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斯威国学 2024-04-10 19:52:49
庄子不焦虑,不内卷,思维不受限的状态,从古至今读过庄子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成仙不可能,成圣很难,但是哪个人不希望拥有庄子笔下描述的那些圣人、仙人的状态呢?那种豁达,那种淡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的状态。 但是,庄子的思想又很难理解,从逍遥游开始,人们一面感叹庄子的思维之开阔,一面感慨太难理解,鲲与鹏,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是什么意思? 理解庄子的思想首先得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 庄子讲,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直译是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用现代话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分清主客观,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单纯的客观世界,还有一个世界叫做抽象的世界,也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脑内的主观世界。人们通过向客观世界学习丰富了主观世界,让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情绪、文化等因素,人们对客观环境的理解和总结会产生偏差。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天人合一的状态,也就是主观世界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状态。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主观符合客观,这个时候的我们他们大脑中没有那么多杂念,所见即进入大脑,所以学习很快。 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人的主观世界慢慢形成,这个世界是抽象的,在这个世界里,无所谓对与错,甚至黑白可以颠倒。这个世界是由文字语言建构而成,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把以数学为基础的世界,称为客观世界,唯物而论述的话,那么以语言为基础的世界在客观中的体现就是以自我感受为基础的关系理论。 当我和其他某人关系良好时,我会很宽容。而当我和其他的某个人关系糟糕时,我会很计较。 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关系的评价就叫做价值。正向的评价就是正向的价值,负向的评价,就是负向的价值。 客观世界中,存在就是存在,没有什么价值的概念。可是对于人来说,关系不一样,价值也就不一样。比如说,黄金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这个价值是人用来交换时的一种凭证,因为黄金损耗很小,量又比较地充分,而其他的金属或者是物质不是比黄金更容易损耗,就是量不足。人就认为,这样的金属更有利于做为凭证,赋予了黄金做为交换凭证的价值。这个是人和物的关系,也是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客观世界里,一切都是物,不动的叫植物,静物,动的叫动物。人也是物,动物的一种而已。如果一个人被扔在深山老林,从来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像什么狼孩之类的人,这样的人与一般动物无异。 人的社会性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除了人和客观世界中物的关系之外,还有一种关系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世界里,这个叫做主观世界内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受和客观世界物的关系的影响,同时又可以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而存在。 比如说,当我们找一个必须要找的人去办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那么在与客观世界物的关系中,我们可能是必须要表现出来为正向的,也就是我们的关系是好的。而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这个关系完全可以是负向的存在,也就是关系是不好的。我可以面带笑容去跟对方说话,心里却在骂对方。因此,可以同时存在主客观两种不同的关系。 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保持主客观的关系是一致的。如果说主观与客观不能保持一致,那么就会形成冲突,这也是我们思维偏差的来源。 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处于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主观已经不能完全映现客观,发生了扭曲。 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就会从学一遍就会,变成学无数遍都不会。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在扭曲的问题上是无法回溯到真正的起源的。 有些家长看到老师来电,第一反应是大惊失色,我家孩子又闯祸了!这就是主观扭曲了。因为老师来电话,有可能是别的事,即使老师打你一百遍电话都是关于孩子跟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你也要把自己的主观先放下。主观反映客观怎么反映?是老师打来电话,这就行了。 人的认知一定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认知,我们要坚定地以自然规律为自己思维规律的架构。当我们的认知越接近于自然规律,心理变化越不可测,越自由。 到达第三重境界是人的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再次变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这样的状态,大多数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自然就无法内心平和,思维开阔。 庄子写了那么多,所要做的就是消除的就是思维偏差,解除情绪的困扰,让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谙世事时与客观世界的交融跟阅尽千帆之后回归客观世界一样吗?不一样。人与天地万物相连接,人只是其中一个存在。 第三重最高境界似乎是个轮回,又回到第一重境界,但是又与第一重境界有天壤之别。
2 阅读:193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