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菊: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是展览体盛行、众人大呼千人一面

书法世家 2024-08-29 17:33:19

美在其中

写在“走向创作——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作品展”展览之际

文/蔓菊

被誉为“近代书法美学第一人”的梁启超,早在近百年前就认为书法是“最高的美术”,而且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要实现“由模仿到创造”的目标。中国近现代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蒙者与拓荒者梁启超,曾被胡适评为“当代力量最伟大的学者”,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开启了中国书法美学的新篇章。其人其学、其书其论,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现代美学精神和书法美学论,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其后邓以蛰、林语堂、蒋彝、宗白华等学者对书法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美学阐释,如林语堂认为:“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基础”;宗白华认为:“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这些学者的观念或学说,推进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历程。而作为开山之功者,莫过于梁启超。

▲ 夏育才 河北大名 于右任《浪淘沙·黄鹤楼》 240cm×124cm

1926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关于书法的论述,后来成为其唯一的书法论著《书法指导》。该论述是经典,是宣言,也是中国书法美学的开山之作,当代学者认为,“以艺术欣赏的立场取代了原有的实用准确加美观的立场”“预示着一个书法美学的新的理论领域的诞生”。百年后,当中国书法美学发展虽然繁荣但也一言难尽的时候,一所民办院校以披荆斩棘的艰辛探索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清流。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民办院校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集前贤巨擘众妙之思,走改革创新办学之路,在当代书法教育的鸿篇巨制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王汇轩 山东诸城 节录 潘之淙《书法离钩》 248cm×124cm

炎炎夏日,揭开了各大院校毕业季火热的序幕,而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将今年的毕业季推向高潮。“走向创作——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作品展”在国家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隆重举行,再次将该学院置于大众视野的焦点,并接受书坛众家的检阅。无疑,这是一阶段的成果汇报,也是一时期探索性教学的经验总结,更是一场创造性的艺术审美集体呈现的盛宴。此次展览展出了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的二百余幅作品,涵盖真草篆隶行各书体以及篆刻。大家可以看到,在承续和创新之中,在青春的激荡与飞扬之中,该校学生用笔墨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展示汇报。

▲ 王彦杰 河北衡水 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等诗九首 180cm×40cm

“走向创作”,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走向创作”是目标,是宗旨,是本心,是意趣,也是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和人生愿景的缩影。在这一宗旨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的年轻人,在书田间废寝躬耕,在砚池边忘食挥汗。在通往艺术胜境之路上,他们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踔厉奋发,风雨无阻。诚然,这群年轻人是劳碌的,因为他们不停地在求新求变,诚如李可染所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但他们辛苦并快乐着。以书法名世的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沈尹默就曾说:“世人公信中国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国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韵律,引人欣赏,心畅心怡。”而艺术求其变,时代求其新,在本科阶段便能身体力行地进行书法的探索性学习,并进行自由的审美创作,这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赵端旭 河南新乡 节录 赵孟頫《松雪斋题跋》 120cm×75cm

早在1926年,百年名校清华大学就成立了“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即现在的“清华大学老年书画研究会”前身。1926年秋,梁启超在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书法演讲时,以自己的学书经验和学术视野,讲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在梁启超看来,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所以中国先辈,凡有高尚人格的人,大半都喜欢写字”。他认为,书法是另外一种美术,其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的美,使书法成为“最高的美术”。他在论述个性美的时候,着重强调:“美术的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

▲ 陈志豪 山东滨州 节录 钱大昕跋《云麾将军李秀碑》 248cm×124cm

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在近百年前,他给予书法如此高的评价和地位,可见他对这门传统艺术的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他虽然看重书法的模仿学习,但是更重视创新,认为学书者要用自己的心志融合所爱,创造出新的书法,即“模仿是必要的,由模仿可以到创造”。此次演讲影响巨大,由他的学生周传儒做笔记,题为《书法指导》,刊于1926年12月3日出版的《清华周刊》第392期上,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102卷。

▲ 梁鑫 山西运城 节录 王澍《虚舟题跋》 240cm×76cm

1999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时,收入全集。梁启超在书学理论上高屋建瓴,而在创作上也是戛戛独造。长期专门研究梁启超书法的学者专家陈福树,在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之际,即2003年出版了《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梁启超一生在书法方面所下功夫甚多,他是康有为碑学书法理论最忠诚、最杰出的实践者,是近代中国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在民国时期岭南书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梁启超的学书之道和书学观,对后世不无借鉴和启发意义。

观看此次展览的作品,一股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倏然注入,在这酷暑时节,似晨风拂荷,似清泉流石。这些作品虽然是从传统中来,虽然是承续着古老的艺术文脉,但丝毫没有泥古之滞气,也没有墨守成规之匠气,更别说千篇一律的复制让人审美疲劳了。这些意气奋发的莘莘学子的创作,各家有各家貌,各人有各人风,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在展览体盛行、众人大呼千人一面的今天,实属难得。站在这些作品前,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更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为这种年轻的张力和阳光灿烂而感动,被这种不加掩饰的纵横和驰骋而震撼。

