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被《五帝本纪赞》中的两句话给卡住了,这两句就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难的地方是句式和其中的“其”字。
比如,“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这句,这句中的“其”字到底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其”字复指上文的“《春秋》《国语》”,那这一句主语在哪里?
我记得孔夫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显然,“吾衰”是主语,“甚矣”是谓语,句式就是主谓倒装句。后面这句同。
那“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这一句,谓语显然是“章矣”,那么,主语是否就是“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呢?
绝大多数的古文观止版本把“其”字译作“它们”,代指“《春秋》《国语》”,问题是,我们必须把“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译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类似于主谓取独才行。
这样,问题就在于,该如何训释“其”字了。
反复思考良久,似乎只能训“其”为“彼”,但如何译就很伤脑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
所以,我就被卡在这里了。
既然想不明白,索性就去读一些闲书。
今天,淘宝买来的《尚书正义》到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易经》《诗经》《尚书》都很难读,不是一般的难,是非常难。
可是,我今天读,除了有一些细节不懂以外,大部分的内容我都能读懂。
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这是因为在《古文观止》卷一卷二左传选文中,引用了很多《诗经》或《尚书》上的内容。
因为我读古文观止的时候,没有因为这是引用的内容,就放弃求甚解,而是仍要求自己字字过关,以至于当我读到《尚书正义》中这样的句子时:“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我觉得很容易理解,每个字都明白起什么作用。
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尚书正义》没有难度,我只是初步读了一部分之后,觉得难度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大。
读的时候,我想起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说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为孩子起名,要么从《诗经》中选,要么从《易经》中选,要么从《尚书》中选。
于是,我就特别留意《尚书》中文字组合意蕴比较美的词,发现还真的有很多。
上面提到的“克勤于邦”,李父给李克勤起名,想必就是源自于此吧。
类似比较好的词,比如:濬(jùn)哲、俊德、思永、咸宁、广运、乃文、乃武等等。
尤其是“乃文乃武”这种带有虚词的词,因为“乃”字义项很多,组合后面的“文武”,有多种解释,很有意思。
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从《尚书》中给孩子选名字的朋友。
当然,给孩子起名字,还涉及到名字和姓的配合,包括三个字的音律、字形结构等,以及孩子的属相、八字、五行等。
我感觉,一个好的名字,主要有三点:
1、字形结构稳定
有些人的姓名,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放在一起,结构上就不好看。拿通常的三个字姓名来说,如果姓和最后一个字是单体字,中间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那么,这个姓名在视觉上就非常稳定。
如果姓和最后一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那中间的字是单体字,这个结构视觉上也很稳定。
2、读音和谐
另外就是音律上,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读起来有些像呵斥,还是要尽量避免。
3、意蕴美好和丰富
我们每个人的姓通常没办法改变,除非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生下两个孩子,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随父姓。所以,姓没办法做文章。
通常,三个字的姓名中,后两个字就必须极其讲究。
既要寄寓家长的美好愿望,又必须防止谐音梗。
既要和孩子属相相合,又要考虑五行相生相克。
拉拉杂杂就说这么多。
我打算,我主要还是先完成古文观止那100多篇文章。但如果我遇到难处,被卡住无法往前读的时候,我要找一些有趣的书来读,不要再像以前那样。
以前是怎样?以前一旦卡壳,我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就像困兽一般,焦躁不安。
读一些有趣的书,来平衡卡壳时的难熬,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