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桂华:王文治的书学思想

书法世家 2024-07-25 20:41:17

王文治的书学思想

文/谭桂华

(一)以古为师

纵观整个书法史,凡有所成就的书法大家都会经历临习古帖、学习古代经典的过程,强调在学习、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帖学名家,王文治在书学思想上深受董其昌“师古观”的影响,强调“以古为师”,具体表现为:

1.临习古帖

王文治在跋《自临宋四家书》中记录了其在中年领悟出的书法学习感悟——通过临习宋人书迹,学习晋唐的书法风韵。相关文献中也提及,王文治对宋帖喜爱备加,较为推崇米芾和苏轼的书法,曾在题跋中赞誉米芾书法得右军(王羲之)书的精髓。王文治认为,通过书法真迹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书法大家的笔法特征和风格特点,但寻常人家很难获得真迹,只能通过刻帖来学习。临习古帖对于书法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宋代刻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晋人的书法原貌,因此建议书法学习中以宋帖作为临习的首选对象。针对“刻本多次临摹翻刻后失真”这一现象,王文治认为不同刻帖版本均有其精妙之处,存在不同的风韵,临习过程中应辩证地审视这些差异或瑕疵,推动自己进行书法创新。

2.溯本求源

王文治认为“溯本而求源”是以古为师思想下学书之根本,想要习得古代书法名家的精髓,不仅要勤于临习古帖,还应溯其根源,探寻所临书迹的源头所在。正如其在《多宝塔》的题跋中表示,自己在临习、研究董其昌书法的过程中,非常好奇其“师从何处”,基于细心地研究和多方面的考证,结合自己鉴赏董书获得的体会,终于证实了董其昌书法师从怀素,而怀素之书源于右军(王羲之),由此明确自己所学书法“以右军为宗”。

3.以古求变

王文治认为“右军书”获世人盛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每作一书就变一体”,且笔下任意变化非是有意为之。同时,在学书过程中,王文治还发现,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书家,在临习书法的过程中皆不专于一体,既有所师承,又学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后,得其笔意,终自成一体。鉴于此,王文治在“以古为师”书学思想中还强调“以古求变”,即在学习、继承古人经典的基础上,融合自身个性,集古出新,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体。

(二)取法晋唐

以二王为代表人物的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作为清中期帖学名家,王文治书法也属二王书风一脉,其本人尤为推崇王羲之书法,并提出“习书以右军为宗”的书学思想。

在行书方面,王文治主要以《兰亭序》《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基础,从其多次对此二帖题跋便可看出其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以及所下功夫之深。在题跋中,王文治表达,十三岁时看到《怀仁集王圣教序》,便喜欢上了它的文采,直到五十多岁才开始与《兰亭序》有所交集,但多是参照褚临的版本。近年来,才略有所悟,开始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怀仁集王圣教序》的风采远不及《兰亭序》,但《兰亭序》字数较少,因此,想要临摹学习王羲之书法,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参悟学习,这样才能够尽其变化之美。这也表现出其“追求晋书风韵,以右军为宗”的书学思想。

在楷书方面,王文治认为欧阳询和李邕的书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其在习书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临习、研究二人的楷书。对此,王文治曾在跋《灵岩寺碑》中,用“童时学欧阳《醴泉铭》,垂发时即喜李北海书”进行过表达。

(三)淡雅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自然”,提倡一种向往自由、万法自然、不受世俗观念影响的人生境界。而这也是古代很多文人的书画理论思想,如王羲之的书法便有“天质自然”之美。而王文治书法“以右军为宗”,自然深受右军之书的影响,具有平淡秀雅的书风,追求平和自然、淡雅飘逸、墨道逍遥的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

1.淡雅心境的追求和融入

王文治曾言:“余本江海人,流浪不谐世。山水及朋友,此外非所嗜。”充分表现出王文治“读书不求功名,居官不求富贵”的淡泊心境以及能寄身于山林之间,追求简单、平淡、自由、清净生活的闲适心态。也正是上述人生境界的影响,成就了王文治崇尚淡雅自然的审美取向、书学思想和创造追求。同时,王文治尤其重视内在精神风貌在作书过程中的融入,强调率意而书,心与手遥相呼应,以求作品没有刻意的书写痕迹,自然流露出秀润、淡雅之气。

2.善用淡墨

古来书家在作书过程中,经常会通过用墨技法和墨色的变化,来增添作品的艺术效果。王文治书法得董其昌精髓,作书时好用淡墨,能够体现出董其昌“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的用墨技法,利用淡墨营造出淡雅虚静的书法意境,故在清中期帖学界有“淡墨探花”之称。

