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唐五代之际,汉地中原藩镇割据、征战不休。契丹部族趁机崛起于东北,并且在混乱中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这片战略要地。此后一百多年间,自命正统的赵宋王朝被它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而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也的确是此时东亚世界当之无愧的最强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契丹大军横扫渤海、占据了整个东北之后,就在其卧榻之侧的朝鲜半岛上,那个小小的高丽国却一直顽强地坚守着、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地位。而它之所以能达成这个目标,是由于取得了一场对契丹的伟大胜利——龟州大捷。
契丹早就有了吞并高丽的念头,因为在宋太宗赵光义征辽之役中,高丽站在了大宋一方,曾渡江攻击契丹后方策应宋军的行动。而高丽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它一直以“小中华”自命,天然对代表华夏正朔的赵宋更为亲近,一直以最恭顺的姿态向汴梁称臣纳贡。可惜宋军的北伐虎头蛇尾,高梁河一战后就就大败而归。之后契丹人也试图报复,但一方面受制于国内局势不稳;另一方面高丽人又以游击袭扰的正确战术化解了契丹的小规模攻击。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契丹贵族想的是先全力压服南边的赵宋,没有使出全部力量来对付高丽。后来攻入宋境的辽军在澶州遇阻,辽宋双方以缔结了“澶渊之盟”的形式实现了长期的和平。这样契丹就得以腾出手来,全力应对身后的高丽。而此时高丽国内也发生了巨变,军阀康兆弑杀了穆宗,另立了新王,也就是后来的显宗。这样的时机不容契丹人错过,于是他们很快在境内实行了总动员:皇室直属的皮室军、南北两院大王麾下精锐、奚人和女真、蒙古、室韦等附属部族军队,加上后勤转运的各种辅兵,近三十万人马渡江进入朝鲜半岛,高丽仿佛面临灭顶之灾。
战事一开始辽军就不算顺利,猛攻兴化镇而不下,不得不转围通州,在这里大败高丽派来的援军,连权臣康兆也被擒斩。但这实际上是帮高丽王室除去了心腹大患,使其可以全力对敌,而且通州也没能攻陷。之后辽军只能绕开通州,连克几个小州县,逼近重镇平壤。但平壤城高池深、守军应对得当,辽军眼见啃之不下,就又绕开它直捣高丽京师王京。
可是高丽君臣果断放弃了连城墙都没有的王京,烧毁储存的粮粖辎重,撤到了后方的罗州。占领一座空城的契丹面对使出坚壁清野策略的高丽,办法并不多,后方那些没被拿下的州县又不断出兵骚扰,让他们疲于应付,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草草撤军了事。不过不久后辽国新任枢密使耶律世良等重臣名将又领兵前来征讨,这次他们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接连歼灭高丽有生力量,眼看要大功告成的时候耶律世良却突然病故,这成了整场战争的转折点。辽圣宗以为高丽残破,已不足为惧,强迫前线将领深入敌境、攻打驻防严密的城池,等层层推进到龟州城下时,辽军已是疲惫不堪。
而且辽军主将又出昏招,在茶、陀二河之间结阵,放任高丽人过河冲阵,准备借其半渡之际派铁骑攻击。可当辽国最精锐的皮室军骑兵冲锋时,高丽人却以密集的强弩攒射、阵前又以长枪队压阵御敌,箭下如雨之下辽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更重要的是,前锋的惨败让本就惶恐不安的大队辽军突然崩溃,慌不择路的四散逃生,结果在高丽人的追击下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宋人的记录是辽军损失二十万人马,实际在前线不会有这么多人,但至少也死伤数万甚至十万。宋朝和契丹战略相持一百多年,还从未取得如此辉煌的大胜,小小的高丽却做到了,看来所谓“弱宋”的形容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