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莹:因一双丝袜悔婚,丈夫出轨寡妇后,她上演优雅“捉奸”

胡不喜 2022-04-02 18:40:32

什么样的女人才称得上“优雅”?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有人说,优雅的女人必定有着丰盈的精神世界;也有人说,优雅的女人离不开物质的加持。但有一个人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当丈夫身陷囹圄、家境落魄,她带着儿女蜗居在一间7平米的亭子间,却能用铁丝烤出金黄焦脆的吐司,用搪瓷缸子煮出美味的下午茶。

常有人问她:“日子已经这样难过了,为什么还讲究这些?”

“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这个讲究“活法”的女人,就是民国时期上海商业豪门——永安百货郭氏家族的千金——郭婉莹。

郭婉莹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四小姐”,一位是常伴少帅左右的赵一荻,另一位就是郭婉莹。

著名作家陈丹燕曾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对郭婉莹有过这样的描述:“集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于一身的传奇女子。”

1909年,郭婉莹出生于澳洲悉尼,父亲是著名的大富商郭标,从出生那一刻起,她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6岁那年,父亲郭标受孙中山之邀,回国振兴民族经济,一手创办了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以说,那时的永安百货就是上海商业的支柱。

孙中山

也就是在那一年,郭婉莹随父亲来到上海,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即将带给她欢笑与泪水、平凡与传奇的土地。

尽管出身超级豪门,但郭婉莹却没有其他金枝玉叶身上的那种大小姐脾气。

与其他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不同,十分注重子女教育的郭标,常亲自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打理花草,这也让小婉莹感受到了许多富家千金从没有过的快乐。

“做人要像花又不像花,不要娇气要‘骄气’。”这是父亲最常对她说的话。

而上海这座城市,也给了郭婉莹一个崭新的东方世界,繁华热闹,端庄优雅,从此,这里便成了她的天堂。

郭婉莹

几年后,郭婉莹进入了上海著名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塾读书,这座培养了众多风云人物的西式学校,亦是给了她一个充盈多彩的少女时代。

都说女大十八变,当19岁的郭婉莹拿到中西女塾的毕业证书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身姿婀娜、聪慧隽秀的大美人。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女生,大多有两条出路:一是继续出国深造;二是嫁入豪门。

当时,郭婉莹身边的追求者可谓数不胜数,她是众多富家子弟眼中的“女神”,亦是各大豪门争相竞逐的联姻对象。

上世纪20年代上海中西女塾的学生合影

虽然女儿不愁嫁,但郭婉莹想要继续出国深造的想法,亦是没有得到郭标的支持。

诚然,无论从学识、相貌、气质或是家境来看,19岁的郭婉莹都是国内女子的佼佼者。

郭标认为,女儿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镀金”,而是为她选择了一场“圆满”的姻缘。

尽管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但此时的郭婉莹早已不是那个没有主见的小女孩了,相较于容貌与家世,她更看重精神上的情趣。

所以,当未婚夫送了她一条美国的玻璃丝袜,并对她说“这袜子真结实,穿一年都不会坏”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退婚。

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永安公司

是的,堂堂郭四小姐可不想嫁给只会谈论丝袜结不结实的男人,她不能允许自己与一个不懂浪漫、没有情趣的男人一起生活。

“退婚”在当时无疑是一件令家族颜面扫地的事,但在郭婉莹的以死相逼下,郭家上下亦是拿她没有办法。

然而,被退婚并不是所有男人都可以接受的,未婚夫不堪羞辱,竟拿枪威胁要杀了她,然后再自杀。

这种紧急关头,换做任何人想必都会妥协或报警,但郭婉莹只是淡淡地说:“你杀了我,我也不会和你结婚,如果你杀了自己,就连整个生活都没了。”

郭婉莹

不得不说,这个女子的胆识与魄力真真是令人钦佩,而她的话,更是让未婚夫无地自容,最后只得灰头土脸地溜走了。

解除婚约后,郭婉莹准备继续自己的学业,既然父亲不允许自己出国,那就攻读国内的学校,于是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此时的郭婉莹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在这里,她不仅拿到了心理学的学位证书,更是遇见了改变她后半生的那个人——吴毓骧。

吴毓骧是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但在美国留学多年的他,并没有像胡适等人一般期望回国后有一番作为,而是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幽默风趣、风流倜傥的“生活家”。

胡适

对于感情,吴毓骧与郭婉莹都有着超脱世俗与尘世之外的愿望。

有人说,遇到对的人,生命会变得简单起来。

没有轰轰烈烈的纠葛,没有满城风雨的波折,两个人一见钟情,恋爱,结婚,一路幸福地成为了众人钦羡的神仙伴侣。

1934年,吴毓骧与郭婉莹在上海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合。

新婚后的生活,亦是蒸蒸日上,日子甜得像蜜一样。当然,这一切都少不了郭婉莹的用心点缀。

“他们一家人,那样好看,那样体面,那样幸福,那么温馨,客厅里的圣诞树那么大,福州厨子的菜烧得那么地道。”

郭婉莹婚纱照

在朋友的眼中,郭婉莹把日子经营得像一部完美的电影,然而现实中的生活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闹剧。

不久后,郭婉莹的人生就偏离了“幸福”的轨道,吴毓骧与一个年轻的寡妇厮混在一起,更为过分的是,这个寡妇还是郭婉莹的朋友。

当自己在医院因难产而煎熬时,丈夫却在外面同其他女人彻夜风流,那个时候,郭婉莹才真正了解,她的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只会哄你高兴、与你寻欢,但不会对你负责任的丈夫。

