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把小事做好,以成大事

斯威国学 2024-04-20 03:47:18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我们怎么来理解,治理大国,就像是做菜一样。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不讲鬼神,这里的鬼神指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鬼神精怪。在我们的思想中,神是要收服鬼,控制鬼,感化鬼,打击鬼的。而鬼呢,是反抗神,算计神,想推翻神的那股力量。所以说,这里的鬼和神可以延伸为两个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念。为什么人有不同立场,不同观念?就是因为分出了彼此,庄子说,彼一亦是非,此一亦是非,在生活中,作为主体的叫做我,作为客体的叫做你。当你的观念和我的观念不相符时,就可能就产生,我是我,你是你,我想压制你,你要打击我的状况。而彼此不相对立,就是道的枢纽,是合于道的。 所以,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是什么意思呢?领导者用道德来管理天下,没有什么阴谋阳谋,不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互相对抗,互相算计,为达自己的某个目的而做事情。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但没有什么阴谋阳谋,管理者的所做所为,也不会伤害到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是因为策略的问题,而是因为圣人就不会想到要去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就是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遵循道的规律来做事情,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因此互相都不会伤害对方,所以德才能交汇在一起,老子前面讲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天下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早已成为我国的治国理念,怎么理解,却各有各的说法。大多数人的理解归结到底基本上是相似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象征的就是一种高超的治国艺术。烹煮一条小鱼,只需油盐酱醋恰到好处,但不能随便翻搅它,否则它就烂了。结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治理一个国家,不能过多地、随意地人为干预,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国家机器在既定的规则下自发地良性运转。 然而,“不要做什么”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打个比方,有人说,我不要痛苦,不要纠结,不要难过,我就知道要做什么能改变现状吗?显然不是。治理大国如果只是不要做什么,倒是简单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说,以上解释很正确,但是不完整,因为,它并没有回答如何去做。 国家要治理,是要治理得好,小鱼要烹饪,而且要烹饪得好,怎么做,很重要。前面讲到无为是最大的为,无为并不是不要做事情,而是要做事情,做哪些事情,怎样做事情,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能够治国平天下的人,哪有人天生就会,都是一步步积累起来,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修身是根本,然后开其兑,济其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最后才能成大事,顺序不能颠倒。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事会了,大事也就不难。为什么?治理大国和管理家庭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相通,就相通在都是情境,只是大小的差别。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国是最大的家,是最大的情境。家是除了个体之外,最小的情境、最基础的情境。情境不分大小,都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人、事、物。在这个基础情境中,人是基础情境的主体,物是基础情境的保障,事是人和人、人和物的连接。国家这个大情境也有相同的架构,只不过人是数都数不过来,有十几亿人。除了国家这个最大的情境,还有更多小情境,组织、公司、团队等等。 那么,如何以小推大呢? 做好家庭管理、国家治理的第一步,自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管理也好,做菜也好,都是以自己为基础来开展的。如果认知不到自己的主观是怎么回事,就算你再有怎么样高超的技巧,仍然是糊里糊涂的。要做菜,自然就需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菜,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里既有目的性,又没有目的性,既有我又无我。一日三餐,日常饮食,是每个人都很自然要去做的事情,领导人做的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老百姓做的也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这个国家治理起来,可不是就像烹小鲜一样。治国是这样,齐家也一样,齐家、治国都是一个套路。 烹小鲜,一般是在家庭这个情境中,谁来烹?当然是人来烹,是你来烹。你的烹饪水平如何,家里几口人,家里人的口味怎样,要做哪些菜,买哪些菜,用哪些调料,用哪一种或几种烹饪手法,如何做到色香味俱全,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你都要清清楚楚。