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帝本纪赞》,知《史记》并不那么容易读

军宸古文观 2024-07-16 02:58:29

这几天继续《五帝本纪赞》。

差不多读到最后了,被几个字词和一句话卡住。

原文:《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逐一分析如下:

1、有间

(1)《史记》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

“其间”是指“其中的空白”多吗?如果是指时间长,应该写作“其间久矣”。

张守节的意思似乎是:(是)说古文《尚书》缺失,其中的空白很多,却没有讲述黄帝的记载。

(2)《史记》司马贞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然皇帝遗事散轶,乃时时旁见於他记说,即帝德、帝系等说也。故己今采案而备论黄帝已来事耳。

也因此,《辞源》P1477注“为时已久”,并引此句为例,但孤例入词典,未必一定对啊。

(3)“间”的本义是“门缝”,古作“閒”,“间”是后起字。

段玉裁说: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徐锴说: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隙也。

因此,“有间”理解成“一会儿”(时间间隔上有一条小缝),或者理解成“有隔阂”(两人关系上有嫌隙),或者理解成“有空白”(间隔不就是空白吗)。

但《辞源》因为司马贞的索隐,就在辞源上给“有间”加了一个义项“为时已久”,那不就成了有一条很大的、持续很多年的空白,即空缺年份了吗?

(4)可能正是因为对“有间”的理解不同,所以,岳麓版把这句译作“《尚书》里面有很多缺亡散失的史事。”

而中华书局版译作“《尚书》残缺很久了”,上海古籍版译作“《尚书》残缺为时已久。”

我以为,把这一句译作“《尚书》残缺有(很多)空白”还是合适的。因为,“《书》缺”这个主谓结构作主语,“有”作谓语,“间”作宾语。

2、乃

此前,我把“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中的“乃”字译作“于是”、“就”,此次重读,我觉得自己草率了。

检索《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乃”可作连词表转折。

因此,此句应译作“它的散失(部分)却常常在其它的记载传说中见到。”

唯一要注意的是,似乎绝大多数的虚词词典,都没有收入“乃”字的表转折义项。

3、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这一句没有难理解的字词,但比较难理解的是句子的逻辑关系。

此前,我把这几句译作“不喜欢学习和深入思考,心里知道它们的意思,本来(就)是难以向见识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

此次重读,我反复读上下文,觉得这么译,总觉得意思不明。参阅其他版本,尽皆语焉不详,或者增字意译。

我在心里无数次默念这几句,细细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

(1)标点误导。应该标点为“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把其中的一个逗号改作顿号。北大版的译文即作顿号译。

(2)如果你坚持认为逗号没错,那就应该理解成:“非好学深思,(非)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翻译成:不喜欢学习,不深入思考,不领会书中的意思,(这)本来(就)是难以向见识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

结论:

1、《史记》并不那么容易读。王若虚在《滹(hū)南遗老集校注》(辽海出版社P188)专门写了一篇“《史记》辨惑‘用虚字多不安辨’”,列举了司马迁多处虚词乱用的例子。

2、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汉书》的地位明显高于《史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3、比较《左传》和《史记》,我更喜欢左传看似平淡的行文风格,而史记是激情四溢的类型。

以上。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7-16 06:40

    历史基本都是后人编出来的 !?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