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起因于胰岛素?
不全是。糖尿病不同的分型病因是不同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以血糖增高为表现,都是糖尿病,最终可能都需要胰岛素治疗,但是2者的病因完全不同,因此结局也有很大的不同。1型糖尿病病因在于胰岛素,但2型糖尿病,虽然教科书给我们的定义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或是绝对的缺乏,但实际上2型糖尿病最初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胰岛素,最初出现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敏感、高胰岛素血症,其实是身体为了保全大局,做出的牺牲,也就是走了一步“舍车保帅”的棋,这就好比体内痛风石的形成,为了缓解高尿酸、为了减轻重要器官的压力,必须给尿酸找个出口,那么最终做出的牺牲就是通过形成痛风石的办法,为高尿酸寻找另一个出路。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是常常处在食物匮乏,即能量不足的状态。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等能量代谢分子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存在,主要负责调节将摄入的外源性营养素进行分解和合成,为生物提供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物质。然而,胰岛素等介导能量储存的分子则是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才逐渐出现,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将富裕的能量储存起来。因此,胰岛素的生物学意义在于能量摄入后的瞬时分泌,使机体能够迅速恢复血糖稳态,并将能量以糖原和脂肪的形式存储,以应对能量短缺之需。但人体每日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非进餐状态,胰岛素处于较低的水平以避免低血糖。不难理解为何体内升血糖的物质众多,而降血糖的仅有胰岛素,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状况已适应长期低能量与低胰岛素状态。相反,一旦人体面临长期能量物质摄入过多,身体不需要如此多的能量,只能做出牺牲,产生胰岛素抵抗,为高血糖找到另一个出路,但这一步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系列的麻烦就开始了。
启示: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是最强大的武器,但并不是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能量守恒要贯穿治疗始终。
2.糖尿病与肾病剪不断, 理还乱
糖尿病并发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CRF和终末期肾病的(ESRD)的主要原因,40%以上糖尿病肾病存在中重度CKD
肾病对血糖影响是双相的,初期胰岛素抵抗加重,进一步使血糖恶化,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治疗;肾病进展,eGFR<20,胰岛素清除率下降,胰岛素半衰期延长,肾单元减少肾糖异生减少,自主神经病变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伴发肝病纳差代谢紊乱(疾病+药物)低血糖风险增加
3.胰岛素“人面狮身”的本性
随着肾病进展,口服降糖药物从剂量需要调整到使用受限,最终多数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DKD4,5期超过50%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内源性胰岛素,胰腺分泌首先进入肝脏,代谢40-50%,剩余进入外周,在肾脏清除,半衰期3-5分钟,不与血浆蛋白结合,10-15分钟从循环中清除
外源性胰岛素先进入外周,主要在肾脏代谢,30-80%。所以看似一样,在作用上是有差别的,体重增加、低血糖等等问题。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于改善肾脏病变、减少蛋白、提升eGFR,1型糖尿病DCCT,EDIC;2型糖尿病UKPDS/VADT/ADVANCE/STENO-2
4.糖尿病肾病血糖的控制目标
ADA 糖化7%,根据情况严格6.5%,或宽松8%
KDOQI糖化7%,有并发症、预期寿命短、低血糖风险高,放宽松
eGFR
HbA1c
>60
<7%
<60
7.0-8.5%
糖化血红蛋白有局限性:肾性贫血、红细胞寿命缩短、血红蛋白结构变化、透析红细胞破坏增加
自我血糖监测以及动态血糖监测
5.自我血糖监测的频次
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患者推荐三餐前+睡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低血糖发生
根据情况进行餐后血糖测量,与餐前血糖形成配对血糖,为调整治疗、调控饮食提供依据
长时间未进餐或胃肠外或肠内营养,每4-6小时监测血糖
6.胰岛素的剂型选择
没有明确的推荐,原则: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血糖、病情、自我管理能力、经济条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发生为原则。
胰岛素类似物明显优于常规人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谷赖胰岛素、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在严重肾衰谷赖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的PK不变化。
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半衰期稳定、作用时间长,安全有效,地特胰岛素在肾衰时的PK不改变
预混胰岛素:没有相应研究。
7.胰岛素剂量的估算与调整
eGFR
胰岛素每日总量
每日每公斤体重胰岛素用量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60
不变
1.0
0.5
60-15
↓25%
0.75
0.3-0.4
<15
↓50%
0.5
0.25
8.细心+耐心=长治久安
糖尿病肾病多学科合作,肾病、内分泌、营养、护理团队协作,胰岛素治疗个体化,eGFR、体重、低血糖风险等综合决定,具备细心+耐心=长治久安的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特别是相关的指标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研究目前是一个空白,希望能够联合开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