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士大夫中大贤众多,为何大家公认范仲淹为第一完人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2-04-26 22:26:10

赵宋一朝,虽然军事羸弱、疆域狭小,先后受制于契丹、女真和蒙古,连对党项人的西夏、云南的大理这些地方势力也无可奈何。但两宋文化之繁荣、民生之富庶、经济之发达却又胜过了汉唐,它也是文人士大夫们生活得最为惬意的时代。后世学者们推崇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生活在北宋,而对后世华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学,也是发端于北宋、大成于南宋中后期。这表明赵宋是华夏文明从汉唐时的恢弘开拓、向明清时的内敛自持演变的一大转折点。

这么多光耀千古的学者文豪、大贤名士,活跃在这士大夫们的黄金时代,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偶像,此人就是范仲淹。无论是作为政治家、文学家、还是学问家、甚至军事家,范仲淹都取得了超出同僚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在儒生们最为看重的德行方面,也几乎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既立德、又立言、也立功,这样的贤士怎能不让人仰望,而范仲淹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乙科第九十七名的名次进士及第时,他使用的名字是“朱说”。这是因为其父范墉早逝,母亲谢氏孤苦无依,只得抱着才两岁的他改嫁给一个叫朱文翰的人,这才改姓易名,以朱说之名行世。他成年后,母亲含泪告诉他身世,给了自幼志向高远的他以更强烈的向学动力,毅然离家前往南京应天府、拜在名儒戚同门下,闭门苦读数年,终于学业大成。中了进士但排名不高的他,其官场生涯是从卑微小吏开始的。可哪怕是在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样管刑狱的九品官任上,范仲淹也敢与上司顶牛,还理直气壮地把争论的言辞公布在衙中屏风上。在泰州做监督盐税的仓监时,眼见当地海堤失修、百姓困苦,他又越级上书,揽下了修筑捍海长堤的任务。

这项宏伟的工程利在千秋,让当地人至今感念不已。后来他因母丧归家,又被晏殊推荐执掌应天书院,在这里他整顿学风、梳理教案,让这里很快成为中原学术的一大中心,他也因此声闻天下,被擢升为秘阁校理。可当上京官不久他就捅下了一个大漏子:直接上书朝廷,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天子,其刚直耿介让百官敬服,也给年轻的仁宗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上书后他就外放出京,直到太后驾崩才被召回任右司谏。而成为言官的他却要求皇帝正确评价刘太后的治政之功,在皇帝与宰相吕夷简共谋要废掉皇后时,他又带头抗争,最后再次被赶出京城。

因为在苏州知州一职上的卓越政绩,范仲淹再次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姬、权知开封府,真正开始跃居要职。在此期间,他重手整顿吏治、打击京师豪强,还四度上章弹劾权相吕夷简,得到了一大批正直朝臣的拥戴。可他却因此被诬为集结朋党,再次被贬,直到西北党项肆虐时,才被和韩琦一起派往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平心而论,范仲淹在军事上成就并不大。但他能凭自己的威望稳定了当地局势,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基层将领、让边军和边境防线得到了初步整训,让日后那支威震天下的西军初具雏形,对于一位文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他最高光的时刻,还是被仁宗召回京任参知政事、托以国事,从而凝聚起众多名臣,发起著名的“庆历新政”之时。可惜这次改革触动了广大士大夫和亲贵门的核心利益,一年后就因阻力太大而不得不终止,范仲淹只得再次出镇陕西。在余下的岁月里,他辗转于各州县任上,每到一地都治绩卓异,最后病逝于去颍州赴任的途中。他这一生,王安石给他的评语最为贴切:“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2-05-03 07:0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