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启蒙:如何在孩子心中划下“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我是一秒育儿 2024-07-29 07:08:34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消费时代,孩子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这是我真的需要的,还是只是我想要的?”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教会孩子区分“需要”与“想要”,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理智消费和理财?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给出了答案,而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

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书中提到,不管孩子把钱放在哪里,总会有临时想花钱的时候。这会产生几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应该禁止孩子的哪些消费?

问题的答案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每一件事。然而,孩子早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用一对概念去判断:需要与想要。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差异,而这对概念也应该可以用来管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开销。

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需要”的定义相对简单:我们需要吃饭、需要穿衣服、需要睡在房子里;如果生病,就需谈到“需要”与“想要”的界限,服饰是一个很让人伤脑筋的项目。存在于同龄人间的潮流和品牌的力量很早就开始影响孩子的想法,而且在他们长大一些后,这种影响会更加深刻。同时,大人也需要弹性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因为有些略贵的衣服确实耐穿、耐看,所谓贵有贵的道理。

所以当孩子年龄大一点,想避免他们抱怨与争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决定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设计一条“需要”与“想要”的水平线。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给孩子看,水平线的一端是“需要”,另一端是“想要”。

假设孩子现在要买雨靴,但标价最高的橡胶雨靴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根据我们的设定,水平线的最左端放着打折的雨靴,要价约25美元,我们把这一端标记为“需要”;水平线的最右端是超过100美元的猎人牌或其他品牌的雨靴,我们把这一端标记为“想要”。这条线就是“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现在,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刻来了。第二件事,我们必须再画一条垂直线,与水平线两端之间的某个地方相交。位于垂直线左侧的是“需要”的东西,右侧是“想要”的,这条线则是参考值,代表家长愿意为孩子花多少钱。

价格在这条线右边的任何东西,就属于“想要”。判断标准就是这个东西的价格在这条线的哪边。如果我女儿很想要某个东西,那么她就要用她自己消费罐或储蓄罐里的钱来买。我们也发现,爷爷或奶奶突如其来的慷慨,可能会超过我们设定的标准,但只要不是经常发生,而且父母能够持续应用这个方法,这条线就可以一直发挥作用。

在同龄人的影响和品牌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孩子们的价值观正在被塑造。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让他们理解每一分钱的价值所在。

如果理解了这条界限,再过几年,等他们进入中学,他们就能自己处理所有服饰的预算了。到时,设想一下未来几年他们可能需要的东西,再结合你画下的那条线,估算出总预算大概需要多少。然后,把这笔钱全部交给孩子,或是存到一张单独的借记卡中,并规定这张卡只能拿来买服饰。考虑到孩子很有可能做出许多不当的决定,这么做的确有一定风险,但这会是一个意义深远的体验。

南卡罗来纳州的财务规划师谢里尔·霍兰,在女儿念高中时这样做了一次。虽然她很担心女儿会把该买保暖鞋的钱都花在参加派对的衣服上,从而导致整个冬天只能穿平底人字拖,但她仍然决定让女儿自己做选择。

她们一起列出一张购物清单,但没有规定女儿要去哪里买。很明显,这笔钱后来有很多都跑到少女内衣专卖店的收款机里了。女儿年初才买的一条昂贵的牛仔裤很快就变得太小,但预算已经不够再买一条新的,而父母也拒绝给她支援。大部分孩子都会把这种事搞砸,有时候甚至还挺严重,但他们学得也很快。如果孩子可以把年底剩下的服饰预算存起来,或将其加入下一年的服饰预算中,家长就知道孩子学得有多快了。

对霍兰家的人来说,女儿变精明的速度之快,实在让人吃惊。“她已经变成一个优秀的买家,她会通盘考虑自己需要什么,寻找折扣品,还会自己赚钱去买她想要但预算不够的东西。”

事实上,她可能也帮父母省下不少钱,因为如果是谢里尔陪女儿一起去买东西,通常会为了方便而多付一点钱。谢里尔说:“我的建议是,如果孩子自己要求负责钱的事情,那就交给他们吧。”

通过设定预算,我们不仅教会孩子如何消费,更重要的是,我们让他们学会了责任和自我管理。这是他们成为未来理财高手的第一步。

大部分家庭都认为,为了孩子的大学学费与自己的退休金,存款也是需要的。有很多家长会觉得汽车是需要的,另外像书籍、慈善捐献或税款,也都是需要的。至于其他,通常就会被归类为“想要”,例如偶尔的享乐、健身器械、玩具、短程旅行或度假。

我们可以对孩子解释,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无法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或是无法一次就满足所有愿望。

在刚开始给孩子零用钱时,让孩子自己写出“需要”与“想要”的清单,看看孩子会写出什么,对理解这两个概念也很有帮助。孩子一旦理解了这对概念,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可能会出乎我们意料,忽然迸出相关的问题。

我女儿6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汽车并不是真正的必需品,因为我们家三个人都可以搭地铁去上班、上学以及参加大部分平日与周末的活动。她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某天我们开车带她去找她的朋友,而她朋友家没有汽车。女儿8岁的时候就会评估慈善团体,判断这个团体是否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服务,例如提供用来救命的药物,或者只是做那些锦上添花但并非必要的事,例如举办公开的艺术展。

当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就会无可避免地面临“需要”与“想要”的考验,孩子会开始质疑父母消费决策的公正性。

其中最好的问题,是我在某场有关金钱与价值观的演讲之后,一位走起路来显得有点缓慢、笨重的母亲提出来的。她在同伴面前站起来,说她念中学的儿子问她,为什么爸妈买了猎人(Hunter)牌的雨靴给姐姐,却不能买高价的肉食性植物盆栽给他。把这两样东西并列,这孩子实在太聪明了!因为很多家长都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学习所需,而孩子对植物的兴趣似乎只是值得培养而已。毕竟,孩子“需要”学习,但只是“想要”时尚又昂贵的雨靴。

需要(Need)来自身体;想要(want)来自欲望。“需要”的非常简单而且少;“想要”的却可以无穷无尽。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我们一直在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却忘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已经拥有的。”

通过设定预算和让孩子参与消费决策,我们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消费,更重要的是,我们让他们学会了责任和自我管理。这是他们成为未来理财高手的第一步。

最后,如果你的孩子可以用零用钱买下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只能用“需要”的标准来选择一件物品,他们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对他们的价值观有新的认识。

当孩子在“需要”与“想要”的界限前犹豫不决时,你会如何引导他们?留下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探索培养孩子理财智慧的秘诀!

0 阅读:0

我是一秒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