▲ 黄锦涛 福建泉州 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楫》 248cm×126cm

书法之美,是可以美到灵魂的,只是需要场合与契机,才能让这种美乍泄。就如魏晋书家钟繇所言:“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这些年轻的学子,不仅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写出了自己的真感觉,也写出了时代的生机盎然和血气方刚。他们沉浸于古老的艺术中,却未忘记时代的召唤,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了现代的人审美姿态和时代精神。

此次展览五体兼有,以草书居多,大草、小草抑或章草,写出了连绵流畅也写出了纵逸奔放,写出了优雅闲适也写出了气度胸怀。在书法创作中,草书是最能表达性情的。孙过庭《书谱》云:“草贵流而畅。”“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能草书者,除了性情使然,更重要的是系统的草书学习和技能训练。按以往惯例,善草书者,多为书坛中年精英或名宿前辈,他们在书田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写一手流美抑或纵逸的草书,让人啧啧赞叹倒也不足为奇。而一名书法本科生,便以一手激情恣肆的草书出世,便不能不令人惊诧。这应该归功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的新型教育模式。

▲ 赵曜千 山东淄博 白居易《岁晚旅望》等诗七首 210cm×120cm

成立不到二十年的书法学院,虽然年轻,但充满朝气和活力。书法学院在院长陈阳静的带领下,自成立伊始,便不走寻常路,敢为天下先,打破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以培养精湛高标的书法人才为旨归,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其实做学问的过程,包括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个做人的过程。梁启超在论述碑帖选择时,也谈到了做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砥砺廉隅,很规律,很稳当,竖起脊梁,显出骨鲠为好。假如像球一样,圆圆滑滑四面乱滚,那就可怕,而且站不住。”这也强调了书法创作中个性的重要性。

▲ 杨彦荣 甘肃定西 节录 王文治《快雨堂题跋》 175cm×69cm

苏轼东坡就曾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教学中,重在理念的引导,审美的塑造,风尚的营造,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汲古润今,传承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让广大书法学子找到感觉,找到出路,也找到了自我。在书法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能,学到了古老的文化和文明,更增加了追求美、审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和情怀。书法学院在探索和革新中,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为当代书坛注入了新鲜的时风和活力。

面对“走向创作”这个展览主题,亦不禁沉思,在繁华的盛世,我们为何学书?学书何为?当思考这系列问的时候,是对自己内心的层层剥茧抽丝,我们不必将那些高大尚的言语来作答,当真正的发问直击内心的时候,是不得不深思的。

为何学书?或许众多投身于书法事业的学子亦是未能免俗的,为稻粱谋,为前途计,为安身立命之道,此凡种种将书法视为此生生存工具的,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书法终归是一门传承数千年而绵延未绝的艺术,艺术终归是有灵魂的,当书者以笔墨线条构筑起书法的血肉筋骨的时候,只有以本心情感的注入,才能唤醒书法的灵魂。有灵魂者才有激情,有灵魂者才有境界,有灵魂者才有生机。

▲ 王鹏翔 河南安阳 节录 文震亨《长物志》 140cm×30cm

为何学书?河北美院书法学院的学生似乎很轻松地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首先他们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了书法,其次他们在书法的学习中得到了天性的释放。当他们走出这座殿堂的时候,或许未必会成为书法家,也未必会一生以书法为事业,但至少在这里的辛勤耕耘,使他们具备了成为书法家的条件,也向未来之路,迈出了坚实和自信的步伐。他们以自己的个性追求,深层次地体验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形态,并将这种审美结合时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尚融会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写出了自己,也写出了时风。

诚然,在和平盛世,或许体验不到颜真卿的愤懑,写不出《祭侄稿》的满纸悲伤;没有苏东坡的颠沛流离,也写不出《黄州寒食诗》的无奈和辛酸;营造不出王羲之的曲水流觞,也就写不出传颂千年的《兰亭序》。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貌,笔墨当为时代而歌,能写出本时代的精神风骨,便不枉在这个时代选择了书法,并为此付出。

▲ 刘俊花 河南郑州 司空图《含蓄》 53cm×77cm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的学生,也以自己的选择,深度阐释了“学书为何”这个问题。首先,当这些学子选择进入这座民办学府深造的时候,便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道路。在这里,没有百年名校的光环笼罩,也没有名院名头的加分,但正是少了这些加持和扶助,使得这里的教学更少了诸多束缚和陈规,多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审美发掘和天性的释放。开放式的办学,让众人似乎又看到了百年前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而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深谙此道,招揽全国的名家来讲学讲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营造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

▲ 牛拓一 甘肃白银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367cm×120cm

“走向创作”,这或是每个书法人或早或迟的心愿,只是有的人早些发现这一目标并为之努力,而有的人迟迟不敢以此心归,但无论作何想,能在年轻时候,有如此清晰而宽阔的一条路展陈在面前,未尝不是幸运的。无疑,河北美院书法学院的学生,是行进在创作之路上的,虽然这条路荆棘丛生道阻且长,但他们已然在路上了。在创作的路上,他们写出了时代的热火朝天,写出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写出了传统艺术的古貌新颜。或许他们的线条还不够浑厚老辣,结字还不够清劲峻拔,章法还不够尽善尽美,但这并不防碍他们情感的宣泄和本心的呈现。假以时日,他们会更淋漓尽致地书写美,呈现美。因为有梦,未来可期!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3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