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小暑节气。
从小暑节气开始,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了,不过这个夏天的小尾巴,可不是那么好过的。
民间俗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蒸笼,是一年里热最盛、湿最重、体感最难熬的日子。著名的三伏天也就在眼前。
养生避暑,伏天要“伏”中医一说养生,四季都有一句总原则“避寒暑”,意思让大家避开极端天气,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那么夏日怎么避暑呢,其实古人很精明,他们将最热的日子称之为“三伏天”,意思是告诉大家,这么热的天,踏实儿在家伏藏着,别出门。
实在要出门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一定要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外出活动,选择相对温度较低的早晚出行,尽可能减少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时间时间。如要在户外停留,应寻找遮阴场所。为了防止没有遮阴场所,那就带把伞吧,下雨挡雨,下太阳挡太阳,绝对不亏。
此外要穿宽松透气衣服,方便汗液散发,帮助人体散热;还要带好水,避免大汗脱水。
此外还应该适当准备些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等),若发现中暑先兆,如头晕气短等,可以先救个急。
解热防暑,切莫贪凉暑季里想要保持健康,解热防暑是必不可少。经常有人说,空调、冷饮、冰西瓜,这是夏日求生必备,还有绿豆汤、凉茶等也是高频词汇。
这些确实都是解热防暑的好方法。不过徐大夫还要唠叨两句不中听的。那就是防暑千万别贪凉。
夏日有暑湿,想要把湿发出去,就一定要有充足的火力,也就是得过的有点温度。就好像要把一锅水变成水蒸气,发挥能量,就得火力充足。太过贪凉,就会导致人体痰湿内盛,疾病缠身。
比如空调:只降温不祛湿是不行的,会导致火力不足,湿气难以发散。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在天气闷热、湿度较大的时候用空调“除湿”技能,温度维持在26度以上。这样既能很好地去除暑湿,又能避免对人体的损伤。事实上徐大夫经常除湿是开到29-30℃的,湿度降低,人体体感要比单纯低温环境舒适很多。
还有绿豆汤:算得上是古董了,自古以来夏日解暑就少不了它。又闷又热的日子里,可以每日用1-2汤匙绿豆,煮一碗绿豆汤,常温食用。但绿豆性凉,过多食用或冰镇食用,会损伤夏季本就虚弱的脾胃,不可取。平时怕凉的朋友还可以在煮绿豆汤时加上一片生姜,保护脾胃。
暑伤气津,无病也虚总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人在夏日总是比其他季节更容易疲倦,时常需要打个盹来恢复体力,这其实就是夏日人体无病也虚的表现。
夏日温度湿度升高,人体汗出增多,消耗加大,再逢胃口不好、饮食减少,气血津液都有不同程度的虚损。这就是俗话说的“夏日无病三分虚”。
尤其小暑之后,自然界暑气正盛,不少人反映疲乏气短,站起来就头晕。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也不难,虚了,补补呗。
最近就有人拿着徐大夫的处方问:夏季本来就挺上火,您这给我还用上人参了,行吗?
当然行啊!人参最适合夏天吃了。暑气的特点是“耗气伤津”,人参简直是量身定做。太子参、党参、西洋参一类也是可以的。
除了参类,有一古时名方也是为此时两身订做,那就是生脉散。它出自八百多年前,金代张元素撰写的古医籍《医学启源》。原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补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收敛,一补一润一敛,可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并注明可“长流水煎,不拘时服”,如同现如今沏茶一样。当然也有一些中成药的衍生品可用。
不过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若是暑热受了寒,正在感冒、发热的时候,补药可千万别乱用,以免将病邪闭在体内,病情反复不易痊愈。另外个人体质不同,建议还是应在正规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补。
小暑迎三伏,宜伏巧避暑,防暑莫贪凉,体虚稍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