面对这样的丈夫,恐怕任何女人都会歇斯底里吧,可郭婉莹却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吴毓骧与郭婉莹的婚纱照

没有大吵大闹,也没有抹脖子上吊,她只是淡淡地敲开了寡妇家的门。

“我来找我的丈夫,叫他跟我回家。”就这样,郭婉莹平平静静地把丈夫带回了家。

在任何境况下,她都不会失态,她始终是那个优雅的大家闺秀,毫不夸张地说,郭婉莹完成了世界上最优雅的“捉奸”。

必须承认,“出轨”对于任何一对夫妻来说,都是如鲠在喉的存在,有人隐忍度日,有人一拍两散,大部分的结局都是两败俱伤。

人生在世,烦恼总是纷纷扰扰,关键在于怎样选择,若选择好的一面,就必须要为坏的一面买单,郭婉莹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她选择了原谅。

吴毓骧、郭婉莹与一双儿女

回到家后,郭婉莹再未提及过此事,对待丈夫一如当初,每天为他做精致的早餐,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

面对妻子的包容,吴毓骧也很快洗心革面,婚姻恢复了以往恩爱的模样。

1949年,郭家举家迁居美国,父亲想带上郭婉莹一起离开,但她坚持要留下来,这里有她的丈夫、她的孩子、还有她热爱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吴毓骧做起了医疗器械的生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然而生意做起来了,生活却没有好转。

生逢多事之秋,人像挂在树梢的枯叶,任风摆布,身不由己。

1949年的美国

1957 年,吴毓骧因遭受牵连被捕入狱。

从此,郭婉莹迈过了人生的分水岭,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炼狱生活,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独自抚养一双儿女。

那时的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点才能回到家,每个月她还要抽出时间去看望身陷囹圄的丈夫。

1961年,由于心肺疾病,吴毓骧在提篮桥上海监狱医院去世,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却将一大摊烂事留给了郭婉莹。

但是,郭婉莹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苦难,更不会在儿女面前表现出生活的艰难。

吴毓骧与郭婉莹

她给孩子们带回了一只小鸡,让他们好好抚养,培养他们的爱心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尽管在过去,他们豢养的都是名贵的宠物。

转年,吴毓骧被判向国家偿还14万元的债务,而这一切又都被郭婉莹一个人扛了下来。

当法院向她宣读对已故丈夫的审判书时,她只是安静地听着,不哭也不闹,即便眼眶里闪着波光,也从未让泪水决堤。

没有人知道,那闪动在眼底的波光洌艳,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隐忍。

为了偿还债务,她将家中值钱的物件都充了公,带着孩子住在一间7平米的亭子间里,屋顶还有一个破洞,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郭婉莹

曾经名满上海的富家千金,如今竟沦落到如此境地,不得不令人对人生的起落无常感到唏嘘。

而郭婉莹却说:“等太阳出来的时候,一束阳光会从破洞中直射下来,很美。”

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却从不抱怨、消极对待,依然给予生活最热烈的拥抱,这大概就是郭婉莹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因为出身问题,她被强制参加劳动改造,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的她,被送去修路、凿石头,眼看一双白皙的手,从布满血泡到生满老茧。

挖鱼塘、挑河泥、剥冻坏了的大白菜……一天天的困苦劳作,让她累得直不起腰,即便如此,每天完成工作后,她依然是笑着回到家。

郭婉莹

有朋友问她:“没有随家人去美国,后悔吗?”

她笑着说:“如果去了美国,我就不会知道,原来我可以什么也不怕,我能对付所有别人不能想象的事。”

没有人知道,这是郭婉莹的真实想法,还是她对自己的宽慰,但是她却真真是这样做的。

没有蒸锅,她就用饭盒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没有烤箱,她就用铁丝架在煤炉上烤香脆可口的吐司;没有茶具,她就用搪瓷缸子自制下午茶。

当时,郭婉莹的工资只有24元,除去孩子们上大学的生活费15元,和交通月票3元,她每月留给自己的生活费只有6元。

晚年的郭婉莹

为了节省开支,她不吃早饭,每天中午吃最便宜的午餐,晚餐会“奢侈”一点,吃一碗8分钱的阳春面。

后来,每每回忆起这一碗阳春面,郭婉莹总是倍感幸福:

“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色香味俱全,我总是全部吃光了,再坐一会儿,冬天店里很暖和,然后再回到我的小屋子。”

再寒冷的冬天也会过去,年过花甲的她终于如愿拿到了退休工人证书。

1977年,68岁的郭婉莹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聘请为英文教师,在这里,她得到了一个知识女性应有的尊重。

经过了大半生的繁花似锦与痛苦磨难,晚年的郭婉莹显得更加优雅从容,她依然会把一头白发整理得有模有样。

郭婉莹(中)

她拒绝了孩子们接她去海外生活的请求,历尽千帆后,她对这片土地的爱更加深沉。

她亦是很少对人们提及自己的苦难,那些隐匿在岁月中的不堪往事,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留下的只有她雪白的头发和精致的妆容。

1998年,郭婉莹安详地走完了她89岁的传奇人生,她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上海红十字会,对待生死,一如当年那般潇洒。

所以,什么样的女人才称得上“优雅”?

郭婉莹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无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命运,她都可以昂首面对,把困苦活成诗意,让生命更加从容。

0 阅读:61

胡不喜

简介:尘封在旧光阴里的故事,揭开风月背后的一段深情与错付