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陕北插队小记(吃油难)

叶工讲故事 2023-11-01 11:17:00

记得我们刚开始自己做饭时,孙队长给我们拿来一块儿羊油坨坨,让我们用来炒菜,为用起来方便,他让我们挂在灶台旁边的墙上。羊油坨坨是陕北乡亲们的炒菜用油,它是用羊油熬制的,在油熬好后,放上一根线绳,这样在油凝固成坨坨后,线绳即可固定在里面。加线绳主要是为使用方便,在炒菜时,手提着线绳即可将油坨坨在锅里很快蹭一下就提出来,这样锅里不但有油,而且也很节省,这也是当时陕北非常有特色的吃油方法。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炒菜吃的油还是队里或哪个社员家杀猪时买下的猪油或肥肉熬成的猪油。尽管我们也尽量节省,但往往一小瓦盆油还是很快就吃完了,并且经常断顿。我们时常感到奇怪,不知道乡亲们是怎么吃油的?而且他们似乎总有油吃。后来,我们问了队上的一个社员才知道,他们家每年养一头猪,杀猪时熬成的一小瓦盆猪油,起码可以吃一年,一直吃到下次再杀猪。当然,我们知道他们十分节省。但当那位社员给我们看他家那仅有的猪油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那个瓦盆只是一个非常小、直径约为18~20公分的瓦盆,如让我们吃,可能顶多吃一个多月,因此,那时吃油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此,大家一致商定,每次从北京回来时,每人都带上一玻璃罐头瓶的猪油。记得,我每次总是让妈妈给我用红辣椒炸上一瓶辣椒油,带回陕北。但我们从家里回来一段时间后,就又没有油吃了。记得有一阵子,我们没有油吃,队上有的社员告诉我们可以用杏仁来代替,但须先将杏仁捣碎,然后放到锅里,加热后自然就会榨出油来。于是,一天在我做饭时,用这一方法试着炒了一回菜。记得当时放了10多颗碎杏仁,锅加热后,很长时间才见铁锅底上有了一点点儿油迹,连一滴油都没出来。我当时很失望,但还是按照平时炒菜的程序把菜“炒”了出来。后来,实在没有油吃,我们就向队上要油。当时,恰好队里杀了只羊,就给我们一些羊油,熬成一小瓦盆油,从此,我们便又有油吃了。那时,听说使用羊油烙饼酥,我们就烙饼吃。总之,有油吃,大家吃饭都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上川的北京知青到公社来办事,就顺便到队里来看我们,一进屋子,她们就喊屋子里太膻了,问我们是否吃了羊肉。我们就把那盆羊油端出来给她们看。她们说,那么膻,不知你们是怎么吃的?可实际上,我们当时根本吃不出膻味儿来,只觉得香,因此,大家互相开玩笑说,我们都成回民了。

后来,我们终于又有了猪油,就把剩下的一小块儿羊油放在那里,没有再吃,但也未舍得扔掉。有一天,一个同学做饭时,把羊油拿了出来,说我们用羊油烙饼吧,大家都一致赞成,但在饼烙好后,大家满心欢喜地想吃这酥油饼时,才发现太膻了,实在咽不下去。大家手里拿着饼面面相觑,然后又七嘴八舌地说,真不知道以前我们是怎么吃下去的。

本文知青小组作者共有11名女同学,于1969年1月15日离开北京到安塞县楼坪公社乔庄大队楼坪后队插队。除姜衍芳外,其余10名同学均为北京分司厅中学初67届(7)班的女生,她们是:杨青兰、齐莹、张光耀、宋金静、杨亚沙、孙兰芬、宋燕娜、董正华、尚新妹和姜丽。自1971年1月,她们经推荐相继到延长油矿、县印刷厂、卫生院、宝鸡769厂、空军第5702工厂工作,其余同学因病返京。杨亚沙经推荐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该文由杨亚沙(杨军)执笔。

7 阅读:851
评论列表
  • 2023-11-13 12:00

    一些人不是很羡慕那个年代吗?模仿那样环境,谁愿意谁去那过一年试试。

叶工讲故事

简介:听我讲讲知青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