(四)追求品韵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很多书家会以考证为主来品评书法。而王文治则不然,其坚守以二王一派为代表的晋人书风,将“韵”作为书法创作和审美的首要追求。王文治在很多书法作品中都表达出“追求品韵”的书学思想,并指出优秀的书画作品应能给予人们更高层次的、溢于言表的审美感受,而这便是作品的气韵或神韵。如在跋《宋本兰亭》中写道:“真鉴者,审玩于神明、气韵之内。”同时,《定武兰亭》题跋中“余之观书画,唯在品韵”,《快雨堂题跋》中“专恃目力,不倚考据”等也直观地表达出了王文治“追求品韵”的书学思想,反映出“不依据考证来获取,而以直观审美去领悟”的鉴赏观。

(五)以禅论书

中年后,王文治笃信佛教,参禅悟道,并逐渐形成“以禅论书,融禅于书”的书学思想。该书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体现:

1.强调书作过程中渐修与顿悟的重要性

王文治称:“书法虽小道,然非忘寝食寒暑,致力于其中则不能工。”即书法学习注重临习古帖,学习古人传统和精髓。但习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循序渐进、集腋成裘,需要长期努力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便是禅宗思想中所说的“渐修”。同时,其又表示“及工矣,又非捐得丧遗荣利,有超时出俗之志,则将堕于偏邪小果,不能深远淡宕,与古人相上下”,认为在学书过程中,仅依靠“渐修”,未必会有较高的品位和境界,想成为一代名家,够达到与古人相上下的地位,还需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参悟出书法中的道理,而这便是禅宗思想中所说的“顿悟”。在此基础上,通过“今生之顿,必由多生之渐。今日之顿,必由平日之渐。顿从渐来,岂非有渐而无顿乎”阐述了“渐修”与“顿悟”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书法学习过程“渐修”和“顿悟”的重要性。

2.主张“以禅论书”

“以禅论书”即指从禅理的角度出发鉴赏、评论书法。该书学思想在王文治书论中随处可见,如其在某题跋中写道:“诗有诗禅,画有画禅,书有书禅。世间一切工巧技艺,不通于禅,非上乘也。”可见,王文治倡导将禅理融入书画创作中,认为书画通于禅理后方才是上乘艺术。

三、王文治书法特点分析

(一)方圆兼备

王文治得张即之真迹后一心钻研,使得其行草作品中包含有张即之书法的影子,如用笔方圆兼备、中侧互用、收笔有力。纵观其行书作品,多采用纵势起伏的笔法架构,在笔法使用上富于变化,对于“方”和“圆”的把控也恰到好处,相互交融却不凌乱。在方整用笔的技法中自然和谐地融入了圆润、轻柔的线质。这种“方圆兼备”的笔法特点,使得其行书作品表现出整体协调又灵动变化的艺术特征。王文治在作书时,方笔遒劲有力,圆笔则柔和飘逸,二者结合后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笔法特征。同时,其对于笔画交接处的笔法处理十分明确,如图1所示,有些字的横折交接处用圆笔处理,有些字则用方笔处理,方与圆的灵活运用使整个字体协调自然,富有美感。

图1 王文治行草“方圆兼备”字例

(二)露锋起笔

王文治属于帖学派,行草书多以露锋起笔为主。从其行草书作品中(图2)可以感受到,其露锋起笔干脆利落,行笔速度很快,没半点迟疑,给人以“锋利”的感觉。同时,在作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地使用露锋起笔,也会适当运用藏锋起笔,通过两种运笔方法的巧妙结合,既能够弥补用笔的单调性,又可以形成高明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可见,王文治对于露锋和藏锋两种笔法的运用炉火纯青,显露性情。

图2 王文治行草“露锋起笔”字例

(三)中侧并用

用心观察王文治的行草作品可以发现,其用笔以中锋为主,并保持中侧并用的特点,对于侧锋取势的运用十分灵活,如(图3)中“瞻”“用”“太”“有”等字为侧锋入笔;“于”“乃”“法”“天”等字则为中锋用笔,两种笔法的组合使用,呈现出提按分明、笔力雄厚的艺术特点,使其行草书法具有姿态万千、墨道逍遥的艺术风格。

图3 王文治行书《论书立轴》

(四)欹侧取势

王文治在行草结字方面,学习借鉴了李北海欹侧结字的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书学思想进行了改造。从其行草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行草字势普遍存在“左低右高、中宫收紧、取欹侧之势”的结字特征。也正是这种融合有李北海书法特点的结字技法,使得王文治书法具有飘逸婉转的艺术特点,使其行草作品从整体上看具有“平正中包含奇特”的艺术魅力,字势更具多变性和趣味性,能够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远潇散之意。

结 语

综上所述,王文治书法推崇以古为师、取法晋唐、淡雅自然、追求品韵、以禅论书的书学思想,以及方圆兼备、露锋起笔、中侧并用、欹侧取势的风格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7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