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个继承问题,这是因为艺术都有渊源,譬如烧制瓷器、学唱京戏甚至剪纸,再如玩皮影戏,不跟师傅学就一定玩不好。书法也是这样,要向师傅学习。师傅是谁?是在书法艺术上有高造诣的人,说到底是由这些人创作出来的精品名作。
学习经典是热爱书法的人走进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临摹就是把他人的技术学到手,就是锤炼自己的基本功,就是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说到底,临摹是为创作打基础的。学书法不临摹可不可以?不可以。所谓不可以,是因为哪一个写字人没看过别人写字?没有读过和看过一次帖子?没有接触过前人的东西?有些书法家说自己不临帖,那不是自欺而是欺人,是在误导人。书法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哪一个人生下来从不接触书法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书法作品。
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人类学习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获得,二是间接获得。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地依赖间接获得。学书法也是这样。凡事都靠自身经历去创造,身处现代社会也许就得饿死。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浪费时间精力不说,关键是成功率小得可怜。因为书法美是靠社会和受众认可的,是需要历史检验的,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度,不是自己认为美大家便可以接受。这就是临摹的重要性。
临摹什么帖为好?需要选择。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下来的名帖浩如烟海,而且时代、书家不同,风格和书体各异,选帖不当要走弯路。选帖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取法乎上,二是适合自己的性情。所谓取法乎上,就是要选择经受了历史检验的、具有溯源性质的好作品为范本。
所谓适合自己的性情,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内向的、外向的、偏爱刚直的、钟情流美的,各有不同,这恰如“相亲”,违背自己的意愿人云亦云、见异思迁地盲目选帖,就会降低自己学习的兴致和效率,也会走弯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请教别人,更重要的是要观看帖、多领悟,还要有点儿基本的书法理论知识。视野广了,眼界高了,选帖自然就准确些。
临帖恰如学音乐练谱子、学钢琴练指法、唱歌吊嗓子、习武做功课,只有日复一日地锤炼,才能功到自然成。一般来说,选择了一种范本就一定要把这个帖子弄透,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墨色变化等方面研习透彻,然后再研习此人的其他作品,系统地了解此书家的创作全貌,把握其取法源头和创作发展的过程,之后再旁涉其他书家。
对初学者来说,临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一是摹,即用透明、半透明的纸蒙在帖上,或双钩、单钩,或直接摹写;二是直临,对照帖子仿写;三是背临,帖子不放在面前,但力图按帖子的真实面貌进行背写;四是意临,根据自己长期临摹之后对范本的理解进行书写。
前三种状态力求形似,而后一种临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注重神似。临帖中要求临习者一定要心平气和地进入状态,这样效果才佳。初学阶段还可以采取分解练习法,每次选定几个字为一组进行临摹,逐步类推,直到熟悉全文。临帖要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样,对碑帖中的用笔和法度进行剖析,又如中医诊断时望、闻、问、切,找出碑帖构成诸因素,把握其精髓,特别要对起笔、行笔、收笔等基本笔画中的提按力度大小和动作、笔锋转换、点画形质等多方面进行观照,体味用笔方法、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种说法,临帖要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把形似和神似割裂开来是不全面的,临帖首先要临得像,神似来源于形似,神似离不开形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似何来神似?临帖要追求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只有紧紧抓住形似,才有可能得到神似。临帖不在形似上下苦功夫,又何必去临帖呢?
临摹最终为创作服务。临时一开始战战兢兢,唯求惟妙惟肖,后来就能游刃有余。每临一次便有一次的收获,熟能生巧,就像古典小说上讲的那位卖油翁,倒油能准确地从铜钱孔穿过,玩斧子的郢人用斧子削人鼻子上的白灰,回落而皮无毫损。临帖是一个书家伴随一生的功课。王铎晚年名气大,但依然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在临帖中,我们先是由练一家像一家,然后到不像任何一家,到那时,我们就该成“家”了。
开始求像,后又须创出新意
老师说的太好了![点赞][点赞][点赞]临帖就是要像。不想有些大师自己写不像,说不用写的像,误人子弟。这篇文章道理浅显易懂,我会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