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临章歪解—读(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有感之一

书法瞭望 2023-03-30 18:24:59

姑且不论《笔势论十二章》这篇文章是否为王羲之所写,但文中所阐述的历来被认为代表了王羲之书学体系的基本观点,对于书法研习的指导意义也被实践证明是极具经典性的,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论“笔势”,但从文中十二个章节名称所涉及的范围而言,就可以看出已完全超越了“笔势”所覆盖的内容,俨然是一篇十分系统的全方位的习书举要。记得有相声名段曰“歪批三国”,我们不妨也对《笔势论》作一番多少带有歪批性质的引申解读。

在《创临章第一》中开篇所言及的书写工具、书写者主观意愿、书写技术等诸要素所处的位置及相互作用,着实让人感受到书法学习本身就是个具有鲜明体系性的行为过程,不能也无法偏于一隅,且此中要窍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益发感到其要言不虚。不过,如下的文字更能帮助人们在“创临”过程中捉住要领。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临习也好,创作也罢,在初始阶段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而往往习书者不仅希望一次达标,并且也幻想着在一件作品中将自己所有的想法感悟、掌握的所有技能技巧都呈现出来。其实,这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作者劝解我们“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这其中既有无法“尽其形势”之意,也有不宜“尽其形势”之意。

因此,既然难以做到,鼓努为力地强其所难,反倒不如采取循序渐进、逐次加码的方法,“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当然,这里所说的三遍也好五遍也罢,不过是在表明反复书写,并非确数,最终是以达到流畅劲健为标准,故“不得计其遍数也”。

何绍基《临张迁碑》

一般而言,“准确—有力—流畅—生动”被认为是书法学习的四个递进关系,王羲之上面的寥寥数语也透露出为了“尽其形势”,在学习上需要经过的几个层级。那么,我们来看看《创临章第一》中是如何解读这个过程的吧。

一、正脚手。儿时常听人言,小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说要有规矩,坐立行走都要有模有样,也就是这里说的“正脚手”。而当“正脚手”放到书法的学习上时,则至少是表示临帖时起码要形准,创作时笔画的基本形状、承应关系以及字间、行间的相互位置应基本达到预想结果。但是,为了形状和位置的准确,开始很可能就会产生描字的做法,最终导致死板矜持、了无生气。即便如此,我们也应知晓,若这个最基础的门槛迈不过去的话,其他都免谈。

二、得形势。初学书法时,常感到虽然从线形到字形都临写得八九不离十,可依然会被老师批评没有把原帖的劲儿表现出来,后来知道其实就是“形之势”没有写出来。人们大都对如何把握“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笔势”比较关注,而对点线形状以及由点线形状组合而成的单字图形的“形之势”的显出与把控不在意。而能不能将一个书法形象的劲头表现出来的关键,恰恰在于能否得此形之“势”。

同样,创作时,一个字也好一组字也罢,除了能否塑造出一个别样的外轮廓图形之外,这个图形是否能呈现出一股生动劲儿,有没有显示出一种势的趋向性,此“形势”与彼“形势”有无联属或呼应关系等,都直接影响到书作完成品质的高低。

三、微似本。原文意在说明经过多少遍反复的临习,开始有些接近原帖的精气神了。其实,这里所说的“本”,可以理解为临摹时所参照的法帖碑刻的艺术形象特征,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创作时的主观意求,或曰创作之前的预想效果。通过“正脚手”,使点线及单字图形的基本形状得以显现,再经过“得形势”,书法形象的那股劲儿就出来了。但是,这股劲儿并不一定符合原帖的形象特征,也不一定符合创作的主观意求。所以,要似其“本”就成为此阶段的追求,而关键是要“微似”。

虽说创作需要“意在笔先”,但是在书写过程中,如果不懂得因势利导,刻意求似,则难免产生刻舟求剑的弊端。更何况当年吴昌硕说过“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后来的齐白石也说过类似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因此,“微似”即可。

梁启超《临张迁碑》

四、加遒润。固然古今书论历来对于遒劲温润的线质追求情有独钟,其实更广义地看,所谓的“加遒润”实际表明的是对线条质量及所呈现出的审美属性的进一步追求。赵孟頫曾明确指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用笔所显现出的线质与线性的重要性。而这个方面恰恰不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锤炼才有可能达标。

反观当下人们在书写参评各类展览的作品时,之所以好将心思用在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之关系的处理上,并加大制作的力度,正是因为此类手段不仅可以立竿见影,还可以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而说到线质线性,则不仅其解读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即便在实践过程中也很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只能是依仗千百遍书写体验后而豁然开朗。不打通此处关节,则注定会徘徊于书法艺术圣殿之外。

五、加抽拔。所谓的“抽拔”,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用笔动作,也可以扩而大之地理解为提取拔出,其实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在此,不妨以后者为论理铺陈一番。清人石涛就明确阐明之所以要有“取舍”的因由,他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清人郑燮也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所以,“抽拔”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必须。只有经历了这样的选取过程,才有可能产生蜕变,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自家面貌。如果能够认同上面的“歪理邪说”,那么也许就会对为什么是“创临章”,而不依照惯例写成“临创章”有了新的认知。

伊秉绶《临张迁碑》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