现代社会,当妈妈的经常有烦恼,就是不知道做啥。问老公、孩子想吃什么?他们会说,随便。然而,当你把饭菜做好了,孩子扒拉几口,说没胃口,就不吃了。老公说,我想吃红烧,你给我做糖醋,不吃了!所以,随便的意思就是什么?你来给我定,你做了我就来挑毛病。 一个家庭两三口人都难以统一,国家治理也是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更是众口难调。但是,国家治理的宗旨不变,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个家庭的家庭主妇做饭做菜,当然是希望做得好,让家人满意,很多时候却因为对家人了解不够,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就焦虑了。那怎么办呢? 有两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我行我素,一条道走到底。看到家里人喜欢吃红烧肉,烧了一次红烧肉,被家人一顿夸,结果顿顿红烧肉,导致家人看到红烧肉都想吐,这就缺乏变化。国家治理可不是这样,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没有变化,这个国家就一潭死水。目标要坚定,行为要变化多端。一个家庭中家庭主妇做饭做菜,过去是让全家人吃饱就行,到了现代社会就已经变成不断变换口味满足家庭成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非常考验当妈妈的能力。有些家庭的家庭主妇做饭特别好吃,有些家庭主妇做饭特别难吃,经常遭家庭成员吐槽。人们以为这只是做饭水平的问题,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 做饭好吃的家庭主妇观察总结能力非常强。前面讲过,做饭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需要做到尽可能地客观,做到更准确的认知。做饭好吃的家庭主妇不会自夸自己做饭好吃,不会认为其他人不愿意吃,就是他们没有品位,她是在努力改进自己。 除了格物致知,剩下的就是对情境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有充分的理解,她会通过沟通交流来直接获取信息,这就需要对老公,儿子的行为进行调整,具备正向积极的沟通能力。比如孩子说孩子早上想吃红烧肉,有些妈妈说,早上吃红烧肉,想什么呢?早饭已经做了,爱吃吃,不吃赶紧走。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以他人为中心。妈妈可以怎么说?宝贝儿,妈妈做饭给你吃,早上做一大堆,可能到晚上都做不好。妈妈早晨就那么短的时间,就要在这么多的权力范围内去做事情,早饭嘛,第一要营养高,第二要快捷,可能对口味上有一些影响,这个我需要你的理解。 治国和治家是一个样,都需要做到尽可能准确地认知客观世界,做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以道驭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和百姓都按照道德规范来做事情,当然国家和家庭中就不会出现什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情。 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作为家长的人,如果认识不到自然规律是怎么样运行的,就一定不会产生正向积极的效果。前面讲到鬼神是两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妈妈把菜做了,别人不能说不好,说了不好,我就不舒服,做给你们吃,你们还嫌东嫌西,爱吃吃,不爱吃滚蛋。有这样想法的人,就是完全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在和客观互动的时候,需要客观遵从自己主观的意愿。我好你就好,我不好的话,谁也别想好,我好的时候,我就是神。我不好的时候,你就是鬼,这就产生了彼此对立的状态。但是,不想对立,又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妈妈必须遵从他人的意愿吗?别人要求自己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吗?那么,自己岂不是只是别人的工具? 这里就需要我们往更高去看。家庭是什么?由个人组成形成的我们,有“我”,有“我们”,国家,企业都一样,无数个“我”组成的“我们”。然而,我和你在一起并不一定就形成了“我们”,“我们”需要建设,否则就会出现神鬼对立的状态。 妈妈做饭,孩子嫌不好吃,妈妈指责孩子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这就是妈妈在伤人,眼里只有“我”,丢了“我们”。而孩子,也因为妈妈的指责而做一些让妈妈不舒服的事。整个家庭,”我们“的概念就丢了。 老子说:为什么一定要遵从你,或者遵从我呢?以道莅天下,两不相伤,才能德交归焉,才能真正的形成“我们”。管理一个家庭,就像做菜一样,怎么样把人心聚焦在一起,从你我他,变成“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思维里,没有我,也没有你,却有一个“我们”存在,那么,我们离德就更近一步了。当有一天,连“我们”都没有的时候,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只是顺应道德在做事情而已,那么,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就交汇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 以此类推,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管理团队,也都需要像做菜一样,运用一点点技巧,把大家的口味调整到一个共同的区间。这其实是什么?管理者要做的是调整情境中每个人的三观到一个共同认可的区间,形成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的行为规范。达成这样的一个状态,两不相伤,当然就会德善交融,万众一心了。
1 阅读:10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