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聪:大量临池所获凸显出科学训练,由技向艺的跃迁

书法世家 2024-08-14 17:16:53

周德聪,1957年4月生,湖北当阳人。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宜昌市文联主席,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顾问,宜昌市书协主席,杨守敬书法院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院研究员,长江书画教育推广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湖北美术院副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宜昌分院院长。宜昌市文化名家。

惟有走向创作 方显生命活力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作品展有感

文/周德聪

河北美术学院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更是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书法热潮不减,并于书法学的萌生、发展、确立,且与美术一起成为一级学科的境遇中应运而生的一个二级学院,这在高等书法教育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此前的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首都师大、北京师大,虽有书法专业、书法研究所,但以书法建院者,河北美院恐为先声。

▲ 刘国裕 河北张家口 节录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67cm×25cm

或许是因为办学体制的不同,河北美院书法学院建院之初,即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总结前人及以往高校创办书法专业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突破以临摹为主的教学观念,倡导以临摹促进创作,创临结合”的教学思路。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将过去千百年来形成的“以静态书体入手”变为“以行草为先导带动篆隶楷书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自由与创作灵感”。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然本质上则是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革!

▲ 郭瑞瑞 河北邯郸 黄庭坚《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190cm×70cm

几千年来,书法始终是实用的产儿,作为交流的工具总是处于形而下层次。尽管书法的自觉早在汉晋时期,但真正将书法从书斋的雅玩走向展厅,成为独立审美对象供人欣赏则是晚近的事情。书法学的真正建立,书法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成为可能,社会对书法的需求,使得书法在当下已然成为一种职业的独立存在,这也更加表明书法已由实用书写走向艺术创造的形而上之路,她最终指向的是风格的确立与个性的彰显!

▲ 曹旭升 河北沧县 节录 苏轼《东坡题跋》 179cm×96cm

从近十年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学生连续参与全国大学生展览,全国十二届、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入展人数看,他们的课程设置已然奏效,他们的培养目标正在实现。他们在全国性高层次展览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不俗业绩,也证明河北美院书法专业的举办在当下获得了成功!

▲ 庞锐彤 河北沙河 庾信《登歌》 248cm×124cm

一个学院书法专业的师生,连续多届在国展中的入选数远超许多省份,尤其是十三届国展仅仅是书法学院就有48件入展(其中学生40件),委实不易。2024年8月2日至8月13日,河北美院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走向创作——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作品展”。我想,这既是乘十三届国展的东风,提振师生士气,对教学成果的再检视,也是河北美院书法学院的学生与社会各界集体对话的表征。

▲ 魏瑶 河北廊坊 节录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55cm×79cm

纵观这些作品,五体兼备,碑帖兼融,形式丰富,风格多样。很难想象,这些作品出自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之手。他们在集体教与学的氛围中,没有模式化的痕迹,也不见跟随时风追摹时人的现象,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清楚地发现传统经典对他们的影响,无论是龟甲兽骨的锲痕、钟鼎盘铭的熔铸、简牍帛书的书写、碑版墓志的镌刻,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率性而为的短笺长卷或专门创作的高堂立轴,他们总是在师其迹的过程中悉心体味其“心”的情感意绪。他们在作品中所传递的“写意”精神,正是“以行草为前奏”所带动的结果。

▲ 吕长春 山东菏泽 李白《月下独酌》 360cm×140cm

他们注重临摹教学,虽然形似是临摹的必然前提,但他们更注重“笔意”与“情感”在点画、结字、章法与墨法中的表现。观其用笔,对“法”的遵循历历在目。起承转合、轻重徐疾、提按藏露,均蕴含其中,又呈现一种节奏韵律,显然非一般自学者独自摸索,通过大量临池所获得的信息,而再再凸显出科学训练之后,由技向艺的跃迁。

▲ 罗绪 贵州铜仁 节录《古文观止》 220cm×106cm

审其结字,无论何种书体,都能显见摹习日久的肌肉记忆,在创作观念指导下的即定构成与临阵决机的有限变化。中国汉字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篆隶草楷行五体也都经历了发生、发展、定型与变易的不同阶段,每一种字体的变革总是遵循着实用趋动,由繁趋简的逻辑。而书法,尤其是由实用趋向审美的书法,便在点线组合成汉字的形态里注入了书者对空间审美的认知。故在不同书家的笔下,同一汉字的空间形象,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也有因性情不一而生变化的一侧,从而形成风格与个性。美院书法专业的学生自然有着天生的敏锐,去捕捉汉字“形美”的蛛丝马迹,并悄无声息地运用到作品中,去实现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必由之路。

▲ 张瑞 山东济南 节录 王文治《快雨堂题跋》 200cm×43cm

由于在临摹教学中始终贯彻“创作”的理念,平时对法帖的临习,也当作是一次创作的体验。因此,以字为单位所形成的字组训练,以行气为单位所形成的顾盼训练,以疏密开合变化为主导的章法训练,以“金石气”“书卷气”为主导的风格训练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他们在作品形式的完整性与作品风格的趋向性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在20岁左右这样一个年龄段,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殊为难能。

▲ 王森 河南郑州 王令《暑旱苦热》 180cm×48cm

在笔法、字法、章法训练的同时,他们对墨法在创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忽视。墨分五彩在他们的作品里也有着充分的而且是合逻辑的呈现,浓淡枯温润的巧妙运用,使其作品更具观赏性。

▲ 陈宇 山西太原 节录 黄庭坚《山谷题跋》 145cm×60cm

尽管我们在展览作品中,依稀感觉到些许的“学生腔”,也有部分作品有依傍与参照的痕迹,尚未形成自家面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他们的笔墨语言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