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祖父费尽心思给他留下了铁桶江山、父亲多年苦心经营给他累积了无尽的人脉和威望,他这个皇帝的宝座坐上去本应是四平八稳、天下宾服。但他登基之后就在身边文臣怂恿下,推动激进的削藩政策,很快逼反了坐镇幽燕的四叔朱棣。更可悲的是,坐拥全天下资源、上百万大军的他,居然被朱棣麾下区区数卫军队打得狼狈不堪,最后连国都也失守、自己也从此亡命天涯、落魄不堪。但藩王们尾大不掉,本来就是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事情,建文帝的削藩为何又会惨遭失败呢?
其实这是因为他全力信赖和依靠的、只是那几个士大夫文臣,他们和全天下儒生一样,渴望达成的是文官治政、天子垂拱而治、武人俯首听命的完美模式。而按照他们设计的这个模式,却根本没有保留藩王和勋贵的位置。要说起来这样模式非常先进,与现代文官政府的理念隐隐合拍,但是却并不符合明朝初年的实际情况。朱元璋设计的这个王朝体系,从儒生中遴选出来的精英文臣,只是支撑大明江山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且并不算最重要的一个。
其他两大支柱:其一是那些与国同休的功臣勋贵世家,他们相当于大明公司的原始股东,在享受世代富贵的同时也与皇室绑定在了一起,以他们为基础的卫所军队是天下稳定的基石。其二则是朱元璋子孙们组成的藩王体系,他们的王府遍布天下腹心之地,自己有独立于地方州县和卫所军以外的护卫部队,一旦朝廷有事他们会是奋起勤王的主导力量。
很多人误认为明朝藩王在封地里拥有独立的兵权和行政管辖权,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藩王们直属管的护卫军队、不管是一卫还是数卫,都是朝廷负责粮饷,藩王本身的用度也是由当地州县征收后拨付给他们。理论上明朝藩王是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的,唯一能完全说了算的只是王府自己的田庄。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如果要对对付藩王,可以让地方削减提供给他们的用度费用;也可以减少王府卫军编制,同样用卡住后勤供应的方式来让其就范。如果灵活运用这些制度上的规则,虽然见效较慢,但明朝这些王爷的权限其实远不如西汉或者西晋的同行们,朝廷是可以渐渐达成目标的。
可是齐泰、黄子澄等人给建文帝设计的削藩策略,却是激进无比,一出手就要是让五位藩王除藩,这不仅让其余藩王同仇敌忾,更重要的是也触犯了勋贵们的利益。勋贵虽然在朱元璋时代被压制得很厉害,但老皇帝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整个勋贵阶层,只是要清洗其中位高权重且能力卓越、对皇室有潜在威胁之人。但建文身侧文臣们的手段如此激烈,显然不仅要清除诸藩、而且势必在成功后降矛头转向勋贵。有了这样的认识,勋贵和他们统领的军队,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如此废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朱棣的夺位之战,是在藩王门的支持和勋贵们的刻意放水等因素下,才最终成功的。当然谁也没有料到,数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中,瓦剌人却帮助文臣们达成了彻底清除满朝勋贵的目标,其背后暗藏的玄机,让人思之胆寒。
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