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求求求文化 2024-03-15 00:39:14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zhǔ)小者不可以怀大,绠(gěng)短者不可以汲(jí)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suì)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xuàn)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qiú)鲉(yóu),随行列而止,委虵(wěi shé)而处。

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颜渊东往齐国,孔子脸上忧色。子贡离开席位,问孔子:“学生请问老师,颜渊前往齐国,您面带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呀!当初管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说得挺好:‘小布袋不可能装下大的物体,水桶上的绳索太短,就不能汲取深井里的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命运各有所定,形体各有所宜,不能够随意增加或减少。我担忧颜渊跟齐侯谈论黄道与尧舜之道,又推崇燧人氏、神农氏的主张。齐侯听了就会反思自己而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会产生疑惑,而使人疑惑就可能被置于死地。”

孔子怕爱徒的方式方法不对,不仅无法达成心愿,会反致身形不保。由此可见,做事的方式极为重要,于是讲述了《鲁侯养鸟》的故事:

“况且,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都城的郊外,停下来休息。鲁国国君派人把它迎进太庙,设酒宴招待,并演奏美妙《九韶》之乐助兴,把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等作为它的膳食。海鸟却眼花缭乱,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养人的方式来养鸟,不是按养鸟的方式来养鸟。用养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漫游在原野中,浮沉于江湖之上,捕食小鱼小虾,结队而行,自由自在地生活。

鸟类最讨厌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要对它大声喧闹不止呢!那些《咸池》、《九韶》等一类的乐曲,演奏在广漠的旷野之上,鸟听了就会飞走,禽兽听了就要逃跑,鱼听了要潜入水底,而众人听了,就会围上来观赏。鱼在水里能够生存,人在水里却会淹死,人与鱼的秉性各异,好恶也就不同。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不认为众人的才能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让众人承担相同的事务。名义的留存在于符合实际,合宜的措置在于适应自然,这就叫条理通达而福德常在。”

这一段与《人间世》中孔子劝诫颜回不要随随便便去卫国推销仁义道德的基本含义接近。重点强调各自有命、各自有形、各自有其适宜的用场、不可强为、不可违背客观规律与客观限制。

“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这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做父母的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强加给孩子们,试图让他们来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作为领导者,有些人也会滥用权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下属。这样做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因缘和相应的人际关系,外界的干涉往往不会带来好的影响。

我们对待万物,要还原万物本来面目,随其所适而调养之,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同时,庄子强调了名多、义多、类多、事多会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不唯名、不唯义但唯实的观点,这种前瞻性的预见实在令人叹服。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qiān)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

种有几,得水则为㡭,得水土之际则为鼃(wā)蠙(pín)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xì),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qí)螬(cáo),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qú)掇(duō)。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xī)。颐辂(lù)生乎食醯,黄軦(kuàng)生乎九猷(yóu),瞀(mào)芮(ruì)生乎腐蠸(quán)。羊奚比乎不箰(sǔn),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列子外出游玩,坐在路旁吃饭,他的目光落在旁边的一具骷髅上,这是一个存在了上百年的遗骸。他沉思着,对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未曾死去,也未曾活过。你真的因死亡而忧虑吗?而我,真的因生存而快乐吗?”

他细心地审视这个生命的痕迹,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观察到,万物都源自微小的“几”,有了水的滋养,便逐渐生长,如青苔生于水岸,车前草生于山陵。车前草得到粪土的滋养,又变作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在粪土中变化成土蚕,而其叶则化为蝴蝶。蝴蝶迅速成长,最终化为小虫,生活在灶下。它们经历了变化,成了名叫鸲掇的生物。鸲掇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和变化,成为鸟类,名为乾余骨。乾余骨的唾沫形成了斯弥虫,斯弥虫再造出食醯。从食醯中诞生了蛾檬虫,蛾檬虫再产生黄轵虫。黄轵虫又产生于九猷虫,蠓子则生于荧火虫。羊奚草与不长笋的老竹相连,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赤虫,赤虫生出马,马生出人。

然而,人最终在老去后回归到造化初的混沌之中。这就是生命的循环,万物都源于自然,死后又回归自然。

“几”就是原始生命、本始生命萌动的初因。庄子的演化论,从“种有几”开始,在脑海中如同一帧又一帧的科普画面,在你眼前一个接一个难以分辨的高倍速闪现,在这样的画面接续闪现中你能快速地观看到物种起源与演化的全过程,人愈靠近这些回忆一分,就愈被这些物种所吸进去所催眠,仿佛这些物种更进一步要求自己成为鲜活的主体,以某种更精微、更驻留的原始形貌,让人好奇进一步观看它们繁殖、争斗、摄食、生长……,世界呈现出一种浑厚丰硕的样态。

我们虽不能对庄子所描述的这些物种做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以及提供很有说服力的考古基因证据,但可以看出,天地自然万物,物之有所生,物之又有所终,但物物相连,彼此依托,无穷无尽。所以人也一样,生生死死,顺其自然,生亦何欢,死亦足乐,何惧之有?

万物俱灵的世界好像就这样如喷泉般源源不断地涌出,生生不息,倾泻到大地上,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

生活于是可以流水地、安然地继续前行,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至乐”境界: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成语

【褚小怀大】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绠短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0 阅读:0

求求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