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方城瘦羊
文/张庚辰
◐
追忆“伏牛山下新愚公”省级劳模李心广
9月30日晚,新中国75周年华诞前夜,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我打开电视机,中央一套正播放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隆重颁授仪式,王永志等一批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模范人物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不由的激发我想写一写身边的劳动模范李心广。
我的家乡在豫西南伏牛山余脉七峰山下,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小村庄--曹庄村。她三面环山,一面朝水(水库),三河交汇,人口不过千余,耕地不超千亩。
但是我们的村庄与周边村庄相比,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我们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出了一位名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李心广。
他担任村(当时称生产大队)支部书记时曾参加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双先”表彰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另一个是我的村庄绿化非常好,东、北、西三面山上松树成林,枝叶茂盛,山青水秀,环境宜居。
但有一点我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不是特别适宜树植松树,但是我们村周边的松树不仅种植的多,而且长势也都非常的好。这个疑虑终于在不久前的一次聊天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2024年8月份的一天,我去拜访同村的一名退休老领导陈国强先生,聊天中谈及村里的往事,他告诉我这事可能还与老支书李心广有关。
关于李心广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有文字记载东西的很少,现在村里人传说的一些事也大都是茶余饭后道听途说而来的,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村里人也越来越少。
陈国强先生当年也只是十几岁的学生,由于经常给李心广抄写材料,所以对当时情况了解的还相对多一些。
他告诉我李心广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农业大学,他学习刻苦,生活节俭,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老师和同学们喜爱。
可是上天并没有很好地眷顾于他,让他得了一种当时还没有特效药治疗的肺结核病,上到大二的他不得不休学回家调养。这对志向远大,满怀报国之情的他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
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也没有把疾病当成什么大事,而是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面对荒凉的山岗、贫瘠的土地和贫困的父老乡亲,他眼中闪烁着坚毅的目光,他决心要让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重获生机。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秋来一旦酷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由此可见其心胸之豪迈,志向之高远。
在这种信念和意志的支持下,他抱病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艰苦地植树造林工程,在山上贫瘠的地方种植松树和板栗树,在山下村子周围大面积种植梨、桃、杏等果树,在村前的河滩空地里栽种速生柳树、杨树。
在农作物种植上,他利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教村民们培育良种,改造农田,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作物产量也有了较大提升。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不顾疾病缠身,和大伙一道顶烈日,冒严寒,挖树坑、种苗圃、浇水、施肥,日夜劳作,几年下来,山上山下的树苗渐渐成片成林,果树也逐渐挂果有了收成,我们的这个小村庄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64年3月,我们曹庄村(大队)被方城县委树立为“农业学大寨红旗标兵大队”,同年5月,县委召开回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李心广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之后不久,李心广又被评为省劳模,曹庄也因此成了明星大队,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这个昔日贫困的山乡小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荒芜的山坡绿树成荫,土地也变得肥沃富庶,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然而,李心广为大伙日夜操劳,积劳成疾,加上当时医疗条件限制,病情也日益加重,经过与病魔进行了十年的顽强抗争,最终还是带着些许遗憾无耐地告别了这个世界,那一年他才32岁。
在他去世一年后,来自省城的著名作家林增信到我们村进行实地深入采访,被李心广的事迹所感动,写就了一篇题目为《伏牛山下新愚公》的纪实文学,发表在《青年日报》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和较好反响。
当年,李心广带领村民开垦荒山植树造林,也有不少村民心存疑虑,觉得不过一介书生的纸上谈兵,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是白费力气。
面对这些悲观的情绪和负面声音,他没有马上提出批评和驳斥,而是用实际行动带头实干,用真诚和决心打动每一位村民。
自己的志向、信念和毅力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要实现绿化荒山、改变曹庄的理想和目标,不管别人怎么想、如何说,一定要向着目标坚毅前行,就像那种在山坡上的青松般屹立不倒。
李心广当年写的这首小诗,让我终于明白了当时选择栽种松树,不纯粹是为了绿化荒山看起来壮观,更是希望村民们每当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就能体会到松树的坚毅品格,即便经受再大的风雪雨霜,毅然挺胸昂首,不惧艰难困苦,仰面笑对人生!
*作者︱张庚辰:男,河南方城人,方城县检察院退休干部。「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图│方城瘦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