“左江而右湖”的“而”字
我知道这里的“而”字是表并列,但我就是译不出来。
后来,我查曹日升的《文言常用虚词通解》,他说,“而”字作并列连词有时候难以译出。
至此释然。
3、“以临彷徨”的“彷徨”二字
此前,我把“彷徨”训作“优游自得”,因此把“以临”译作“以此居高俯视”。这次重读,我感觉“彷徨”更应该是水名“方湟”。
如果“彷徨”是水名,那“以”字就很译。
4、“以临彷徨”的“以”字
这种结构的“以”字,要么是介词,要么是连词。
但“以”的所有介词和连词的用法,用在此处似乎都不妥。
后来,查《汉语大词典》,有一个“以”通“又”的义项,例句是:《淮南子》“冬闲无事,以伐林而积之”,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作‘又伐林而积之。’”
“又”字一般作副词用。
“以”字的这种用法,极少见。
坊间诸《古文观止》版本,无不视此处的“以”字不存在,尽皆意译了之。
大出版社、名出版社看到这个“以”字,一概视而不见,译时顾左右而言他,似乎难挑其毛病。
而一众小社,照抄大社、名社,自然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读者诸君,读到此处时,茫无所得,久而久之,就以丑为美,以为惯常就是如此,何必死抠字眼呢?
唯独小朋友,初生牛犊时,还欲较真,等到这种现象遇得多了,就习惯马户和又鸟了。
我偏就想小小反抗一下。
好了,书归正题。
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一小段就很好理解了:
原文: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试译为:楚庄王登上强台然后眺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湖,又俯视方湟,其中的快乐(足以)忘记死亡,于是对着强台发誓然后不再登临它,(楚庄王)说:‘后世一定有因为高台池沼而亡国的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